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集大成者,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也演化出了十分成熟的表演体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近代京剧丑角名角?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近代京剧丑角名角(千万别小看了京剧里的)

近代京剧丑角名角

京剧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集大成者,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也演化出了十分成熟的表演体系。

文武昆乱并奏,诸腔各调杂陈的风格,让京剧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而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行当也从最早的十行精简成为生旦净丑四行,这让京剧的表演更加规范化,其自身的风格愈加凸显。

在这些行当中,丑角是几乎每台京剧中都不可缺少的存在,他们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一、丑角的发展

中国戏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尤其以用木偶来表演的傀儡戏时间最长。

从汉代便存在的傀儡戏,大多表演的是滑稽的故事,这要求表演者必须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诙谐的语言,这和如今京剧中的丑角有一些相似之处。

因此丑角或者滑稽戏表演,在我国其实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各地的地方戏曲中也都有专门的丑角戏,各地也衍生出了门类不同的丑角戏表演方式。

▲京剧中的丑角

在古代地方戏曲主要是为当地的百姓服务,并没有太高的观赏门槛。

因此戏曲的内容里既有经过文人精心编排的诸如《桃花扇》、《游园惊梦》这样的作品,也有许多贴近人们生活,讲述幽默故事的剧目。

为了吸引百姓的目光,由丑角和花旦配合演出的荡冶戏、奸杀戏往往是每次演出中的重头戏,这让丑角在当时有着和生角相仿的地位。

在京剧发展初期,丑角戏继承了在其他地方戏种中的地位,还能够和生角、净角分庭抗礼。

但随着京剧进入宫廷,并被达官显贵所欢迎,地方曲目中原有的那些荡冶、奸杀戏便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逐渐排除在京剧的范畴之外。

再加上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老生表演艺术家的涌现,这让生角成为了舞台上的核心,以丑角为主角的剧目,渐渐退出了舞台。

▲武丑形象

但丑角不做主角,并不意味着其舞台地位的下降,因为在舞台上有些事情只有丑角才能做。

比如故事中的残疾人,以及讲方言的角色都要由丑角担任,为此丑角演员还必须掌握各地的方言,以及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

当时的丑角还要掌握口技技能,来为戏台上的特殊场景或者动作配音,这让丑角成为了公认的最难练成的行当。

其中诸如“矮子功”等特技,更是成为了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代表技能,无论何时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总能赢得观众们的满堂喝彩。

▲丑角的“矮子功”

虽然丑角们在京剧中不再是主角,但是少了他们的搭档,剧中的艺术冲突也会被大幅削弱。因此在京剧的原创剧目中,永远都会为丑角留下几个位置。

比如在民国时期的名角们,往往都会有一个专门的丑角搭档,像梅兰芳和萧长华以及尚小云和慈瑞全,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戏的金字招牌。

二、丑角对京剧的意义

前面我们提到了丑角在京剧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主角变成配角的过程,但丑角对于京剧的发展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我们提到过的,部分角色必须由丑角扮演之外,丑角对于京剧文化的传承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知道京剧是几大徽班吸取各地戏曲精华后,融合出的一种新艺术形式,早期京剧中也有不少直接从各地戏种中,借鉴的剧目。

▲清代戏班

不过随着京剧在演出过程中的不断改良,京剧演化出了许多新的表演形式和技法,那些从别的戏曲中借鉴来的戏,反而会被认为“不正宗”,并渐渐失去了市场。

但是对于那些丑角戏而言,人们对于他们的唱腔本就没有固定的认知,因此在京剧中依旧保留了部分包含旧时地方戏特色的剧目,这对于我们了解京剧文化的发展很有裨益,也是对京剧艺术的重要补充。

另一方面,丑角在京剧表演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和调节作用。

丑角表演者往往有着机敏的临场应变功夫,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其他角色表演失误),总能用几句玩笑话盖过,有时甚至能起到比原剧更好的效果。

另外丑角表演者的存在,还可以让生角和旦角的形象更加突出,并且在一些衔接段落中承担过渡者的角色。

让观众们可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下,完成情绪和场景转换,消解掉剧情高潮的张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演出。

▲丑角和旦角

如今在进行京剧表演的时候,人们一般要求演员们要尽可能地还原出原汁原味的表演,但在京剧发展初期,人们对于京剧的诉求则是精彩以及新鲜。

但即使再新的剧目,也总有让人看烦的时候,这时就需要丑角对剧情进行适当的“改良”了。

在旧时京剧表演的时候,丑角角色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即兴发挥空间的。

他们可以根据表演地区和观众组成的不同,来对台词进行即兴发挥,这不但可以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也避免了观众对演出内容失去期待。

▲正在念白的表演者

当时这种丑角的插科打挥,可以是以剧中人物视角来进行的,也可以是以表演者本人的身份结合当下热点事件来完成的。

后者在如今的京剧表演中,已经很难看到了,但当时的丑角演员在念白中加入对时事的调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那时的他们不单单是京剧演员,还算得上半个脱口秀表演者,这对于京剧的传播和普及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同光十三绝”中的丑角名伶

丑角作为京剧四大行当之一,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也出现了许多位出色的表演者,其中尤其以位列“同光十三绝”的杨鸣玉、刘赶三以及和他们同时代的黄三雄最为著名。

杨鸣玉出身苏州昆班,是清末最著名的丑角,也被称为苏丑杨三。

在进入北京后,他进入了四喜班表演,凭借着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利落的舞台动作,杨鸣玉逐渐成为四喜班的招牌之一,和另一名同光十三绝朱莲芬合演的《下山》、《活捉》 等剧目更是得到了“妙到毫巅”的评价。

▲杨鸣玉画像

和人们印象中的丑角不同,杨鸣玉在舞台上的表演十分严谨,主要依靠优秀的唱腔和精彩的动作来吸引人们的眼光,这让杨鸣玉得到了“第一丑角”的美誉。

在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世人还做了一副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来讥讽他,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百姓对于杨鸣玉的认可。

如果说杨鸣玉代表了最为正统的丑角表演,那么与他同列同光十三绝的刘赶三就是依靠出色的口才,从同行中脱颖而出了。

在成为丑角之前,刘赶三曾经接受过程长庚的指点,因此和其他丑角演员比起来,刘赶三的唱腔是最为出色的。

由于当时丑角在戏剧中,往往戏份不多且多为念白,为了突出自己的优势,刘赶三就会在剧中为自己加上几段唱词。

他创作的这些唱段中,有不少都是他即兴创作的,他创作的唱词大多和时政相关,观众们听后反响极佳,这让刘赶三也成为了当时的名角。

▲刘赶三画像

那时的京剧演员一般都对政治问题避而远之,只有刘赶三敢在舞台上直接抨击或者嘲讽,词曲理论家任二北,也对刘赶三做出了“一身是胆,铁骨钢肠,从不知权势为何物”的高度评价。

黄三雄虽然没有被选为同光十三绝,但是其丑角表演也有独到之处。

出身高腔科班的他,有着炉火纯青的高腔演唱技巧,而且天生长了一张颇具喜感的面庞,每次他只要一登场,台下的观众就会发出笑声,这让黄三雄的表演效果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时的丑角戏里,不乏一些较为低俗的桥段,但黄三雄从来不表演这些剧目。

他的唱词一般都趣而不俗,再加上他能够将孩童和老人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这让黄三雄的演出现场,总是充满了欢乐的气息,他的玩笑戏更是当时一绝。

虽然在影响力上,黄三雄略逊于杨刘二人,但其依然称得上是丑角的表演大师。

比较遗憾的是,作为昆丑和高腔丑的代表人物,杨鸣玉和黄三雄都没有收徒,这对于昆丑和高腔丑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昆丑的部分表演技巧由杨鸣玉的几名同事如曹春山、 宋万泰传承了下来,至今仍有影响力,而高腔丑自黄三雄之后,则彻底式微。

作为京丑代表的刘赶三虽然只有罗寿山一个徒弟,但罗寿山及其徒弟们将京丑表演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了如今京剧丑角表演的主要流派。

▲京剧表演艺术家罗寿山

纵观丑角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在京剧表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老一辈丑角表演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的努力将丑角戏中的低俗桥段去除了很多,为京剧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正直严谨的一面,也将鼓舞今后的京剧从业者们奋发努力,让京剧攀上下一个巅峰。


注:

关于京剧丑角行当起源发展的相关内容,参考自《谈京剧丑角艺术》,刊登于《戏曲艺术》199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