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的郊区别墅写下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在1952年出版的小说,还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古巴带给了海明威创作灵感,在那里,他写出了这部至今影响巨大的短篇小说。
为何古巴能给海明威不一样的体验,创作出这部不朽的小说?
古巴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岛国,这个国名的意为“肥沃之地”、“好地方”,在这个国家虽小,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记者刘骁骞用他新闻人的视角,媒体人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的古巴。
刘骁骞是资深驻外记者,掌握四门语言,长期深入前线为国内带回最新的报道。他曾先后9次奔赴古巴采访,目睹了古巴这个岛屿发展得迅速,就像飓风吹过一般。
而他记录古巴的书籍《飓风掠过蔗田》便是把这种变化用文字描述出来,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感受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及它优秀的文化。
01 独特的体验给了海明威创作灵感当刘骁骞第一次踏上古巴这块土地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要浏览的景点便是海明威在这里的别墅,他在里面创作出了《老人与海》。
海明威在这栋宅子里面生活了22年,度过了他三分之一的时光。这个宅子建在一个山坡上,叫瞭望山庄,这里空间与空间之间没有边界感,无论向内还是向外,都是通透的。
而海明威在这个屋子里写下的,正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在这里购置了除了美国以外唯一的一处境外房产。在这里,他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海明威喜欢出海,还购置了一条钓鱼船,经常驾着它出海。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两人结为朋友,还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鱼太长,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海明威将这个故事发表在了杂志《乡绅》上,开始这只是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记叙的是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哈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
由此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作家都是善于捕捉灵感,并把这些灵感当成写作的素材。
海明威也不例外,这个素材一直在他的脑海里,直到1950年,他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开始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写这部中篇小说。
这部发生在古巴,写作于古巴的小说,一出版便受到了很大的反响,成为经典之作。
而在作者拜访海明威在古巴的住址时,他发现他会在夏天来临之前记录体重,从顶峰时期的240磅,降到了200磅,然后就上上瘾一样每天记录,知道进入夏天。
02 属于古巴的冰淇淋味道说到四川,很多人会想到腊肉和腊肠;说到重庆,很多人会想到火锅;说到东北,会想到酸菜炖粉条;说到西安,则会想到肉夹馍。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这些味道有自己的辨识度,让人一想到那个地方就能马上知道。
而这些独特的味道,是旅游到此处的人一定会去品尝的。
吃美食,一直是旅游人不变的一个习惯。除了美景外,能吃到当地正宗的美食才会不虚此行。
而在古巴,也有一个美食,是当地人的心头好,那便是开在哈瓦那23街广场上的“葛蓓莉亚”店里的冰淇淋。
作者在书里说到,他对古巴最初的印象,并非来自卡斯特罗,而是一本《读书》杂志上面电影专栏看到的一部叫做《草莓与巧克力》的古巴电影。
这部电影里面的两位主角,在哈瓦那的街头吃冰淇淋,艺术家点了草莓口味,大学生点了巧克力口味。红色和焦糖色,草莓的甜和巧克力的苦,那些颜色和味觉的意向,让作者感到新奇。
这部电影一上映,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波澜,甚至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也是至今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古巴电影。
这部电影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哈瓦那之行时,突然就蹦出了脑海。
出现在电影镜头里的冰淇淋店正是取景于“葛蓓莉亚”,这个为了打败美国产品而专门为本土打造的冰淇淋品牌。
这种冰淇淋非常便宜,约合人民币可以买到五颗冰淇淋球,当地人能一口气吃掉好几份,然后还能捎上饭盒,带回一盒回去当正餐。
“葛蓓莉亚”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店名,更是代表了古巴有创作出属于自己本土品牌的能力。而从食物的这种自产自销的方式,也能看到生活在慢慢变好。
03 总结作为一个记者,刘骁骞需要在得知新闻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便拿到第一手资料。古巴这座偏远的岛屿,虽然新闻还未见报道就已经旧了,但是它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报道的地方。
它的电影领域,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也取得了自己的成绩,有自己的电影学院,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比如在2011年拍摄的《僵尸胡安》,在拉美热映,让很多从未踏足当地电影院的外国人都加入了买票的行列。
甚至被认为是近十年来最卖座的古巴电影,还一连获得多个国际奖。
而作为古巴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那里最重要的两种出口商品是蔗糖和雪茄。古巴是雪茄的发源地,很多闲置的耕地都被改造成了雪茄种植园,而荒废耕地的重新利用,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能调动他们的劳动力。
刘骁骞多次往返古巴,作为奔赴现场的记者,他的视角很独特,在这本《飓风掠过蔗田》里,他写下了他的所见所闻,用笔触写下了古巴的发展,让更多人能够看到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的文笔真的很好,不愧是央视记者,即使没有到过古巴,或者对它的历史和文化不了解,都能从这本书中了解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