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

导语:记忆中,对茶叶的第一印象停留在爸爸的大茶缸里,他算不上是个懂茶的人,但是很喜欢喝茶,泡茶的工具也很简单粗暴,就是七八十年代那种带盖子的铁搪瓷大口缸,白色的缸体,印着鸳鸯图案。这个大茶缸,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的记忆。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

我出生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喜欢和接触过普洱茶的人,肯定都听说过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勐海,是所有从事普洱茶行业以及喜欢普洱茶的茶友,都向往和朝圣的地方。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西部,从景洪市(西双版纳州州府)市区出来以后一路向西,约40公里左右就到勐海县了。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3)

虽然,现如今的勐海县小有名气,但是在民国时期,做普洱茶的生意人大部分还在易武,只有一小部分在勐海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勐海茶厂重新开厂复工,勐海县才真正走向普洱茶第一县的目标。勐海县主要有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等三个著名茶山。其中布朗山有大名鼎鼎的老班章,南糯山有半坡老寨,勐宋有那卡。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4)

老班章的茶如今非常受大众的追捧,应该算是勐海茶区茶叶的标杆。过去,由于远离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皮卡车应该是进出这个寨子的标配,但是近几年路况已经好了很多,抛开雨季不谈,进出班章村还是很方便的。寨子里的古树多为百年树龄,茶品风格独特,条索粗壮显豪,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茶气刚烈,茶汤稠而厚,口感饱满,苦涩,但茶汤入口生津快、回甘持久、茶气强劲。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5)

南糯山是离城区比较近的茶山,拥有较多的古茶园,茶树普遍较为粗壮,叶片肥厚且耐泡度高,干茶有淡淡的蜜香,冲泡开后,挂杯蜜香更加明显,入口顺滑但涩味略显,后期存放蜜香会更为浓郁,韵味悠长。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6)

那卡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口感与班章相似,所以有小班章之称。那卡茶属于中小叶种,兰花香气扑鼻,涩感相对于班章略显且易化开,一到三年品饮,其兰花香扬于挂杯以及茶汤之中,三年之后转为饮后口齿留香,茶气相对于新茶而言更加柔和、温润。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7)

普洱生熟茶的区别和制作

从发酵方式来看,茶叶分为生茶和熟茶。

⒈生茶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色味汤色较浅或黄绿,生茶适合饮用 长久储藏,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厚。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8)

⒉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 熟普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熟普的香味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和浓郁。但值得注意的是,以1973年为分界点,1973年之前没有熟茶。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9)

从制法来看,生茶和熟茶的制作也颇为不同。

⒈生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茶,包括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0)

⒉熟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细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纯和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工艺的不同是导致两者品质特征产生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两者的差异特征明显,只要稍加对比,就会发现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2)

新茶时期的生茶和熟茶,在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口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生茶饼面呈灰绿色、黄绿色、墨绿色,熟茶呈红褐色、板栗色;生茶泡出来是金黄色、橙黄色、淡黄色。熟茶泡出来是红色、酒红色、深红色。陈年的生茶泡出来会是淡红色、红色,但是其茶汤表面会有油气。而陈年的熟茶泡出来是红褐的,甚至到近似黑色,表面不会有油气。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3)

品茶味——内外兼修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品茶的层次。品茶有一套审评逻辑可供遵循,选购茶叶时,我们便是靠自身所掌握的品茶逻辑来辨别一款茶品质的好坏,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品鉴。品鉴普洱茶,需要品茶人具备一定的普洱茶知识素养、较高的兴趣爱好,以及进行反复的实践练习。否则,即使你喝再多普洱茶也只能称之为喝茶而不是品茶。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4)

最近和一个做茶的朋友聊了许多关于茶叶的话题,她告诉我,在喝茶的时候,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会感觉到茶汤滋味的不同,特别是喝普洱茶的时候,茶水入口之后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有一种叫做汤感。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5)

汤感,是喝普洱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感觉,对于初次入普洱的小白来说,茶的汤感往往容易被忽视,原因之一是喝惯其它茶类,品的多数为茶叶本身的鲜香或工艺提香,这样的香喝过就忘了,很难让人产生记忆点。而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所处的环境与喝茶时心情,都会影响我们品茶时所获得的茶汤体验感,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的体验出所谓的汤感呢?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6)

汤感之一:粘稠度

我们都知道婴儿在吃东西的时,因为没有牙,需要通过牙床和舌头来触碰食物,进而达到吞咽,所以小婴儿对食物的粘稠度以及硬度都要求极为细腻。在品茶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这样一种用舌头和上下颚不断触碰的方式来体验茶汤的粘稠度。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7)

汤感之二:柔软度   

将茶汤含在口中开始默数读秒,两三秒之后将茶汤咽下。一般来说,茶汤一入口就马上产生苦涩的味道,这说明该茶汤的软度很差,而软度很好的茶汤是在茶汤入喉之后才会缓慢的出现苦涩的味道。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8)

汤感之三:滑度

顺滑的茶汤,可以令人产生“如饮鸡汤”的感觉,一泡润滑的茶汤被咽下去后的那一刻,会在口腔中和喉咙深处留下一种类似附着一层油膜的感觉,这个感觉的强度相比较茶汤才入口的滑度更容易被人感受并记住。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19)

汤感之四:厚度

厚度是最容易和软度以及苦涩度混淆在一起的,厚度是茶汤入喉之后,在口腔以及舌面上留下的一种长期不化,结实,饱满的感觉。这样的感觉通常是当茶汤在口腔中上下左右流动时能够清晰的体验到。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0)

对于汤感来说,在品饮程度上的评判很容易,但是客观的评估和记忆则较难,专注而反复的实践才会使我们最终获得一种客观的辨识能力。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1)

中国人品茶,不仅讲究茶品本身的色、形、香、味、韵,在使用茶具方面也极为考究,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的《茶经》后几节里提到,茶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2)

普洱茶号称可以喝的古董,所以在选择茶具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新茶主要品饮其鲜香爽口的特点,刚刚制作出来的茶叶比较稚嫩,所以一般会选择盖碗冲泡,冲泡过程中,出汤之后一定要打开盖碗的盖子使其适当降温,从而更能凸显出新茶鲜香的特征,而存放过5年以上的普洱则可以选择紫砂壶等器皿冲泡,紧压之后存放的普洱需要高温沸水来醒茶,苏醒其沉睡的叶片,紫砂壶可以起到二次加温(注水之后沸水淋壶)的作用,并且可以很好的保持温度,使得有些年份的普洱可以充分体现其独特口感。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3)

品普洱茶者,除了对茶的品质有要求之外,还十分讲究冲泡器具的材质、器型、容量、与所泡茶的匹配性,以及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每一次的冲泡,都尽力做到最佳呈现。当然,他们还喜欢从精神层面去感悟,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去分析,挂画、焚香、插花、品茗,喜好谈论历代茶事茶器,以诗情画意来滋润心灵。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4)

茶韵——中华珍茗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美誉入杯樽,茶之荣也;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5)

其实最初茶并不叫茶,叫荼。据传《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其中提到的这个荼,指的就是茶。在古时候,茶并不是用来品的,而是用来解毒防病的。《晏子春秋》载:“茗,菜而已。”也就是说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人们开始将茶叶当菜吃。再后来,人们开始用茶叶煮食。谓之“茗粥”或“茗菜”。到了汉,书中才有了煮茶的记载,但仅限于上流社会烹煮饮用。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6)

到了唐朝,煮茶之术虽大有改善,但烹煮饮用仍然只出现在上流社会。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饮茶泡茶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曾有诗人提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茶经》问世之前,茶的称呼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叫荼,有的叫檟,还有的叫蔎,叫茗,叫荈。后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将“荼”减去一横,发明了“茶”字,把荼、檟、蔎、茗、荈全部统一称为“茶”,这才确定了茶的形、音、义,“茶”之一字从此便流传开来。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7)

陆羽之所以被后世称为“茶圣”,他的伟大在于他把茶从药用、食用提高到了品用,在于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思想,将饮茶提升成了一种道、一种文化。让煮茶、饮茶一步一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8)

茶香——人生百态

林清玄曾说: “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此后,再好的茶也索然无味。 诚似人生五种,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壮年回香,老年无味。”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29)

喝茶,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回归简单。泡一杯热茶,茶伴着人间百态,又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行走在这尘世间,手捧一杯茶,雾气缭绕中,看遍人生百态。茶和人生一样,充满了甜蜜与苦涩,成功与失败,难过与快乐。我们跨过的一道道坎,越过的一座座山,就如同茶泡了一遍又一遍,从青涩到了成熟,最后变得索然无味。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30)

茶,有很多维度。有的人因一块瓷片,一只杯子或者邂逅一片茶园,走近了茶。 而有的人,是被一杯茶感动,认识一个茶人,或是参加了一场茶会而喜欢上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很多古老的茶树依然存活着,优雅、朴素,仿佛是缓慢而温暖的时光。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茶的浸透下,慢慢湿润,慢慢舒展,飘飘荡荡的浮在温暖里,踌躇的心终于又一次在茶香中渐渐释然。人生中,我们需要这一杯茶,五泡五品,把目光放远,看到历史和人生的长河,活在今朝,活出鲜亮的生命。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洗涤心灵(闻茶香品茶味识中华茶韵)(31)

三毛说,“人生如有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拂去心衣上的征尘,借一盏茶的时光解读往事的悲喜,懂得了人生取舍的含义,懂得了将一切淡入淡出的寓意,生活就是这样的波澜起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