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哪边赢

世界杯昨天凌晨踢完了。

对于我们这些伪球迷来说,凑热闹看球前,往往要先在内心选个边站个队,否则不容易出情绪,不利于快速代入。老飘忽游离在比赛节奏及气氛外,很难产生看球的乐趣。

以我的个人感觉,大多数人会本能“站”强队。因为这样做的话,情感跟着强队走,对对方有一种碾压态势,收获感、满足感、胜利感比较有保障。这种选择符合趋利避害的普遍人性,也往往与科学计算后的专业判断契合。因此随大流的伪球迷与相对更懂球的真球迷在此实现难以区隔、浑然一体的合流。

我自己一个特点,说倔强也好幼稚也好,是很喜欢看“以弱胜强”,以为这样眼光“独立”,不跟风,颇励志。我也跟一些朋友交流过,人数应该也不少。但是规范的体育赛事,除开偶然因素外,输赢更多取决于实力,由不得倔强球迷一厢情愿。因此像我们这种倾向的人,注定难求一胜。这种观赛精神,要么让自己更加远离体育比赛,要么不断调适自己,磨平执拗,下次尽可能更靠谱一些。

看球的最高境界是超然,不盲目选边站队,能看出战术道道,让美好的心情“谁赢跟谁走”。这当然很难做到,因为胜负难料本就是球赛至关紧要的一大魅力。球迷无论真假,在开打前内心可能都会押那么一下。只要押,就有赌的成分,就展开了冒险。(刘功虎)

竹内亮聊一聊(导演竹内亮把)(1)

竹内亮。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是一个纪录片栏目,2015年开播以来,已经播出316集,总播放量超过6亿次,导演是武汉人熟悉的朋友、定居中国的日本人竹内亮。前年6月,他拍摄的《好久不见,武汉》轰动一时。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是一本书,由竹内亮团队近日出版,他们从纪录片300多个人物中选出19人,确切地说,是19位住在中国的日本人,讲述这些人“住在这里的理由”。

他们身份不同、活法不同,但是有一点相同,他们都在中国找到了生命的舞台。正如竹内亮所说:“现在是一个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激烈的时代,一个人为什么要生活在那块土地,一定有着很深层的理由。”

上周,竹内亮接受了长江日报《读 周刊》专访。

19个住在中国的理由

《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聚焦于“生活在国外(主要是日本)的中国人”和“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以日本人为主要记录对象)”,采用“无台本”的拍摄方式,意在通过影像的力量,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人情冷暖,进而增进中日观众对于彼此文化的相知与了解。

竹内亮聊一聊(导演竹内亮把)(2)

同名书中出现的19个人物里,不仅包括了竹内亮自己,还有他手下唯一的日本员工石川优珠。就连竹内亮都感到奇怪:石川优珠学历高、空手道厉害,会钢琴和二胡,中文很好,“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进入我们公司呢?很奇怪,工资也不高嘛。她回到日本找工作的话,肯定能进入很好的公司,比现在工资高很多”。

但是,无论是年轻的石川优珠,还是七十多岁的农业专家川崎广人,这些人都住在这里,满怀热情。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收获了认可。比如外教川端敦志老师,获得了江西省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庐山友谊奖”;摄影师大川健三为了拍出最美的四姑娘山,不惜守候多年,还摔断手臂,他的照片和影集为宣传当地作出了贡献,因此拿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理由吧——

1.漫画家浅野龙哉:“第一次讲课的时候,从大家的眼神中我感受到很大的热情。他们还只是学生,将来他们工作后,会为中国的漫画行业作出贡献——如果能和这些人一起创作那该多幸福啊!那个瞬间,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场景。这大概就是我决定留在中国的最大原因。”

2.美容师中平彩香:“在这里有种活着的感觉。大家都在拼命地为自己的事而活着。在日本,人们一般会先安排好再去行动,中国人则是先行动再修正道路。我印象中的中国人是不怕失败的,什么都先试着做。”

3.拉面店老板中村浩士:“以前的话,只需要想到自己,为了自己而去工作;结婚之后,当然要考虑到老婆,还要考虑到老婆的家人、自己的家人的将来,所以要努力地工作。”

4.幼儿早教学校“未来学院”老板星本祐佳:“我在这里有爱,因为爱这里,所以我在这里。”

5.上海日本太鼓队“海风”队员伊藤巳佳:2001年被公司派到中国工作,从此爱上了中国,辞职后便到辽宁大学学习中文,现在和中国爱人生活在一起。

6.陶艺大师安田猛:“因为中国有很多新的机会,我很期待这些新的东西。在这里我不会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7.竹内亮手下员工石川优珠:“我在日本的时候,觉得自己可能是一个好孩子,但在中国的话,大家都做自己嘛……在这里生活的话会喜欢上自己,所以我住在这里。在中国,就开心。”

8.插画家宇山纺:“我正在创造自己住在这里的理由。很喜欢画插画,在上海第一次有了自己搞创作的想法,所以有了《上海绘日记》。希望能通过更多的活动,传达和介绍这些文化,让大家了解我所做的活动,了解中国和上海。”

9.导演竹内亮:“中国非常有意思,因为变化很大、非常快。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变化越大就越觉得有意思、越开心。(纪录片)第100集的时候,我说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就是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但现在变了(纪录片拍到200集),我现在在南京的理由太多了,有朋友、同事、公司,还有工作伙伴,还有很多网友,还有家人。这个就是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10.乐队鼓手木藤隼人:“中国让我变成一个摇滚明星,我得感谢中国的摇滚乐,应该多回馈、得还情,所以我还是比较愿意为中国的摇滚乐作贡献,留下更多东西的。”

11.舞台灯光师早川绫子:“我本来想着是过来玩的。当时像我这样的人,在日本绝对不可能做那么大的演唱会,自己单独操作的机会绝对是没有的,我特别紧张。我做了一场之后,对方说:‘巡演定了。’接着第二场定了,第三场定了,第四场定了……然后我就回不去了。”

12.摄影师大川健三:“最初的原因是摄影,拍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了解当地文化,当然我现在也还在努力。同时,幸运的是,我在这里拥有了家庭,过着普通的家庭生活,换言之,挺幸福的。”

13.生活艺术家上条辽太郎夫妇:“是缘分,简单来说,就是喜欢,因为喜欢这里。”

14.日语老师川端敦志:“我来中国不是为了交朋友而是为了工作,无论是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我都必须待在这里。”

15.林冠生态学教授中村彰宏:在中国的研究环境特别好,学生也特别积极,“是命运的安排把我送到这里。在全力以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之后,自然而然就来了。来到以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里,也很庆幸来到了这里,一点也不后悔”。

16.足球教练千叶康博:“如果能以自己的爱好为事业,并将足球的快乐与意义分享给更多的中国孩子,那是值得坚持一生的事业。”

17.义肢装具师菊地雄斗:“中国人充满活力,中国残障人士的目标总是超乎我的想象。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厉害。我也觉得,一定要用自己的技术来回应他们。”

18.咖喱店老板岛田孝治:“宛如春风般的温暖,只能在武汉体会得到。我什么时候回日本、想怎么生活都可以,但我还是自然而然地被武汉的温暖所吸引。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温暖,在这生活让人心情舒畅,所以我想一直住在武汉,就是这样。”

19.农业专家川崎广人:“现在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我能切实感受到自己对这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这是一件让人非常开心的事情。我在中国有一种被人需要的感觉,日本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和想法,是很多中国人还没有注意到的,我觉得需要将这些传授给他们。”

竹内亮与他的“和之梦”

竹内亮和妻子赵萍的“和之梦”文化传播公司,涉及纪录片、广告片、企业宣传片、vlog等各种形式的影像拍摄、制作以及发布,除了独立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旗下还有不少综艺栏目如《和饭情报局》《速食物语》《东游食记》等。

除此之外,“和之梦”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浓缩了南京的社区、公司、快餐店、地铁站等各种场景的防疫措施。登上日本最大的网站雅虎日本的首页,并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微博全站视频播放日榜第一,并被网友翻译成16种语言版本,被广泛传播;获南京档案馆永久保存。

《好久不见,武汉》上线十天话题阅读量破亿;央视、日本多家主流电视台纷纷报道。

目前,“和之梦”主打的节目,除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还有《再会长江》《纵贯日本》《小和纪世界》等。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竹内亮团队赴卡塔尔,拍摄世界杯背后的中国技术,以及中国人在当地的打拼。

【访谈】

“他必须是一个拼命努力的人”

读 :为什么会想到拍《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以下简称《我住》)?

竹内亮:契机是我在2010年为日本放送协会(NHK)拍摄大型节目《长江天地大纪行》,其间去了长江周边的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前后拍了有一年时间。那时候,我经常跟当地人交流,他们知道我是日本人后就会问:“你知道山口百惠怎么样了?”“高仓健怎么样了?”但那已经是2010年了,山口百惠已经隐退了多少年了啊!他们获得的日本信息太少了……所以我当时就想做一个节目,将现在的日本介绍给他们。

我跟太太(南京人赵萍——读 注)说了之后,一开始她是反对的,她觉得孩子还小,我们在日本买了房子,工作也很稳定,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但是我一直说一直说:“想去中国!想去中国!”最终我花了两年时间得到太太的同意。

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我们在2013年8月正式搬到中国南京定居。之后,我一边为日本的电视台拍摄节目,一边做调查,研究中国年轻人究竟想看关于日本的哪些内容。同时,我进入南京大学学习中文。我们公司是在2014年成立的,然后开始为拍摄做准备。当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想把日本当下的文化及信息传达给中国年轻人。至于用什么形式来表现,也没有很好的点子。2015年夏天,我太太跟我说:“那就拍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吧,通过他们来介绍日本的话,大家都愿意看。”我觉得这个主意非常不错,所以就开始做这个节目了。

连续拍了半年在日本的中国人,当时是每次都要去日本拍摄,成本也高,而且快没有素材了,怎么办?赵萍建议我换一种“玩法”:拍在中国的日本人。一开始不知道会不会受欢迎。在拍了两三个人后,观众的反应特别好,比“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系列还受欢迎。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大家都喜欢看日本人的生活,所以后来我们就一边拍住在日本的中国人,一边拍住在中国的日本人了,现在大概一半一半。

读 :选择拍摄对象有什么标准吗?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竹内亮:《我住》拍摄对象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他必须是一个拼命努力的人。我们所拍摄的人物,只要能满足最大的条件:“努力工作/生活”,就没问题。不活跃的人我们不选。另外,肯定是要在日本比较优秀的人,才能够来中国尝试挑战自己,连在自己祖国的市场都拿不到,肯定在国外做不下去的。其实我也是,我在日本拍片子的时候拿到了比较好的成绩,才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去海外挑战。

我们拍的第一个日本人是位住在上海的漂亮姑娘,二十多岁,从事美容美甲工作。她并不是被日本公司派遣来中国的,而是自己喜欢上了中国,然后选择定居上海,开了一家美容美甲工作室,在上海努力发展她的美丽事业(《我住》这本书第二章讲述的就是这位日本人中平彩香的故事——读 注)。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条件是一定要拍主人公的家。因为我们的节目很生活化,而一个人主要的生活场景就是他的家,如果“家”不能公开的话,我们也就不拍了。

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拍摄过程中反而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愿意接受拍摄。不过现在回想,拍日本人时被拒绝的比例比较高,因为日本人注重隐私,不想被拍到自己的家及家人,这也许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吧。

把中国有意思的文化更多地传达给世界

读 :您在南京做文化交流,有什么感受?

竹内亮:我住在南京,而做中日交流,肯定绕不开南京。正因为南京是一个敏感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做中日交流的事情时,能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中日关系的最真实现状,也更有意义。

我觉得南京人特别包容。今年是我住在南京的第八年,八年来,我从来没有被人说过诸如“你是日本鬼子!”“我讨厌你!”“走开!”之类的话,一次也没有。大家都对我非常友好,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南京人不单是对日本人,对外国人都比较包容。有一次,我在南京地铁内,跟一个日本人用日语交谈,旁边有一个孩子说:“我怕,妈妈。”孩子的母亲就教育孩子,说:“不能这样说,日本人里也有好人与坏人,全世界都一样,有好人与不好的人,所以不应该这样说。”

我听到后很感动。

很多人,特别是日本朋友,都问过我:“你住在南京没有事吗?有没有被打过?”我的回答就是两个字:没有。

现在,看我们节目的人越来越多,想了解日本的人越来越多,通过《我住》的点击量也可以看出这点;也有好多媒体来采访我,特别是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

我想一直努力,促进中日、中外的民间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消除彼此之间的偏见。在我把日本的文化介绍给中国人的同时,我也发现,日本年轻人不太了解、不太关心中国,我觉得这个情况不好,以后还是要把中国有意思的文化更多地传达给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年轻人,这是一定要做的。

和中国的互联网文化结合得很好

读 :《我住》的“无台本”拍摄风格很有意思,这种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竹内亮:我刚刚做纪录片导演的时候,也是跟其他的纪录片一样,先写剧本,按照剧本拍,但是我总觉得不太舒服,这种拍法没啥意思。所以自己一直在琢磨,一直在寻找自己的风格。然后拍《长江天地大纪行》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后来一直在保持这个风格。

我没想过这种风格是否适应现在的观众胃口,主要是我想这么拍,所以就这么拍,比较单纯。但是至少我喜欢看这种真实感比较强的片子,虽然画面没有那么好看,但是我个人喜欢这种,所以至少跟我同样价值观的人也会喜欢。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我的片子,但至少有人喜欢,至少我喜欢,连我自己都不喜欢的话,就没有人看了。

读 :像《我住》的这种拍摄手法,一般通常会跟着主人公一起拍摄多少天?拍摄时间最长的是哪一次?你有什么比较难忘的经历吗?

竹内亮:难忘的太多了!《我住》现在已经拍了300多集,拍摄时间最短的是90分钟,拍摄时间最长的应该是李小牧那集,拍了一个多星期。一般我们拍三四天。但是李小牧那一集我特别喜欢,我对他非常感兴趣,三天都拍不完,所以继续拍,前后拍了一个多星期,期间间隔了大概两三个月。最短的是拍日本羽田机场打扫卫生的一个阿姨,她的故事只拍了90分钟,因为她太忙了,只允许拍90分钟,但是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

读 :从你们拍的视频和书中文字来看,您和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似乎结合得很好,无论是幽默、搞笑、自嘲、卖萌,都非常契合现在的互联网人群。在日本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竹内亮:不是,在中国开始自媒体之后慢慢学会的。因为我们每天关注微博,每天关注微博,主要是学习现在网络的梗什么的,但还是不够。跟同事交流的时候,他们教我“现在网络的梗是这样子的”,所以慢慢学会。当然我觉得还是学得不够,年龄越大越跟不上。

竹内亮聊一聊(导演竹内亮把)(3)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