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推荐过很多桌游,我发现有些朋友因为对桌游接触不多,在选择上还是蛮纠结的。

其实大家不用有太多顾虑,桌游作为益智类玩具,大部分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开放性玩法。虽然每款桌游都配有游戏玩法说明书,但这个说明书更多是为了迎合其产品的年龄划分。

一款优秀的桌游,是可以让孩子自发地找到自己能驾驭的玩法、并愿意去挖掘更难的玩法,比如《骨牌》、《平衡大师》、《小狗天平》等等,但首先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相关的桌游素材,让孩子去熟悉这类玩具的特性。

大家在给孩子选桌游的时候,第一点要明确孩子现阶段哪方面的能力训练需要加强,第二点锁定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主题的什么,基本保证这两点就OK了。

今天我想聊聊,我们在家陪孩子玩桌游时,可以怎么做、如何引导孩子玩透一款桌游。

孩子不会玩怎么办?

很多朋友都问过我,桌游平时买了很多,可孩子就是不会玩怎么办呢?一般这样问的朋友并没有认真想过,孩子是真的不会玩吗?我们对 “不会玩”的定义是否并不清晰?

孩子“不会玩”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会玩,只是不知如何开始;另一种是孩子真的不会玩,因为目前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款桌游的标准玩法。

一般遇到这两种情况后,直接让孩子放弃这款桌游并不是最佳选择,帮助孩子进入“玩的状态”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1、孩子不知如何开始玩

拿到一款玩具,尤其桌游这类有各种配件的玩具,孩子一开始肯定是懵的,如果放任孩子自己摆弄,十有八九孩子很快会失去兴趣。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通常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拆箱,摆弄各种小配件,和孩子一起猜猜这些东西是用来干什么呢?我们可以怎么玩呢?

比如拆开《骨米诺牌》这个桌游时,孩子们发现全部都是看似一样的骨牌。▼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1)

然后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发现这些骨牌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孩子们很快就会观察到,每一块骨牌的色彩搭配不一样,还有的骨牌中间有很特别的符号。▼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2)

于是我就会问孩子们,那你们猜它的玩法是什么?弟弟Eric说可能是比赛谁能找到相同颜色的骨牌吧,哥哥Joshua觉得骨牌上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个数字,是用来学习数学算式的(哥哥最近迷上了奥数)。

孩子们说的都对吗?如果按照骨牌说明书上玩颜色对接、打牌、解残局,那么哥哥弟弟就是所谓的不会玩,但他们的玩法是错的吗?并不。

玩桌游并不是一定要按照规则走,孩子也可以自己设定规则,当孩子开始熟悉了桌游里面的相关零件、观察元素、猜测玩法,就是已经进入了桌游的世界。

所以拿到一款桌游不要急于去教孩子固定玩法,我们可以陪着孩子自己打开思路去尝试。

2、孩子的能力暂时没有达到标准玩法

每款桌游在研发过程中,设计师都会设定一条能力训练的主线,所以匹配的标准玩法是与某个阶段的能力相吻合的,所以有时我们按照说明书让孩子尝试玩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孩子好像不适合。

遇到这类情况,我就会和孩子们进行“能力训练拆解”。

比如我之前推荐给大家的《平衡大师》,低幼孩子在看图搭建时,一开始可能会把握不好力度,容易倒塌;又或者会因为空间想象力还不足,看不懂图,那么我们就可以先从让孩子玩平面匹配游戏。

我们可以把题卡上的图形“誊写”到一张A4纸上,画图时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图形来描边,然后让孩子把相应形状的积木放上去。▼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3)

当孩子对图形理解比较透彻时,我们不需要再“誊写”了,可以直接让孩子按照题册中的图形,进行平面图摆放。▼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4)

看似简单的这一步,其实已经暗含了思维转化。孩子需要识别书中的图形,进行一一拆分,转化成对应的积木块,然后再把这些积木块按照书中的图形进行重新组合,这是拆图——重组的过程

最后才是真正的立体图形搭建。▼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5)

所以一款桌游拿到手里,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不能匹配标准玩法、或者孩子看起来没有兴趣,就直接下结论:孩子不会玩。

一般孩子拿到手立马就会玩的玩具,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孩子多开动脑筋、思考过多的,但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挑战自己一开始并不能立马驾驭的玩具,孩子才能真正地得到成长,这就是桌游的早教价值呢

父母不会陪玩怎么办?

在社群里大家每次讨论起桌游,也都一致认为桌游的确是很好的提升孩子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玩具,但在陪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怕输、孩子玩一会儿就放弃、孩子不愿意持续挑战等等,以至于父母会“率先放弃”这类优质的早教玩具。

其实很多桌游本身设计是非常谙熟孩子心理的,在游戏方式和主题上会尽量兼顾趣味性和能力训练,但对于孩子来讲,父母的陪玩和恰当的引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于单人桌游和多人桌游来讲,父母陪玩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

1、单人桌游陪玩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人桌游重点是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考深度,所以在陪玩时,我们的策略是不主动介入孩子的游戏,但这并不等于要完全放手。

在这个陪玩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大家是可以参考的:

比如在玩《平衡大师》时,当孩子自己独立按照书上的图搭建出来一个造型时,他是急需被肯定的,那我们此时的角色就是“夸夸夸”,我还会给孩子拍照进行留念,激励孩子挑战下一道题。▼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6)

而当孩子发现自己无法完成挑战受挫时,我们的角色就要立即转变,和孩子一起找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孩子尝试如何解决,并给孩子以肯定

所以单人桌游陪玩更多是挑战我们“夸孩子”的技巧和说辞,让孩子产生成就感,激发出挑战欲就OK了,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即使我家很内敛的哥哥Joshua,在挑战《奇石迷阵》时依然会向我展示他的每一个作品。▼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7)

单人桌游是很好地让孩子耐住寂寞、专注用心地解决问题的教具,但孩子天性具有“三分钟热度”,所以这类桌游一般建议给孩子选择题卡式样的,让孩子可以一道题一道题地去玩,不给孩子太大压力,让孩子能够体验到成就感。

2、多人桌游陪娃核心

在陪孩子玩多人桌游时,我们通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孩子怕输、孩子耍赖不按规则走,所以在陪玩时,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弱化输赢,同时让孩子了解输赢背后的机制,明白客观性

不过在了解如何应对这一点时,大家不妨先试着回想一下,当孩子哭着喊着说“不要输”的时候,我们的回应方式有哪些?一般来说,负面反馈中最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夸奖,“哪里有输啊,我看看,我家宝宝最棒了”——这是片面夸大事实;

又或者是表达沮丧,“唉,真可惜,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赢了”——这是过度负面情绪映射。

这两种方法其实在社会模仿的研究中,都容易有偏颇。我们具体要做的一方面是给孩子树立榜样,当自己也输的时候,表现得平静一些,和孩子分享自己输的心态:这次我输了,宝宝赢了,我得找找原因,下次试试能不能赢你哦。

一方面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找输了的原因,比如在玩古诗词的桌游时,哥哥和弟弟比赛谁最先按照题卡上的诗句按照对应颜色叠完宝塔的。▼

适合成年人久玩不腻的桌游(零基础玩透桌游)(8)

哥哥因为对所选的诗句比较熟悉,很快就完成了,而弟弟因为刚刚学会这句诗,就相对慢了一些,输了。所以输赢的问题关键是对诗句的熟悉程度,明白了这点,弟弟就不会过于伤心。

其实当孩子了解了“输”背后的原因,便愿意为了“赢”去努力,同时因为这个分析过程让孩子对“如何赢”有了目标,就更愿意接受和继续尝试。


在家庭早教中,我一直很喜欢用桌游来作为我们家亲子启蒙的教具,玩了那么多年的桌游,家里的桌游早就已经堆成小山了,但是我最感慨的其实是从玩桌游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协作的加强。

因为桌游要玩的好,靠的可不仅仅只是运气,它潜移默化提高的是孩子的策略逻辑能力,以及统筹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对孩子影响深远的。

更何况,每款桌游除了本身蕴含的能力锻炼,还有附加的益处。比如单人桌游,它带给孩子的还有独立沉浸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们日后独立、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习题、愿意积极面对对学习中遇到的每道难题,可谓十分难得。

其实一类玩具能够风靡全球,被很多早教专家认可,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那一定是有它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如果说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父母陪玩时也遇到了困惑,这都是蛮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便是陪着孩子去感受它的魅力,引导孩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如今疫情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很多孩子依然不能回校,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借助桌游让孩子不无聊、不虚度,依然有所成长。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