敬一丹朗诵冬至全文(敬一丹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1)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作者/宋英杰

1月6日前后为小寒节气,冷气积久而寒,“小寒大寒,冻成冰团”。

名分和称谓虽有大小之分,但小寒并不小,我们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其寒。总体而言,北方冷在小寒的更多,南方冷在大寒的相对多一些。

敬一丹朗诵冬至全文(敬一丹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2)

古人认为,小寒、大寒之寒温,即偏冷偏暖,具有指标意义。只有小寒、大寒“冻透了”,来年开春之后才能顺利回暖。谚语是这样说的:

小寒寒,惊蛰暖。

小寒暖,倒春寒。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大日头,来年开春冻死牛。

敬一丹朗诵冬至全文(敬一丹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3)

“小寒风过冬”的农闲时节,其实人们也并没闲着。此时草未萌、花未开、虫正眠,找寻个物候线索实在不容易,但人们还是顽强地在揣摩着天气韵律,揣摩着此时的干、湿、寒、温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古人描述的小寒物语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

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敬一丹朗诵冬至全文(敬一丹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4)

古人以花、鸟、草、虫等物候表象为各个节气进行注解,每个候有一个候应,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物候,作为这个候的物候反应。然后把每个候的候应统合在一起,组成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个候应。

七十二候应呈现的是综合性的物候,其中关于花事的候应并不多,最著名的是惊蛰一候的“桃始华”和清明一候的“桐始华”。于是,偏爱“拈花惹草”的人们便另起炉灶,专门以花作为某些节气的物候标识,这便是二十四番花信风。

敬一丹朗诵冬至全文(敬一丹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5)

所谓花信风,就是某种花、某个方向的风,在某个时节应期而至,风而有信。于是人们在此时开放的众卉之中遴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作为花卉界的代表,“晋升”为物候指标。

不过,各地并非每个节气的物候都能与花相关联。花信风始于小寒,终于谷雨,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八个节气而已。倘若长夏无冬的华南以花事来表征节气、物候,或许可以梳理出七十二番花信风。

敬一丹朗诵冬至全文(敬一丹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6)

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其《物候学》中说道:“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

如果能够严谨地基于本地实际气候,相对精准地挑选一两种最能反映某一节气或某一候的时令之花,作为时令物语,不啻为一种具有烂漫意味的物候观测。

风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于是岁月含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