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无条件的,
如果一定要加个条件,
那就是,我爱你,
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
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作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上北大;
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
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
看到电脑就想骂娘……
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
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
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
这种生物长得好看,
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
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
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
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
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
别人家的孩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很熟悉呢,从小到大,你有没有被这个奇怪的生物伤害过?
早上你起不来床,很想再窝几秒钟,你妈在耳边唠叨:
“你看楼下的小江,7点就去上学了,你还在家磨蹭。”
你想超过小江,于是你努力学习,语文考试考了第三名。
你兴冲冲地回家,以为能把你妈兴奋得跳起来,结果她语重心长地说:
“你看张阿姨家的淼淼,英语和数学都比你考得好,你可不能骄傲啊……”
她说的是事实,你无可辩驳。
后来你考上大学了,毕业后好不容易找了份看起来也似乎不错的工作,你妈说:
“人家小美在出版社,每个月收入三万多……”
后来你结了婚,有了娃,生活鸭梨山大,偶尔吵架,你妈又说:
“你表姐初中毕业嫁了个老板,现在什么都不用干在家带孩子,老公对她好得不得了,你姑姑住院,做房子,都是女婿出的钱……”
于是你觉得累了。
你开始不太愿意跟家里打电话,也不太愿意跟他们讲你的生活。
你的心里有个声音在倔强地喊:
“为什么要将我跟别人比,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只想接纳这样的自己。”
可是,当你有了娃当了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嘴边也开始有了那个你自己也讨厌的别人家的孩子。
也许是从第一次家长会开始,也许是从你第一次意识到,你的孩子,终究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
你每天在孩子面前夸奖他们班上那个优秀的小朋友,终于有一天, 儿子生气地怼你:
“你那么喜欢他,找他做儿子好了!”
你一下子愣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你只要一提到班上那个优秀的小朋友,孩子就十分反感,你们总是为此争执,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你每天气呼呼地去上班,晚上气呼呼地睡觉,你和孩子说不了几句话就开始吵,失恋也不曾哭泣的你,为这个小男人在深夜哭泣。
你们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你想激发他学习的斗志,却让他越来越觉得己不如人,失去信心?
为什么“榜样”在一个人身上激起的是愤怒,而不是动力?
为什么你那么爱他,他却与你越来越疏离?
你开始看亲子书,上家长课堂,你站在岁月长河的上空,远远地看着你的妈妈、你、还有你的孩子。
你终于明白:岁月轮回,爱不曾改变,而爱的姿势如果不对,也会带来无休无止的伤害。
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
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
你真的需要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培养孩子,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
我们以爱孩子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发泄不满和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
为了让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
为了不让自己在家长会上丢脸,
为了在同学会上可以吹嘘,
为了完成自己当年未实现的梦想,
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
所以极力把孩子变成一个可以展示的产品,或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渠道和工具,始终没有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主体和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在的需求和心声。
你是否真的思索过,你到底要孩子为你眼中的成功而努力,还是让孩子呈现他本来的素质和天分,是一只鹰就让他飞上天空,是一朵玫瑰就让他尽情绽放,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总是试图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家的孩子”,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但实际上却会让“自家的孩子”知劣而退缩。
事实上,每一次这样的比较都只能加深对“自家的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会让孩子永远记住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重要。
难道父母这样做,不是在费力而不讨好吗?
正如卢梭说过一句经典名言:“父母费了大力气,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变成这样的人。”
聪明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从不将其与另一个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你充满感激。
每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纹理和属于他的旅程。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不管命运怎样坎坷,不管上了什么学校,做了什么工作,都能安然应对,不离不弃,能够放下过去、享受当下、不忧未来的能力。
爱是无条件的,如果一定要加个条件,那就是,我爱你,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