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古诗词的人来说,能够在闲暇之余,去静静地翻读那么几首,可谓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与满足;而能够在众多的古诗词中,捕捉到一首不是那么有知名度,却写得格外有韵味的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惊喜与收获呢?

分享了那么多首古诗古词,我们的目光依旧没有停止探寻,我们的脚步也依旧不会停止前进。

宋朝写得最好的诗(精通诗画的宋朝才子)(1)

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是宋朝诗人周密所写。此诗短短四句,写出了耐人寻味的别样意境;读此诗,会让许多人想起曾经于黑夜中奔赴向家的自己,心中既有感慨又有温暖。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作者周密,又一位不被人们所熟知的诗人;他出身于宦仕家庭,年少时跟随父亲游历于各地,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社会阅历,为他此生的诗词之路奠定了基础。

父亲去世后,周密在为官期间因得罪权贵,不得已辞去官职,做了一名隐士。周密不仅诗写得好,在书画方面也颇有研究,可谓是比较难得的一位全才。

宋朝写得最好的诗(精通诗画的宋朝才子)(2)

这首诗主要描写作者深夜回家的情景,不过至于作者出于什么原因离家、诗的背景如何尚无从考究。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可将其看作是一次寻常的回家经历,也可将其看作是一位离家多时的游子的归家情景,这些都比较符合诗的意境。

诗的首句直接切题:夜深归客依筇行;夜深的时候,有一位归客在扶着竹杖行走。普通的描写,熟悉的画面,而且这个画面不仅经常出现于书中、影视屏幕上,也经常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对于好多人来说,这也是自己曾经的深刻经历。

那么首句除了点题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很明显,它通过普通的画面与场景,将一味比较凄清的情感色彩烘托出来,也将作者孤独的身影与孤独的心情体现出来。

句中的“依筇行”三个字比较有信息量。第一,它很具体地印证了题目中的“夜”字;第二,它从侧面说明了路途的坎坷曲折,也为后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承句的描写很“阴冷”,与题目中的“夜”异常契合:冷燐依萤聚土塍;田埂上有磷火在燃烧,也有萤火虫在不时地飞舞。看到这一句,或许有人会不由产生几分畏惧之感。因为“磷火”在民间被叫做“鬼火”,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它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也并不是特别多见。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做想象时,就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心理。

而这样的现象,也恰恰说明了作者所经之路的偏僻程度,再次烘托了他行走于夜路上的孤独形象。

许多与夜晚有关的诗句都写得比较富有美感,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比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但是这首诗的前两句却没有体现出任何与“美”有关的字眼与景象。不过,所选皆为所用,此诗的前二句也正因为无关美感,便有效地将一位“归客”的心理以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宋朝写得最好的诗(精通诗画的宋朝才子)(3)

在长时间的辛苦奔走之后,新的画面终于出现了: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村店在昏暗的月光下露出了身影,泥路显得很滑,而在不远处,可以看到那扇竹窗下透出的灯光。

作者一路走来,刚才还是“冷磷”燃烧的场景,这里已经出现了村店与竹窗这样的物象,足见作者离家越来越近了。读完前两句之后再读这两句,就会让人从心底燃起希望之火,涌现出温暖之光。

相信每一位读者的心都在跟随作者的笔触与脚下路径而起伏变化,作者离家越来越近,我们的心也越来越安稳。再将后两句与前两句作对比,我们会发现,后两句不仅在韵味上显得更加耐品,在画面感上也显得更加动人。

一句“竹窗斜漏补衣灯”照亮并温暖了作者的那颗历经风尘的归心,也温暖了无数个陪伴他“走”夜路的读者的心。“竹窗”“补衣灯”皆代表着家和亲人,诗以这样颇具画面感的景语收篇,在完美诠释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充分感染了读者的心弦,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宋朝写得最好的诗(精通诗画的宋朝才子)(4)

有人说,“我”也曾这样行走过夜路,当看到家里透过窗户照射出来的灯光时,内心的那种激动、温暖与幸福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作者的心情也该如此吧。

当我们将自己与作者相联系,去潜心品读此诗时,也便觉得它愈发地有味,愈发地与众不同了。

灯影隔窗招客步,一程风雪着余温;各位看官,对于周密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