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电大是什么学校(荣耀与磨难张元栋创办邳州电大纪实之二)(1)

经过一年多的奔波、拼打,再经过全国统考,邳州首届电大中文班录取57人(其中转出外地14人)居全地区之首。

1982年9月1日,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在县工会礼堂举行了首届电大中文班开学典礼,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单位领导出席了大会,胡振龙书记致贺辞,教育局领导和县工会领导以及学生代表在会上表态发言。由此,邳州高等学府的尖尖角露出了新芽。

“高等学府要有高等学府的样子,向全国一流电大迈进!”这是张元栋向学生发出的誓言。

开学伊始,张元栋首先向学生阐明,电大教育有三大特点,

一、开放性。它的教育对象向所有求学者开放,真的是“有教无类”。

二、名师授课。电大所开的课程全部聘请清华、北大、北师大、人民大学等大学的著名教授任教,听他们的课,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三、宽进严出。在管理上严把考试关,每门课每学期都实行全国统考。

这样既能向社会求学者敞开招生,又能严把教学质量关。针对其特性,张元栋向学生提出四大学习措施:

一是按时按节听课,课后做作业,为了提高听课效果,每位学生要备一部录音机和足量的空白磁带。

二是成立学习小组,加强互助、互补、互促。

三是严格执行出课纪律,严重缺课者劝退,不准参加考试。

四是建立图书架。根据课程的要求,每位学生家庭要建立图书架,学生们要配备一些参考资料和辅助教材,鼓励学生们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张元栋利用节假日组织班委会去北京高校访问授课教授、专家,亲自聆听教授们讲述学习课程的方法和经验,回来后再传授讲给全班同学。学生们为之振奋。不仅羡慕大学的校容校貌,尤其对教授、专家们的学识,顿时感同身受,激励斗志。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张元栋效仿高校创办校刊《电大园地》。一方面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学习参考;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和写作能力。果真灵验。有一次县影评协会开展评论竞赛活动,张元栋动员学生参赛,获奖20名中有15名是电大学生。后来,在北师大写作课教授刘锡庆教授的授意下,《电大园地》向全国征稿,轰动了全国电大中文班,纷纷来电、来稿,共1270篇,共评出13篇获奖作品。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张元栋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艰苦努力下。期末全国统考,全省夺魁。江苏电大在全省中文班中有六名95分以上者,而邳州电大中文班获得其中五名,一时名扬天下,张元栋被邀请出席中央电大教学研讨会。

邳州电大是什么学校(荣耀与磨难张元栋创办邳州电大纪实之二)(2)

此时,张元栋内心像钱塘江大潮,心潮逐浪高。

文革后,社会上一时冷清,硕大的人民剧场一直闲置,张元栋想组织电大学生音乐会,学生们热血沸腾,踊跃报名参加。在学生们的努力下,一场以“风流歌”为主题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歌舞晚会,“五四”的当日在人民剧场拉开了序幕。原来担心偌大的场子没人看,会冷场子,万万没料到,有1500个座位的剧场居然被挤破了门,跺坏了楼板,轰动了整座县城。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张元栋组织了首届大学生篮球赛,在比赛的基础上,通过选拔成立了篮球代表队,参加了地区电大班篮球比赛,一举成名。后来代表徐州地区电大参加江苏电大在连云港举行的苏北区篮球赛,张元栋提出比赛目标:打过长江去,登上黄山头。即比赛胜利,他将带领队员们到黄山旅游,可是事与愿违,比赛正当激烈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向球场投掷啤酒瓶,球场上堆满了玻璃碎片,比赛就此结束。一场友谊比赛留下的遗憾,让观众和后人去理解吧!

邳州有元旦环城跑的惯例,张元栋带领200多名电大学生参加。棕褐色的皮甲克,脚穿皮鞋,长长的队伍,脚踏着大地,在统一的哨声中“嗒、嗒、嗒”响彻整个大街。两旁街道的群众争相观看,嘴里还不断呼喊“铁甲军进城”了,大学生的形象惊动了全城。

张元栋付出了辛劳,学生们付出了汗水。在学生成长的同时,还有另一个因素正在滋生,那就是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

张元栋在学生们激情的感染下,开始对电大这个教育领域中的新奇葩进行研究与探讨。首先从远古的信函教育、函授教育到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化媒体传播。其次,从国外欧美等国家远距离教育出现的形式进行探讨。再联系国内经济形势、教育状态进行比较研究,先后撰写了《努力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大学》(1984年第三期《成人高等高等教育研究》)、《大学通向农村的重要途径》(1984年第六期《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农村是电大的广阔天地》(1985年第12期《中国电大教育》)等100多篇论文,同时还撰写专著《远距离教育学》(1989年10月《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人民大学成人等教育研究教授周简叔评价说:“此书达到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新起点。”

1984年金秋时节,省委宣传部长叶绪泰来邳考察电大伸向农村的情况,晚饭后在朱广生副市长的陪同下,到张元栋住处看望,开口告诉张元栋,你发表的论文《大学通向农村的重要途径》的文章,我在省委常委会上宣读了,省委要求要在全省开展电大下乡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和做法介绍介绍?张元栋激动不已,首先感谢省委的领导来看望他,感谢领导读他的文章,接着。

他向领导汇报了他在官湖镇、四户乡、议堂乡办电大班的做法和群众的反响,反复强调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非常欢迎和支持,这是大学通向农村的捷径。

叶部长和朱副市长非常高兴,并鼓励张元栋不断开拓、坚持办好争取在全省带个好头。

春节过后,省电大抽调张元栋到省电大筹备电大伸向农村有关资料,40多天后,省电大校长朱少香找张元栋谈话:“有人来信,告你贪污,你回单位处理结束再回来。”张元栋正当准备回邳之时,6月23日,省委决定在苏州市电大召开全省县级电大负责人会议,中心议题:“动员电大伸向农村。”张元栋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安排他第一个在大会上介绍他“关于电大伸向农村的做法和体会”。

邳州电大有关老师到苏州看望张元栋,并告诉张元栋,学校成立了分校,学校领导班子没有你的名字,张元栋觉得突然,沉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