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lóng]象形字。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像蛇、鳄鱼、蜥蜴、鱼、马、猪,还是闪电?
说文 解 字
《說文解字·龍部》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肉)飛之形,童省聲。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龍/
是天上龙星的象形字
龙,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形象,而是来源于古人对天上星象的认识。冯时先生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说,把天上东方苍龙七宿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用线连接起来,竟然就是甲骨文、金文中“龙”字的象形字。
按照我们平时的理解,咽喉应该是在头的下面。可龙星却是低头在下,咽喉(亢)的位置竟是在龙头的上面。 正因为龙是天上的星象,所以许慎说它有时候看得见、有时候看不见;有时候能看见全部、有时候只能看见一部分;有的宿之间的距离长、有的宿之间的距离短;春分之后露出地面、秋分之后潜入地下。古时候的天文学是“王者之术”而被帝王所垄断的,所以“龙”是天子与王权的象征,只有天子的衮服上才可以有龙的形象。民间不要说私习天文,哪怕是穿一件绣有龙图案的衣服都是要被抓起来斩立决的。所以,如果你不是朱元璋或爱新觉罗的后裔,还是不要狂妄自大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吧。
01文献选读
《周易·乾卦》
初九:潛龍,勿用。《彖傳》:陽在下也。《文言傳》:陽氣潛藏。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文言傳》:天下文明。
九四 :或躍在淵,無咎。
《象傳》: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文言傳》:乃位乎天德。
上九:亢龍有悔。《彖傳》:盈不可久也。《文言傳》:與時偕極。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
《周易·乾卦》说的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天象。
“潜龙”,就是龙星在秋分之后潜藏于地下看不见了。
“见龙在田”,即民间说的“二月二,龙抬头”,立春时的黄昏,龙星中的角宿从东方的地平线上露出头来了。
“或跃在渊”,就不只是一、二个星宿露出了头,而是整个龙星六宿全部都跃出了地平线。这是春分时的天象,所以许慎说“春分而登天”。
“飞龙在天”,立夏的黄昏时,位于龙心的房宿正好位于南中天。
“亢龙有悔”,即龙宿过了南中天,还在一直往前走。亢,就是过了。这是夏至时的天象。
“群龙”,指的是龙宿的六颗星。“无首”,即日躔角宿而看不见龙首。立秋的黄昏时,龙星的龙身、龙尾还在,但是龙首、龙角已经一头栽进西方的地平线之下了。那为什么还说是“吉”呢?因为这是个丰收的季节。
龙角虽然是龙之首,但并不是时间之首。因为真正的循环是从日躔心宿、秋分时的“潜龙”开始的,“潜龙”才是时间之首。所以说“天德不可为首”。
“《周易·坤卦》上六: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文言傳》: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
在《周易》中,乾卦是完全在讲龙星的运行,而在坤卦中也提到了龙星。
“龙战于野”。战,是因为阴阳的势力相等。野,是在地平线上。
“其血玄黄”。血,是指刑杀。玄黄,指的是天地。战和血,讲的都是杀伐,这个景象其实是在暗喻秋分。秋分时的早晨,因日躔心宿,而房宿的赤纬又很低,所以龙星六宿只能看见房宿以上的角、亢、氐这上半身,而龙的下半身在地平线以下看不见。所以坤卦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秋分时的黄昏,角、亢、氐三宿都已经隐没于西方的地平线之下了,而尾宿的赤纬也很低,所以整个龙星就潜藏看不见了。这就是乾卦中说的“潜龙”。
“《詩經·周頌·載見》:龍旂陽陽(揚)、和鈴央央。”
龙旂,东方的诸侯以交龙为徽帜,两条龙一升一降。旗上有九条飘带(旒)。
旂【读若旗】,指竿头悬挂有铃的旗帜。
《尔雅》:有铃曰旂。和铃,即旗杆头上的铃。央央,指铃的和声。
以「龙」作偏旁的字
从「龍」的会意字:瓏[珑](玉玲珑)以「龍」作意符的形声字:龔[龚](本义是供给)、龕[龛]供奉神像的小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