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高山族”,这是台湾山地各部族的泛称,不过这是大陆方面的称呼,台湾地区并不称之为“高山族”,而是对各个部族分别称呼。台湾地区的原住民总数大概有56万,而根据2021年统计,我国大陆地区的高山族的人口数为3479人。

考虑到台湾1895年被割让给日本长达50年,解放战争后又与大陆长期隔阂,大陆地区的高山族自然不多,这些人是怎么来的呢?这主要包括这么几个部分:

1、解放战争时期滞留在大陆的台籍国军后裔;

2、部分民国时期来大陆的抗日志士;

3、因经商、逃难等因素过来的,散居在全国各地,福建略多。

不过这里有一群人例外,这就说河南邓州的高山族。邓州市张村镇有上营、冠军两个行政村,里面居住有上千名高山族居民,他们占据大陆高山族总数的接近20%,这里也被部分媒体热炒为“台湾村”。

河南千年古县邓州(为何河南会有一个)(1)

河南邓州台湾村

邓州高山族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来的历史就比较早,大陆其他地区的高山族主要是20世纪来大陆的,而邓州高山族是清代康熙年间过来的。根据邓州高山族居民自身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康熙七年驻扎在福建厦门地区的郑成功麾下黄廷部队,后投诚清朝被安置在河南邓州屯垦。

根据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属于黄廷统辖的上营、下营和尖兵营,这三营较为特殊,其官兵并非汉人,而是“台湾土番”。当然,他们的经历过于罕见,而且在河南扎根已久,早已和周边的河南居民没有任何差别,也一向被认为是汉族。他们是1983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更改民族成分的,当时还引起不小轰动。根据统计河南邓州“闽营”后裔有一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汉人,只有这里的上千人为高山族。

河南千年古县邓州(为何河南会有一个)(2)

至2005年8月,邓州“闽营”后裔有3074户13254人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他们真的是高山族后裔吗?这就有些意思了:关于黄廷部下台湾土番士兵的记载,从未见诸过任何正史,而且村民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缺乏实物和文字根据,所以一直以来“台湾土番”说也只是一个传说。1983年邓州学者涂征写了一篇《中原地区的“台湾村”》的文章,文章根据上营村村民的歌谣、风俗习惯、长相等,阐述了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陈氏村民可能是台湾原住民邹人后裔的观点。

这些观点后来得到证实。1997年,上营村村民陈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后,在清理房内物品时,村民无意间发现了陈氏家谱——《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这是目前“台湾村”最早发现的家谱,为清同治六年(1867)撰写,陈氏家谱内容与传说一致:他们的确是郑军中台湾土番后裔。

河南千年古县邓州(为何河南会有一个)(3)

邓州台湾陈氏家谱

当时就已经明确记载其先祖为台湾土番,而且在1867年,邓州陈氏家族曾与台湾族人会面。根据记载,1867年,有一名自称台湾阿里山土番陈氏族人来到邓州,操闽南语且黥面,自叙家族,竟然与河南陈氏家谱完全对应,受到当地人款待。

而且,详细考察邓州高山族村民的习俗,发现尽管他们已几乎汉化,但是在部分方言(如对父亲、母亲、姑奶、姑姑、哥哥‚却保留着十分一致的特有发音),与闽南语类似,而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习俗,也多闽南风残存。而且他们普遍供奉妈祖,根据学者推测,这些习俗并不是台湾“番俗”遗存,而是源于郑成功军队军营中闽南风俗。看来,这些高山族的祖先很可能早在明郑时期就已经汉化。

这一少见的情况也引起台湾同胞的注意,访问过邓州“台湾村”的台商吴天玺和吴昀容随后在台湾发现了陈氏族人的踪迹。2005年8月24日,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乡的达邦村邹族一行到“台湾村”寻亲,两岸邹族共同为“台湾村”族人续了十六辈家谱。台湾同胞还带来了阿里山珍贵的鲜竹笋、乌龙茶和鲜艳的台湾少数民族服装,邀请张村镇上营村的本族亲人回到阿里山故土看一看。

河南千年古县邓州(为何河南会有一个)(4)

两岸高山族会面

2009年,河南经贸代表团访问台湾,特意挑选“台湾村”邹族陈氏后裔一同到访,受到阿里山特富野社区热烈欢迎,邹族村民们均穿着民族盛装,年逾八旬的长老陈宗仁穿戴镶缝鹰羽、熊棕、贝壳、兽皮,以最完整邹族传统服装现身,村里的老人家也慢慢聚集,他们要迎接三百多年前分散出去的一支邹族血脉回乡。

河南千年古县邓州(为何河南会有一个)(5)

邓州“台湾村”代表拜访阿里山邹姓亲人

总体来说,台湾原住民籍的士兵在郑成功军队中肯定属于少数,但也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证明。

作者:云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