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 原 作

咱去山乡寄一廛,三间草舍半桑田。

池滨鲤鲫金鳞脍,苑圃瓜蔬玉露煎。

觅友敲棋芳草渡,携朋对酒杏花天。

晨操夕舞形姿改,植树开荒百尺巅。

山翁 改 作

远住山乡乐似仙,三间草舍几分田。

池捞活鲤和鳞烩,园摘鲜蔬带露煎。

即兴棋敲芳草渡,消闲酒置杏花天。

更思凉荫儿孙辈,植树开荒百尺巅。

原作的题目是《翁婆夜话》,但原作除了首句的"咱去山乡"有点"话"的意味之外,其余描写都与"夜话"都没什么关联。不如题目调整为“山翁”,更与诗意契合。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1)

原作首句听口气,似乎是城里人想下乡"潇洒走一回",但后面各句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乡下人本身的行为特色,感觉前后略有矛盾。如果主人公的身份确定不了,那么诗中人物的描写刻画,也就难以理解,通篇比较纠结。作者首句这么写,可能是受原来题目的拖累,现在既然题目都调整了,那就可根据全诗内容改作“远住山乡乐似仙”了。

紧接的次句虽想描写山乡的场景,但是"半桑田"接前面的“三间草舍”不顺,改作"几分田"就顺滑无比,前面是三间,后面是几分,都是数字对比。如此一改,也有承接上句的洒脱意味。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2)

原作的三、四句意思总体是不错的,但不够精当,写的过于刻意与呆板。"金"、"玉"一类字眼,做作痕迹太深,实词组合也太多,故此转圜不足,也就无灵性了。不如稍加调整,调作“池捞活鲤和鳞烩,园摘鲜蔬带露煎”,便会更加贴近生活,而且中间以一些动词来过渡,更显自然有趣,灵性十足。别的且不说,"活"、"鲜"二字一下,就足以让城里人口水直流,羡慕不已了。何谓"乐似仙"?从这些细节就可体会一二。细节见情致,实词文字必须做好每个细微地方,自诗意就出来了。

原作颈联的"芳草渡"、"杏花天"两个特定场景设置得不错,有一定美感,可惜这两句的前四字差强人意。"友"、"朋"有重复合掌的嫌疑,而且上句的"觅"字就显得刻意,敲棋自然须有友人,这里完全可以不说。另外在"芳草渡"下棋,需要"觅"朋友吗?说是碰上了就来一盘还差不多。或改作"即兴棋敲"或会更具意趣。此处也是倒装一下,更像诗家语。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3)

此联的下句针对上句的变化作相应调整,除开为了对仗之外,那潇洒、闲逸的程度,似也略胜原句。原句的“携朋对酒”是常见套路的熟语,老套了。

原作最后结尾的那句是相当不错的,遗憾的上句太差,不能配合,故此抑制了它的闪光精神。试以"更思凉荫儿孙辈"七字易置于前,再来看它的效果,感觉会如何呢?答案大概不需要我说出来罢。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4)

与同学登蒙山 原 作

未见峰回路已迷,枝繁果硕漫幽蹊。

山高一脉玲珑水,林密几声茅舍鸡。

岚气濛濛濡领袖,英姿勃勃上云梯。

兴来携手采红叶,吟罢新诗片片题。

与同学登蒙山 改 作

未见峰回路已迷,分明石尽忽横溪。

眼前一派朦胧雾,雾里几声零落鸡。

人有互怜支雨伞,天教多事上云梯。

林间采得初红叶,待把新诗片片题。

古人曾言:"文有未通而富趣者,亦有通而可厌者",诗词大概也是如此。这首与同学的登临之作,总体架构尚可,但是某些句子的理意尚欠畅流。但其中蕴含的情趣不错,可以一读。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5)

首句的“未见峰回路已迷”看似直叙,但是其中留有悬念,便觉突兀新奇,令人惊喜。但可惜的是次句未能乘胜追击,未能对路已迷再做更进一步描写,遗憾。此句倘能紧接前势,改作"分明石尽忽横溪",则别现奇观,更能见出上句"迷"字的妙趣。不至于白白浪费上句的表情。

原作三、四句的意思本来也不错,但前面的"蹊"已被改成了"溪",这"玲珑水"就不好再说,再说就累赘了。至于那"茅舍鸡",虽有些微意思,但对比梅尧臣的"云外一声",感觉总是缺少灵动,“林密几声茅舍鸡”相对板滞了些,故此也有必要重新调教调教。这两句架构与意思已有,要改造并不难,只须进一步扩大"迷"字的战果就行了。来一副"眼前一派朦胧雾,雾里几声零落鸡"的顶针对如何?这 一联虽然用字简单,但是活灵活现的画面,也略有写仙气吧。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6)

原作的颈联问题比较多,主要是字词表达的不到位。"领袖"为并列义,与"云梯"难以成对,又容易引起粗心的读者错会,以为一帮同学游玩还要把"伟大领袖"拉来作陪,犯大不敬。

"英姿勃勃"一类熟语,也缺少诗味,这些概括性的话一般是不适宜自己说的,而是需要客观画面表现出来的。将"上云梯"前面的十一个字,舍弃不用,改用描写同学登上情景不香么?补一句"人有互怜支雨伞"作上联,不是"情在其中,爱在其中"了吗?下联出缺的四个字,就向辛稼轩商借好了(辛弃疾《沁园春》:"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他是山东人,你去游蒙山,他也应略尽地主之谊。这样上下句互相调侃,更显同学真情。

原作的结二句已经很好了,可以不调整。但“兴来携手”“吟罢”还是略显主观说教,偏于口语。不如采用客观画面呈现,更显诚意。稍作微调,诗意更为悠长。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7)

读 史 原 作

李广难被汉家封,节度冯唐岁亦高。

察用良才时不待,前朝殷鉴莫轻抛。

读 史 改 作

李广难为汉室封,冯唐欲用已龙钟。

人才也似长江景,一出吴淞便不峰。

原作有事实,有观点,有立场,唯一缺少的是诗味。"李广难封,冯唐已老"本是两句旧话,是典故,拿来入诗可以,但总要弄得顺畅些,要有些新意。只是象原作这样既不讲平仄,又不讲韵,也无形象思维的刻画描写,一味在说大道理,实在是毫无诗意。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8)

改后的两句“李广难为汉室封,冯唐欲用已龙钟”,虽然还未跳出原来典故的意思范畴,但毕竟已与诗词格律相符,想略具一些诗味,放在开头,也算勉强过得去。诗不怕起得平,就怕结得弱;起得平只是虚晃一枪,结得弱便成丢盔卸甲。

原作的后两句纯粹在用道理说教,欲强无力,空说了一通道理,不能给读者一丝印象。顾随先生所说的“知、觉、情”,这后两句就是在“知”上,属于一些警戒道理的说教,不能给读者感觉。此两句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没有比兴。如果能用一比,把"察用人才时不待"的道理寓于其中,让读者去琢磨,去感受,那效果便会截然不同。

七言绝句最简单的诗句(诗词可更上层楼)(9)

代拟的"人才也似长江景,一出吴淞便不峰"两句,即是采用用景物来寓托情感的写法。将万里长江的沿途奇景与各个历史阶段的杰出人才作比,可以形象的体现了这一创作意图。长江出了吴淞口,两岸便不再有高峰突起,历史上的人才也是一样,如不及时任用,时过境迁,便白白浪费了。

一个寻常不过的道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来,给了人们多少新奇的感觉,便想忘记也已不能。这就是多用比喻的好处,初学者如能自觉努力去做,定会受益无穷。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原创诗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