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 胎儿在子宫的低氧环境内,形成高红细胞(高血红蛋白)状况;
➡ 出生后开始经肺呼吸,进入正常氧环境,体内“多余”的红细胞逐渐破坏,产生胆红素。
➡ 如果宝宝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就形成黄疸。黄疸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变黄。
就新生儿而言,血中总胆红素值(TSB)>85μmol/L(5 mg/dl)时,我们就能够用肉眼看到皮肤黄染(即黄疸)。
肉眼可见皮肤黄染:TSB>85μmol/L(5 mg/dl)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分类的?
(1)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可分为:
(2)根据血中胆红素水平的升高程度,可分为:
血清总胆红素值(TSB)是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金标准,能最直观、最准确的能够体现血液中胆红素值水平的检查,是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的总和。
临床上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果血中直接胆红素值明显升高,需要警惕肝胆方面的问题。
另一种诊断方法是检测经皮胆红素值(TcB),无创性检查,用黄疸仪照一下皮肤就能测得。
光照为什么能够降黄疸?就是因为:光照能够使得胆红素「变形」,使不溶于水的胆红素变得可溶,于是不需要再经过肝脏的「改造」,就能够经胆汁和小便排出体外,加快胆红素的清除速度。
光照以波长 450~460nm 的光线作用最强,而蓝光的波长则在 425~475nm,最符合要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照蓝光】。
生理性黄疸VS病理性黄疸
当然,以上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比如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可能比足月儿来的更早、更高、更持久。
为什么会有病理性黄疸?
(1)胆红素生成过多:
- 红细胞过多
- 溶血(最常见的是 ABO 溶血,其他还有如 RH 溶血、C6PD 酶缺乏、红细胞缺陷等他损害引起)
- 出血(如头颅血肿、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
- 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等
(2)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 例如新生儿肝炎、感染、窒息、缺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肝脏功能受损
- 胆管闭锁、药物损害等导致排泄障碍从而影响肝脏
(3)肠肝循环增加:
- 如先天性肠闭锁
- 肠梗阻
- 母乳喂养
- 饥饿等
黄疸需要治疗吗?
如果是生理性黄疸:
对于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随着宝宝吃奶量的增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加强,生理性黄疸会逐渐减轻直至消退。
对于早产儿,由于早产本身就是一种高危因素。因此,早产儿的TSB即使在正常范围之内也需要提前干预处理。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
需要给予退黄治疗,并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否则黄疸很有可能迁延不退或越来越严重。
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引起黄疸的原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较认可的是「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
(1)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生后 3~5天,可能由于母乳量摄入不足,使得胎粪排出延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出量少;
(2)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它会使得肠道中的结合胆红素被重新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进而被肝脏重新「回收」,使得肠肝循环增加,进而引起黄疸加重。
如何区分母乳性、生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类:(均以足月儿为标准)
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最重要的是停母乳 3~5 天后,患儿黄疸明显消退,血胆红素值迅速下降 30%~50%。
母乳性黄疸要停喂母乳吗?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的预后良好,停喂主要是用以确认是否是母乳性黄疸。如果确认是,则可继续喂母乳。
一般处理建议如下:
(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主要考虑是因为早期能量摄入不足所致,所以应当鼓励少量多次的喂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和能量的摄入,如果担心母乳摄入不足,建议寻求专业泌乳顾问,进行补充摄入。
(2)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TSB<257μmol/L(15 mg/dl),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喂养次数(每 24 小时 8-12 次)。
TSB>257μmol/L(15 mg/dl),可暂停母乳 3 天,改人工喂养。此时暂停母乳是为了让胆红素含量下降。
TSB>342μmol/L(20 mg/dl),加用光疗。
宝宝的黄疸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作为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变化,积极监测胆红素值的情况,若达到干预标准,则需及早干预。
确认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停哺乳后重新哺乳,黄疸也可再次出现,但随着患儿肠道的逐渐适应,黄疸往往比以前轻。
面对黄疸,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1、晒太阳??
“多晒太阳来退黄”这可能是黄疸治疗方面流传最广的误区了,甚至有不少医生也会这样建议。
晒太阳之所以容易被推荐,一方面是因为简单易操作零成本,闲着也是闲着,不妨做点什么,减轻家长的焦虑。另一方面是由于晒太阳本身的确有一定的退黄的作用。事实上,光疗的方法之所以被发现,最初就是因为护士发现靠近窗边接受光照多的孩子更不容易出现黄疸。
但为什么现在不再建议大家自己给孩子晒太阳来退黄呢?
首先,效率低下。
光疗效果与照射面积、光照强度、持续时间都有关系。在蓝光箱里,孩子身体上下都有蓝光照射,除了纸尿裤和保护眼睛的眼罩之外,其余部位的皮肤是完全无遮挡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照射,通常需要12~24小时才能使胆红素下降到比较安全的范围。
而自己在家晒太阳,照射面积小,有效蓝光很少,时长不会太久,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如果我们只是有一点点黄呢,不需要那么高的效率,是不是就可以晒太阳了?”
——“不是。”
这就是不建议晒太阳的第二个原因,不安全。
- 新生儿的皮肤直接暴露日光下,存在晒伤风险;
- 紫外线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伤害眼睛;
- 红外线具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小婴儿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长时间晒太阳容易造成体温过高。
综合评价,晒太阳是一种低效率且不安全的退黄方法,不应当被提倡。
如果孩子的胆红素已经高到需要干预的程度,那就应该去医院照蓝光规范治疗,自己晒太阳有可能会延误病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胆红素还没有高到要处理的水平,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一点耐心和时间,等待黄疸慢慢退下去,而家长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观察黄疸的变化情况、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吃奶和大便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带他们去医院。
2、喝糖水/葡萄糖水??
这是另一个广泛流传的偏方。事实上,糖水对黄疸没有任何帮助,葡萄糖是单糖,在肠道中吸收很快,能够直接进入血液,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干扰糖代谢。
同时,新生儿胃容量本来就小,喝了糖水就会减少吃奶,导致排便减少,胆红素排出自然也就减少,反而不利于退黄。
并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味觉,让孩子“习惯”吃甜,为将来的肥胖等问题埋下隐患。
3、中成药??
大名鼎鼎的茵栀黄已经被禁了,市面上不少宣称有退黄作用的中成药,其实都是通过腹泻来加速胆红素的排出,这确实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但是,新生儿的胃肠道还没有发育成熟,反复腹泻造成体重不增和严重尿布皮炎,会让宝宝更痛苦。
何况中成药成分复杂,大多未经过安全性的验证,不良反应不明确,新生儿肝肾发育本就不成熟,贸然吃中成药实在不值得。
4、益生菌??
益生菌的作用其实不在黄疸和胆红素本身,而在于改善肠道内环境,调节、完善肠道菌群。一个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助于将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粪胆原(大便的一部分),然后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了肠肝循环。
但是,如果患儿本身肠道功能就足够完善,那么这种帮助其实并不大。
黄疸怎么办?
- 在家就是多吃多拉!
- 治疗常规就是照蓝光!
如何判断要不要去医院?定期到医院经皮监测胆红素。
足月儿一旦超过221μmol/L(12.9 mg/dl);
早产儿一旦超过257μmol/L(15 mg/dl);
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 mg/dl),
警报拉响!立刻去医院!
照蓝光可能会有一些这样的反应,如果遇到,不必惊慌。
(1)发热:主要是因为蓝光箱本身产热的原因,只要注意通风即可。
(2)腹泻、皮疹:一般停止光疗后即可缓解。
(3)光疗时光线可对视网膜造成伤害,而且长时间的强光疗有增加男婴外生殖器鳞癌的风险。所以在光疗时要用遮光眼罩遮住双眼,用尿布遮盖会阴部,而尽量暴露其他部位的皮肤。
(4)青铜症:黄疸的患儿在光疗后皮肤、血清以及小便变成了青铜色,这就叫青铜症。青铜症仅发生于患有胆汁淤积的患儿,具体机制不明。除去外观的改变,通常很少会有其他不良反应,不需要担心。光疗停止后,青铜症就可逐渐消退。
为什么黄疸宝宝不给打预防针?
当患儿存在黄疸的时候,本身就提示患儿正处于一种非正常、虚弱状态;此时预防接种后就可能被接种的疫苗感染,所以需要尽量规避。
对于有黄疸的患儿,而未曾查明有明确不良因素的,建议待黄疸消退后再行预防接种,推迟接种并不会影响疫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