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16岁的毛泽东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段婚姻。

---包办妻子罗一秀

罗一秀一家和毛泽东的父亲深有渊源。

她的祖母和毛泽东同姓,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

如果按辈分算下来,罗一秀可以算作是毛泽东的远亲表妹。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对于这位表侄女十分的喜爱,他见过几次罗一秀之后,就马上向罗家提亲,成就了这段姻缘。

婚后的日子里,罗一秀在家里帮助婆婆文七妹整理家务,伺候公公,是个十分贤惠的妻子。

而此时的毛泽东则和父亲的矛盾恶化到了极点。

毛泽东和父亲毛顺生情感的恶化,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很多人在分析毛泽东成长经历时,恰恰忘却了毛泽东的这段特殊经历。

这段经历不仅影响了年少毛泽东的学业,更直接促成了毛泽东的第一段婚姻。

1906年,秋季。

毛泽东年仅12岁的毛泽东进入井湾私塾。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1)

图 | 少年毛泽东

私塾老师是毛泽东的远房堂兄毛宇居

毛泽东在这里读书时,他和毛宇居的关系并不好,双方经常剑拔弩张,两不相让。

刚刚入学的时候,年少的毛泽东因为这层关系,不仅不称呼毛宇居为“先生”,反而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称呼他为“大哥”。

毛宇居对此十分的反感,从毛泽东进入私塾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这个远房兄弟视为私塾里的眼中钉,肉中刺。

毛宇居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中藏了不少的书籍。

但因为从小受传统封建私塾教育的影响,他仍旧是一位遵规守旧的私塾老师。

他特别不喜欢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

可不幸的是,他的堂弟毛泽东恰恰最喜欢和他作对,成为他课堂上最喜欢捣乱的一个学生。

这所私塾里所教的仍旧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等这些古旧书籍。

很多人可能对这些书籍没有直观的感受,为何这样的书籍学生会排斥。

举个简单的例子。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里面的句子是这样。

更为可怕的是,大家要听私塾老师叽里呱啦一整天。

大家可能会想,古时候说话可不就是这样吗?

很遗憾,并不是。

不相信的同学可以搜索一下末代皇帝溥仪如何说话,清朝到了中期,上朝议事几乎已经成为如今的北京大白话,并不会那么的啰里啰嗦,之乎者也。

毛泽东的年少,几乎伴随着清王朝灭亡的前奏。

那个时代,各地已经开办新式教育,科举制度已经于1905年废除。

大家更喜欢学习那些新式教育,里面包含着大量地理、历史、工业、商业等课程。

在井湾私塾 ,毛泽东经常在毛宇居让大家背书的时候,悄悄跑到院子外面的小山上摘取野果。

一天,私塾老师毛宇居让大家背书的时候,毛泽东在书桌下偷偷看着一本《三国演义》。

这种书,其实和我们读书期间的小说一样,老师十分讨厌课堂上看小说的同学。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2)

图 | 私塾老师毛宇居

毛宇居突然从毛泽东手中抢过这本书,准备撕了它。

说时迟,那时快。

眼疾手快的毛泽东不管三七二十一,又从老师手中抢了过来,他将这本书放在胸口,双方紧贴胸口,防止老师再次抢走。

毛宇居十分生气,可又无可奈何,只能离开。

第二次,毛宇居再次发现了毛泽东相同的举动。

这一次,毛泽东看的是《水浒传》。

只不过,毛泽东不仅自己看,还趁着老师不在课堂,给众人讲述书中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故事。

毛宇居终于怒不可遏,他对毛泽东说:

“毛润之,你...你...果然不出所料,你这是反叛我,我不敢教你这个反叛学生了,你快收拾你的东西,回去吧!”

十二岁的毛泽东,在毛宇居的私塾里学习十个月之后,无奈的离开了这里。

毛泽东因为此次被毛宇居勒令回家,他的父亲毛顺生十分的生气,干脆让他放弃读书念头,乖乖在家种地。

即便如此,毛泽东在他心中仍旧是个叛逆的孩子。

毛顺生仍旧无法调和自己和这个儿子的关系。

毛泽东这次从私塾退学,不仅激怒了他的父亲,也让自己早早步入了婚姻殿堂。

他的父亲毛顺生是个精明的小商人,毛泽东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毛泽东的身上。

如今自己的这个儿子不仅不好好读书,还始终和自己叫板。

他是时候采取极端方式,让毛泽东的性格渐渐稳定下来。

那时候,我想毛泽东不会过分的理解自己父亲对他的态度。

这一点,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大多不会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

当大家真正能够理解的时候,往往大多都已经快步入中年。

那时候的毛泽东也一样。

毛泽东其实想过和父亲平等的交流,但更多的时候,父亲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也不喜欢听自己的儿子对他说教。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想要能够取得和父亲平等对话的权力,几乎不可能。

毛顺生成长于封建年代,中年生活渐渐开始富足起来,成为韶山冲的富裕家庭。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3)

图 | 毛顺生

他一直希望以父亲的角色强行干预毛泽东的未来。

毛顺生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家中的田地已经有24亩。

但是毛顺生却是个精打细算的小商人,如此多的田地,他也只是雇了一个农家,其余的劳工全部由自己的三个儿子承担。

毛泽东退学之后,他成为父亲最好的免费劳力。

毛泽东有时候睡懒觉,父亲总会边打边骂让他早点起床干活。

所以,在童年时光中,毛泽东关于父亲的记忆很简单,他只记得父亲口中常常骂他的那八个字。

---“懒而无用,为子不孝”。

为了彻底打消毛泽东读书的念头,毛顺生和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多数父母一样,以婚姻来捆束毛泽东的未来。

为此,他在毛泽东十四岁这一年,安排了婚事。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4)

图 | 毛泽东

然而,毛泽东结婚后,并没有被父亲所包办的婚姻捆绑,年少的他没有太多的办法反抗父亲,最为合适的办法仍旧是求学。

这一次,他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而对于他的那位妻子,毛泽东曾经对记者斯诺说过:

“我的父母在我16岁时就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人,不过我并没有和她一起住过——此后也从未有过。我不以她为我的妻子,那时也根本不去想她。”

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去离家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毛泽东找来长辈、表兄劝说父亲。

生活越来越好的毛顺生仍旧摆脱不了自己的小农思维,他给毛泽东算了一笔账。

毛泽东在家帮他干活,每年能够省下12元。

毛泽东满脸怒气,找到亲戚,借了12元,交给了父亲。

他以这种方式终于成功说服了父亲。

在离开父亲的这一天,在父亲的记账本里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天。

毛泽东自己背着竹担,挑着两个行李包,一步一步走出乡村,来到了湘乡。

这所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毛泽东家乡周围最好的一座新式学堂,学校乃是湘乡县一些官僚乡绅集资筹办。

这也决定了他们招生的宗旨:

只收老家湘乡籍的学生,其他的外地学生一律不收。

毛泽东虽然成功的参加了这所学校的入校考试,但最后在户籍问题上却被阻拦下来。

毛泽东内心着急,自己励志离乡求学,怎么能这样灰溜溜的回去?

他赶紧找来表哥文运昌,希望他可以想想办法。

表哥文运昌找到当时学校里的老师谭永春,希望帮助自己的表弟毛泽东。

谭永春看到过毛泽东在入校考试上的文章,十分的喜欢这个学生。

谭永春主动出面,找到当时阻止外地学生进入本校的校董,以离校走人为由终于让这些人同意毛泽东入校。

毛泽东进入学校才发现,在这里的学生穿着打扮多为公子哥形象,他的装扮和这些孩子相比,简直就是孩童中的异类。

他开始在学业上更加的努力,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读书上。

毛泽东的入学,让刚刚过门的罗一秀独守空房。

1910年,正月初二。

罗一秀身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

那一年的她年仅21岁。

三年婚姻,短促而逝。

罗一秀病逝之后,毛顺生夫妇将她安葬在不远处苍松翠竹的山岗上。

即便毛泽东不怎么喜欢这段婚姻,他的父母仍旧视罗一秀为自家的长儿媳。

若干年后,毛泽东老家成为故居,坐落在不远处的罗一秀坟茔正对着毛泽东故居,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罗一秀,毛泽东的心中一直怀有愧疚。

罗一秀结于封建婚姻,作为封建时代的弱女子,她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那个封建时代里,往往被扼杀的不仅是一段婚姻,还有对于一个人青春的抹杀。

毛泽东对罗一秀的愧疚,更多体现在他对于封建婚姻的深恶痛疾。

关于毛泽东对于包办婚姻的深恶痛绝,毛泽东在长沙时写的文章,我们大抵能够窥得一二。

1919年,11月。

湖南省会长沙发生了一件包办婚姻引发恶果的惨事。

赵五贞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中,他的父亲赵海楼将她许配给了一位大老板吴凤林,而且还是吴凤林的继室。

赵五贞不仅嫌弃吴凤林样貌丑陋,还拒绝成为吴凤林的继室。

吴凤林迎亲当天,赵五贞因为反抗,被父亲重重的扇了一巴掌,随后用一把金锁将她关在花轿,强行抬走。

赵五贞近乎绝望,她用一把带上身上的剃刀在花轿里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当时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亲手执笔,成为一名刀笔吏,声讨吴凤林引发的这场惨剧。

他对于包办婚姻的怒火,全部倾泻在了文章中。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5)

图 | 年轻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有多生气呢?

他为了这件事情,用了十天的时间,写了整整十篇文章。

《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赵女士 的人格问题》 、《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 年》、《改革婚制问题》、《女子自立问题》、《“社会万恶” 与赵女士》、《非自杀》、《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打破媒人制度》、《婚姻上的迷信问题》。

这些文章里,不仅有对于赵五贞的同情,其实也暗含了毛泽东对于父亲当年包办婚姻的厌恶。

青年毛泽东在这件事情上,更是力主严惩凶手。

“呜呼,呜呼!

不自由,无宁死。

雪一般的刀上面,染了 怪红的鲜血。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

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顿然 光焰万丈。

……

我的良心逼着我说下面两句:

天下类于赵女士父母的父母都要入狱。

愿率天下齐声高呼:赵女士万岁!

“恋爱是神圣的,是绝对不能代办,不能威迫,不能利诱的! 你们自己的婚 姻,应由你们自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

毛泽东这些深入骨髓的文字,如果不是出自对于父亲包办婚姻的憎恶,我想他根本不可能对包办婚姻如此深恶痛绝。

对于早早病逝的罗一秀,毛泽东换了一种方式弥补这段错误的感情。

他将这份愧疚,转移到了罗一秀的胞兄身上。

1940年,罗一秀的胞兄罗石泉因为参加当地农民运动,不幸被捕。

罗石泉被关押一年后才放出。

经历过此次一年多关押,罗石泉的原有生活被打破,经济拮据,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

他们一家人选择搬到沅江草尾镇生活。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托人给罗石泉送了一点钱,以及200斤的大米,好让他暂时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1941年,韶山毛氏第四次整修族谱,毛泽东又吩咐将她和杨开慧早年生下的三子毛岸龙过继给了罗一秀的名下。

他几乎一生都在努力弥补对于罗一秀的生活亏欠。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

罗石泉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自己能够去北京看一看。

收到信的毛泽东欣然同意。

这也是毛泽东进入北京后,第一次主动同意亲戚进京的特例。

因为在此之前,湖南很多的亲戚都要前往北京看望毛泽东,或是寻求一份工作,这些人最终都被毛泽东拦下。

罗石泉当属特例中的特例。

我们仍旧能够感知到在毛泽东心中,罗一秀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她无关亲情,更无关爱情,却关乎着毛泽东内心深处的一片愧疚。

1950年,5月。

毛泽东让儿子毛岸英回乡探亲。

毛岸英在离开北京时,毛泽东特意嘱咐他一定要去看望一下舅舅罗石泉,同时带去了一盒茶叶,以及200元现金。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6)

图 | 毛泽东旧照

毛岸青见到舅舅罗石泉之后,耐心询问舅舅目前的生活现状,还准备将一个罗家人带到北京生活。

不过,罗石泉拒绝了毛岸英。

他说:

“家里有田耕,地方上有工作,不必出去给国家添麻烦。”

毛岸英打听之后才知道,舅舅罗石泉的生活状态并不乐观。

那一年,61岁的罗石泉仍旧在学校里教书,这所学校的工资并没有保证。

毛岸英将罗石泉的那番话和目前处境告诉毛泽东之后,毛泽东十分的感动,称赞罗石泉懂得大义大情。

包办妻子罗一秀(包办妻子罗一秀)(7)

图 | 毛泽东

他又让工作人员给罗石泉汇款3000元,以资助罗石泉好好生活。

对于毛泽东的第一段感情,很多人大概能够明白,年少时期的毛泽东为何如此排斥。

他年少时所排斥的其实并不是迎娶到家的妻子罗一秀。

真正让他排斥的还是父亲。

封建时代即将终结,变革时代新启。

年少的毛泽东自然要受到新时代思想的冲击。

其实,用我们如今的视角而言,在他人生的第一段婚姻中,他又有何愧疚?

可在那样的时代里,婚姻的存在,即便无法捆束一个人,但却可以对一个人起到很好的道德约束。

尤其是罗一秀早早病逝,更加加重了毛泽东对于她的愧疚。

情花之毒七步解。

情花之毒七步暖。

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说的这句话,同样可以放在毛泽东的身上。

感情其实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过高的价值,更多的时候,它像极了大家十八岁的成人礼物。

那时候,大家组建家庭的目的,从来也不是为了以后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完成上一代的期冀,上一代人的心愿。

毛泽东的行为让大家感觉温暖,让罗氏一代人觉得温暖,大多是因为他以罗一秀为核心,真正做到了照顾罗家人。

这一点,他无愧罗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