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车网 文化频道】响应疫情防控,倡导“就地过年”减少外出。安全宅家无聊怕闷?欢迎收看太平洋汽车网倾力打造的《过年宅家乐》,这是一档教你如何在响应疫情防控的同时,在家就能嗨翻天的玩乐栏目。由太平洋汽车网的汽车编辑拍板,手把手教你怎样去玩模拟赛车、看电影、买LEGO,让你打消春节假期上街的念头。
来到了正月初三,吃完了开年饭,打开电视看电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各种电影中,汽车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从007、速度与激情这些爆米花爽片,到极速风流、极速车王这样的赛车改编故事片,更有像极速求生这样完全真实,没有剧本的纪录片,每一类都能合你心意。
爆米花爽片
1
007系列
在很多人看来007更像是一部侦探片,尤其是到了丹尼尔·克雷格时代,又回到了和肖恩·康纳利那样的风格。与侦探片类似的剧情固然烧脑,但是对于汽车爱好者而言,缺乏飙车的场景也不够过瘾。当然在20多部007系列影片中,也有极其科幻硬核,飙车斗车场景一个接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小编在这里首推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4部007电影。
这4部007电影每一部高科技元素都极其丰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007:择日而亡》里面的那辆阿斯顿·马丁V12Vanquish(询底价|查参配),不仅仅是各种武器装备齐全,包括导弹、机关枪、烟雾弹这些在007电影中比较常规的装备都有,而且它准确预言了现在智能汽车上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功能——自动召唤。
邦德在和朝鲜间谍赵斗车之前,通过一个便携激光挪车设备把隐形的V12 Vanquish挪到了隐蔽而方便的上车地点,这么看来和现在的自动召唤功能非常相近了,只是邦德还需要用设备指着挪车的目标地点。但你要想一下,2002年通讯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智能手机还是个浮云,所以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相当厉害了。当然最牛逼的还是全车自适应隐形功能,通过全息投影,邦德在车内一键就可以让庞大的V12 Vanquish消失在任何场景中。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功能在赵的XKR装备的热成像摄像头面前聊胜于无。
除了邦德的座驾外,20世纪90年代的007电影充斥着各种硬核的科幻元素,比如《择日而亡》里的名为“伊卡路斯”的人造太阳能光武器、《黄金眼》里面的发射强力电磁波以破坏电子系统的攻击性卫星等等。为什么这些大家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会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爆发呢?
这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其实是息息相关的。1991年苏联解体后,西方世界迎来了一个“冷战红利期”,而布鲁斯南时代的4部007作品,均在此环境下诞生,无论是装备的科幻程度,还是叙事的宏大都达到了顶峰。此外,这几部007的黑苏元素还挺丰富,因为死了的人不会说话,死了的国家也一样。
冷战红利期过后,丹尼尔·克雷格的007系列电影又回到了传统的谍战片 侦探片混搭的套路,里面的科技装备有多科幻反而不那么侧重了。所以,阿斯顿·马丁DB5就从《天幕杀机》到即将上映的《无暇赴死》连续出演了3部,情怀效果拉满。
2
速度与激情系列
和007系列电影的发展一样的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也逐渐减少了飙车有关的戏份,转而把更多的戏份放到了拳拳到肉的打斗和枪战场景。而在速度与激情系列中对于飙车文化诠释得最透彻的,当属于第三部《东京漂移》。其对于日本漂移文化和改装文化的诠释,在整个速度与激情系列中无人能及。所以《东京漂移》也成为了JDM的大秀场,比如最经典的RX-7、日产350Z这样的小跑车在影片中非常抢镜。
影片中韩所驾驶的第三代(代号FD)马自达RX7用“神话”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它所搭载的13B涡轮增压转子引擎虽然排量仅1.3L,但后期版本的原厂实际出力(标称出力当然是“和谐”的206kW/280PS)已经轻松超过220kW/300PS,有不少改装案例中更能拉出735kW/1000PS的惊人功率,让所有的往复式引擎望尘莫及。可惜的是马自达至今仍未能解决转子引擎的磨损、油耗与排放问题,因此不但是RX7,甚至连已经向环保妥协了的RX8也不得不停产,目前转子引擎也已经暂别车坛。
日产350Z貌似已经在好几部《速度与激情》里打过酱油了。在以日本为背景的《速度与激情3:东京漂移》中出场实在是正常不过,不如说没出现才不正常。这款双座高性能小跑车凭借可观的性能、颇具小资情调的外观以及不算贵的售价在许多国家地区受到追捧。
还有一款车型也是大家非常喜欢的,就是日产Silvia。电影中出现的是Silvia系列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款作品S15(也有“飞鸡”这个昵称),相比起前辈新车再一次增大了车身的尺寸,使S15的车身尺寸几乎接近于中级车的尺寸。不过即便如此,经过日产设计师的润色,S15却是全系列中最有跑车味道、线条最美的一代车型。
3
变形金刚系列
《变形金刚》数十年的动漫传播,早已经“涂毒”了不止一代人。能让自家的汽车在这种全球热门汽车电影里面成为主角,这足以令各大汽车厂商趋之若鹜,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机会。
热破——兰博基尼Centenario
法拉利458、奔驰SLSAMG、布加迪威龙、帕加尼Huayra、AMG GTR、兰博基尼Centenario,电影里一直不缺少以超跑为原型的变形金刚,但五部电影下来试问大家记住了哪台车?
彼得比尔特389
西部之星5700XE
超跑只能沦为酱油,擎天柱和大黄蜂才是绝对的主角。电影中擎天柱初期原型是彼得比尔特389,后来两部变成了西部之星5700XE。这种美式卡车与全球观众还是有一定距离,真正深入人心的还要数大黄蜂。
◆ 《变形金刚》——第五代科迈罗概念版
大黄蜂首次在银幕上出现是以第二代科迈罗为原型,作为一台二手车去撩少年男主。
但在银幕上的并不是正式的第五代科迈罗,而是第五代科迈罗的概念版。虽然略有失望,但想着通用不可能花大把钱在一款回不了本的概念车上,量产是迟早的事儿。
◆ 《变形金刚2》——第五代科迈罗
在《变形金刚2》中,大黄蜂终于是基于正式量产版的第五代科迈罗改造而来。令人欣喜的是,对比第五代科迈罗的概念版和量产版,外观几乎没什么区别。
而第五代科迈罗则恢复了美式跑车的隆起的肌肉感。整车棱角分明,无论是刚毅的车身线条,还是溜背造型以及复古V形中网,都仿佛让人回到了美式肌肉车巅峰期。
但我们都知道,美式V8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迈罗以及其竞争对手福特Mustang(野马)都只属于美式性能车最入门的“Pony car”级别,再往上还有“Compact muscle”,然后才到正宗美式肌肉车“Muscle car”。正宗美式肌肉车现在基本已经绝种了。现在担当门面的都只是科迈罗和野马这类“Pony car”。
◆ 《变形金刚3》——第五代科迈罗1LE
《变形金刚3》的大黄蜂依旧还是基于第五代科迈罗打造,只不过变成了中期改款的科迈罗1LE高性能版。
◆ 《变形金刚4》——第六代科迈罗TF4概念车
到了《变形金刚4》,老的三部曲告一段落,人类主角大换血,各位变形金刚的原型车也都有所改变。初登场时的大黄蜂为了低调,从第五代科迈罗变成了第一代科迈罗SS,但明明宽体套件 凶悍的黑黄涂装就是更引人注目了……
第五代科迈罗已经用在了前三部的《变形金刚》上,到了《变形金刚4》,无论是人类还是变形金刚都大换血,但按照通用的产品换代计划,科迈罗尚未到换代时期,于是又参考第一部时的做法,后期大黄蜂蜕去伪装现真身时化身为一台第六代科迈罗TF4概念车。
看TF4车名便知,这款车是通用专门设计给《变形金刚4》用的科迈罗概念车。该车采用雪佛兰最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外观上如果说第五代科迈罗是裸露的肌肉,到了第六代则像是肌肉外加了件衣服,现代味道更浓,没有了复古的肌肉感。
◆ 《变形金刚5》——第六代科迈罗ZL1 1LE
在新鲜出炉的《变形金刚5》中,大黄蜂基于最新的第六代科迈罗打造,并且还是高性能版的科迈罗ZL1 1LE。
看过《变形金刚》动画片的朋友不难发现,动画片中的大黄蜂原型并不是科迈罗,而是曾经的德国国民小车甲壳虫。据说当时大众拒绝把甲壳虫的版权给片商拿去玩,日后知道《变形金刚》火爆异常的大众估计已经在厕所里哭晕好几次了。为了向动画片致敬,《变形金刚5》里出现了一幕甲壳虫变身大黄蜂前世的镜头。
赛车改编电影
1
极速风流
《极速风流》以1976年两位天才F1车手尼基·劳达(Niki Lauda)和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之间的较量为背景展开,导演朗·霍华德(Ronald William Howard)抓住了两位车手迥异的性格特点,从车手的角度还原了当时的盛况。
对于车迷来说,如果你厌倦今天F1过于严苛的重重限制,那你应该会爱上1976年的F1。而从车手的角度与心态再看围场内,也会是一种不同的感慨。而对于影迷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关于两个人在赛道上追逐耍帅的戏,导演刻画了两位实力相当,风格迥异的车手互相竞争又惺惺相惜的故事。
对于这样两个实力相当但又风格迥异的选手,他们在赛场上相遇注定这是不平凡的一个赛季。两个人的鲜明的反差成为《极速风流》中最引人入胜的焦点。在赛场上,劳达追求平稳、目标明确,而亨特则充满激情、敢于冒险。
劳达在电影中对亨特说过,你可能赢我一两场,但整个赛季来看,一定是我赢。也有观点认为,劳达在纽伯格林遭遇事故时,赛程已经过半。如果不是这场事故,亨特很难追的上劳达。电影有刻意神话亨特的天赋,而着重描述了劳达对其的嫉妒。当然,从历史上看,这似乎也符合实情,但作为一部商业片,平衡两个角色,才能让电影更具看点,这对观众并不是什么坏事。
劳达和亨特最初相识在F3赛场,从F3到F1,两人一直在赛场上较劲。所以才会有电影开始,两人紧盯对方的策略来调整自己的策略的画面。一对惺惺相惜的对手,胜过了一段友情。劳达在《Rush》上映时的一段采访中说道:“We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from heart(我们从心灵上关心着对方)”,最能表现两人的情谊。
这年之后,劳达又获得了1977和1984年的两届F1冠军,加上之前1975年,劳达一共三次拿下了总冠军。在1985年正式退役之后,劳达依然活跃在F1围场中,先后在捷豹和奔驰车队任职,目前仍是奔驰车队非行政主席。而亨特在1976年夺冠之后便没有再回到总冠军领奖台,1979年,亨特正式退役离开了F1赛场。
如果从战绩来看,劳达是绝对的赢家。劳达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中的佼佼者,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的冷静、理性,以及对赛车的一丝不苟着实会让人尊敬。而亨特的世界完全不同,他对生活的洒脱和放荡不羁是多数人感想但做不到的,我们会努力变成劳达,但我们变不成亨特,所以我们会更羡慕与嫉妒亨特,这其中,也包括劳达,他说:“他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是我尊敬的极少数人之一,却是唯一让我嫉妒的人。”
2
极速车王
《Fordv Ferrari》(极速车王)斩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混音,这可能是继《Rush》之后最好的赛车电影。《Fordv Ferrari》选择讲述在1970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那个赛车黄金时代中,发生的一个传奇故事,这个看似是福特与法拉利之间的争霸历史,然而不同的人能够从这部影片里解读到不同的东西。
首先就是让你体验最真实最纯粹的赛车运动,就像影片中肯·麦尔斯像他儿子描述驾驶赛车行驶在大直道上的美妙感觉。赛车是一种奇妙的运动,当速度快到一定程度,周围的景色变得像慢动作,周围的声音逐渐消失,仿佛时间也在慢慢凝固,就好似穿梭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一样神奇。
突破自己,突破时空,这种奇妙的感觉是任何一个人类难以抗拒的。人类这种由螺旋基因缔造的生物,骨子里有着一种突破天际的动力,更快更高更强贯彻着人类文明发展史,赛车运动的DNA由最复杂的技术与最纯粹的精神缠绕而成,是对人类智慧、技术、协作、意志等综合能力的展现与竞争,是人类渴望突破极限最具体的表现形式。
与那个黄金时代的包容和开放相比,当今的赛车运动在各种看似公平的规则框定下慢慢演变成为汽车厂商展示技术实力和新技术研发的平台,实际上这绝非赛车运动出现的初衷和原因,而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就展现了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的赛车运动。最终是福特胜了,而恩佐·法拉利则为赛车运动倾尽家产。再经历了70年的石油能源危机,赛车运动直至今日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只是保留了表面上的纯粹,实际上大多为商业利益所驱使着。
赛车纪录片
1
极速求生
说回F1,每年的比赛大家看得多了,但是有很多幕后的故事,比赛直播镜头其实没有亲自交代,包括赛场外的一些大新闻,背后的故事也鲜为人知。由F1官方和Netflix共同打造的纪录片《Drive to Survive》(极速求生)就为大家揭开F1赛场直播镜头以外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F1车手席位只有20个,冠军只有一个。无论是正在围场内比赛的,还是围场外为F1车手席位奋斗的,都有着强大的野心,并为之付出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但是车手的竞争、车队的竞争是残酷的,有胜利者,自然也会有失意者。这其中又蕴含着车手和车队之间的竞争、友情,还有奋斗的激情。
火星车队如梅赛德斯,有时也会翻车,而像开着小红牛的加斯利这样,正常情况下根本没机会竞争分站冠军的车手,也能一尝人生巅峰的滋味。你以为的车队领队文质彬彬,工作有条有理,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开口就是脏话,比坐在车里的车手还要祖安100倍。这就是真实的F1赛场,没有任何导演安排剧情,一切都是最真实的。
2
Truth in 24 II
上文《极速车王》呈现了在艺术加工下,60年前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场景。那么如果把时间拨回到10年前,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否回和60年前一样紧张、刺激、跌宕起伏呢?奥迪则用2011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纪录片《Truth in 24 II》给出了答案。
2011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是我认为在LMP1时代赢得最艰辛、最荡气回肠的一场比赛。这一年奥迪拿出了他们最新的R18 TDI赛车,全新的3.7T V6柴油发动机让他们颇具竞争力。但是比赛刚开始没多久他们便接连遭遇厄运。
由阿兰·麦克尼什驾驶的3号赛车在周六下午开赛没多久便和法拉利GT赛车碰撞,发生严重事故,而同样的厄运又在深夜时分降临到麦克·洛肯菲勒驾驶的1号赛车上,奥迪的3保险瞬间丢失了大部分的作用,他们要用仅存的2号赛车面对3辆标致908 HDi FAP赛车。
多辆赛车所具有的优势是,在队内各辆赛车位置和策略不同的情况下,落后的赛车能为领先的赛车提供更多帮助。标致在比赛中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赛道下雨的时候让落后两圈的赛车进站换上雨胎测试速度,来为位置靠前的赛车提供参考。在赛道上他们还试图阻挡2号奥迪赛车,以尽量延缓2号赛车追击领先标致赛车的速度。
而奥迪也有自己的优势,在两辆赛车退赛之后,奥迪得以将所有的资源支持2号赛车,包括配件和人力,但是奥迪2号赛车不会有任何的犯错空间,一旦犯错奥迪就会将冠军拱手相让。这个时候,年轻车手安德烈·洛特勒展现了超凡的胆量,在保时捷弯外侧利用慢车超越了身前领先的标致赛车,重新夺回了领先,并在此后的比赛中接连刷出最快圈速,令对手望尘莫及。
而在这背后,无数人默默地为2号赛车努力,包括当时的奥迪车队领队沃尔夫冈·乌尔里希,2号赛车的比赛工程师蕾娜·嘉德,他们都在监视着赛车的每一项数据,生怕下一秒就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而他们的努力最终也获得了回报。
对于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所有人而言,这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漫长,也是最艰辛的24小时。但是为了最终的胜利,无论有多大困难都永不放弃的精神,才是被誉为“The Spirit of Le Mans”的勒芒精神。
小结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汽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而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你能感受到汽车在当中的不同魅力。007中的汽车是各种高科技玩意的集大成者,速度与激情中的汽车是改装、漂移、地下赛车文化的载体。而更贴近真实的赛车题材电影和纪录片,更是永不放弃、力争第一的赛车精神的体现。不知道坐在电视前的你,更喜欢哪个style呢?(文:太平洋汽车网 赵信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