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看懂刘德华的这部电影(从刘德华演唱会想起这部电影)(1)

电影海报

对于一个学习电影的人来说,不看电影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大学毕业以后的几年,波澜起伏,而后平平静静,生活硬生生地把我从电影里拉了出来。但是心情不好时,还是会翻出一部电影看看,这样心情似乎也会明朗起来。今天,看了许鞍华导演的《桃姐》。

正如许鞍华导演的人一样,朴实简单,《桃姐》这部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和《女人四十》类似,但却又比它感受强烈,观众看到的不简简单单是电影这样的影像,而是赤裸裸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平凡生活。电影虽然四处充满了朴实平凡,但是演员的启用却不平凡。刘德华和叶德娴两位香港电影史上的神人,明星的光环看似压倒了电影本身的魅力。但许鞍华导演却更相信这两位影帝影后级人物的人格魅力。刘德华和叶德娴的出演,全都归于生活,不掺杂演技的比拼。观众看后相信这个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桃姐就是叶德娴,而她的大少爷就是刘德华。在导演和主演简单朴素风格的结合下,将一个主仆情义,关爱老人的主题,铸造了不简单的感受与震撼。

很多人没看懂刘德华的这部电影(从刘德华演唱会想起这部电影)(2)

电影就是“生活”的本身。60年在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尽心尽职当仆人的桃姐和大少爷Roger之间的规律生活状态,却因为桃姐的中风改变,桃姐主动住进老人院,Roger却像儿子一样对桃姐关照,发生了情感的改变,主仆之间的相处成为了亲情的演变。而许鞍华导演对这段亲情的拿捏更是力到为止,没有煽情,没有华丽,却那样让人哀伤。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在喜剧状态下的悲剧,是多么让人悲哀,却无力去挣脱改变。喜剧和悲剧可能用在此处有些过,在影片中生活的理解,就是生活的小情趣和面临死亡的自然状态。是导演把他们处理的很生活化。例如桃姐中风后两人调侃对方没找男女朋友,并且将香港人的娱乐精神带入,把郭富城娱乐了一番。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一样,关注娱乐新闻,八卦明星私生活,这就是导演眼中的香港生活吧。

很多人没看懂刘德华的这部电影(从刘德华演唱会想起这部电影)(3)

这段亲情的表现导演是冷静与克制的。表现手法上没有大悲大喜,最后连桃姐去世也是那样的含蓄,没有眼泪,没有哀嚎。却把一切的悲情放在心里,一切都基于平静,就像当时的环境灰色的。这种冷静还表现在老人院的老人身上,那些住在老人院的老人在老人院的日子说白了是他们慢慢走向死亡的最后一站,等待死亡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可那里的老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迎接死亡。打麻将,跳舞,发呆等等,状态各异却一切都处于冷静淡定中,这不是导演的能力所能导出的,而是导演许鞍华运用敏感的眼睛与心所触及到的真实自然的感受。因为在现实的养老院里都是这样,只是很少人去关注这些群体,没有看到老人们生活的状态。是导演用摄影机纪录下来给我们去感受。桃姐坐在窗前向外观望着干儿子的到来,却在电话里说没时间就不用来看她了。这种复杂的心情也是导演对影片情感表达的一种含蓄表现。可带来的不仅仅是含蓄的效果。

很多人没看懂刘德华的这部电影(从刘德华演唱会想起这部电影)(4)

许鞍华还原真实情感,还原生活本来面目,运用了相对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亲自去体会这种亲情。这种含蓄的镜头语言好像是在纪录生活,又是在讽刺社会对老人缺乏关心。在桃姐刚进入老人院,老人们集体用餐的拍摄是手持摄像机拍摄,是一种记录的方式。镜头下的老人们各种状态,观众对于这些老人的行为开始会觉得好笑,可是有点抖动的手持拍摄让着一切归于真实,像是观众看自己父母或者是几十年后自己的样子,可笑又可悲。而一个旋转的音乐水晶球发出的音乐,又巧妙地将刚刚被揪起的悲伤之情,拉回了桃姐的情绪上。真可以说导演的火候总是掌握的那么巧妙,克制的恰到好处,却意味深长。许鞍华导演曾经说过:“我只是一个典型的香港人而已。”这就是她的风格:香港。影片色调的运用是典型的香港片色彩老照片的色彩。她力求把自己家乡的特色生活带给观众。例如刘德华和徐克,于冬等人讨论电影投资,是对香港电影界现象的自嘲,更是导演对自己的自我解嘲。

可能在视听语言上,《桃姐》没有过多的使用艺术技巧,故事的叙述上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铺垫。却归于生活,用最真实的感情撑起了整个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