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隋唐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连年征战的历史时期。外族入侵、群雄并起、生灵涂炭是那个时期的主题。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宋代统一北方,于公元960年重新统一了华夏大地。在宋朝统治者各种开明的政策背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着。在宋朝的三个世纪里,宋朝的绘画艺术空前繁荣,绘画题材无所不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国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画里描绘风格的绘画渊源颇早,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耕作、市井等内容的图画。到了宋代,世俗画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科而存在了,这与当时宋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莫大的关系。宋代世俗画集大成者便要首推北宋末年的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透过这幅鸿篇巨制,我们不仅仅可以窥探到北宋的繁华,也能察觉出北宋末年那隐藏在市井之中的盛世危机。

一、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么一幅旷世奇作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1)

虽然画出了这样一幅旷世奇作,但是各种史料对于张择端的记载却是很少。只能在《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上的题跋里才能对这个天才画家的信息略知一二。在汴京城被金人攻陷焚毁后的60年,一位住在汴梁城的金人张著便是这幅画的第一个题跋者。在张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张择端是东武人,字正道,曾经在朝廷的翰林图画院供过职。早年游学汴京的张择端不知为何就迷恋上了画画,十分擅长绘画舟车、桥梁、市肆等世俗画元素。

但是我们对于张择端的了解也只能仅限于此,这样一位北宋杰出的风俗画画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只能通过他的画作来了解他。虽然有些惋惜,不过一位画家能够因为伟大作品而流芳百世,想必也是莫大的荣耀。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0.8厘米,绢本,墨笔淡设色。它以长卷的形式,生动而详尽地描绘出清明时节,位于汴河和沟通中国南北航运的大运河交点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内外的繁华景象。汴梁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百余万人口。市街两侧商肆林立,城外河上相接。北宋末年,虽然社会矛盾已趋尖锐,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汁梁表面上仍是一片繁荣,一年四季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清明时节,出城祭扫坟踏青寻春的络绎不绝,因而四野如市。画家选取这一题材,集中概括地表现了作为中古城市的发展以及形形色色的市民活动景象。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2)

全画从城内热闹的街市房屋一直画到了城外郊区山川,不仅树木、房屋的繁多,仅以描绘的各种人物而言,就有五百多个,可以说得上是360行,行行俱全。至于城市街道上的各种商业,手工业活动同样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充分显示了北宋城市生活的繁荣。全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它可以分为野、河和街市三大段。

画卷的首段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北宋汴梁城郊农村的自然景色,农舍酒家、杨柳初绿、阡陌纵横。在柳树成丛的村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拥护着一马一轿,似乎是有一个名门富贵踏青扫墓归来。山川、溪流、树石搭配的相得益彰。这般舒缓的景象便是全幅画的开端。随后的中段便是进了汴京城,以汴河上的虹桥为中心。野外小道变成了城中街巷,小溪变成河流,茅舍变为了瓦房,路上的行人也增多了,河流上还有不断来往的舟船。这是整幅画卷的高潮部分,是全画最为精彩的一段。到了后段便是汴梁城的街市,以巍巍城楼为中心,店肆房舍是鳞次栉比,车马喧嚣,甚是热闹。在这繁华的景象下将北宋汴京的繁华与市民生活的快节奏、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3)

二、盛世图景:《清明上河图》刻画的繁华汴京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京,除了繁华盛世,怕是再也找不到别的话语了。全画描绘出的810多个人物形象、近百头牲口、28艘船、一百多栋屋宇一起将汴京的繁华搬到了画卷之上。

在张择端的画笔之下,汴河的漕运、汴梁的市井、路上的行人等种种因素都是一个盛世才能有的景象。画中人马喧嚣,车轿穿梭的热闹场面,更是绘声绘色地跃然绢素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以及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等,可以说是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又不显得混乱。虽然画中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应有尽有,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包,却存在着一种整体上的秩序。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把北宋以汴梁城为代表的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的繁华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4)

北宋是一个十分繁华的朝代,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巅峰。随着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城市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不仅人口数量大为增加,而且城市更加繁华。宋代城市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发展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宋朝的城市的变化不仅是发生在在外观上,城市内部的结构以及城市里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深刻转变。

北宋的城市繁华与其经济持续繁荣有着巨大关系。宋代虽然依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但是宋人大量开垦土地使得大批昔日荒地变成万顷良田。耕地面积增加,宋代农作物的品种也得到了改良,占城稻和黄粒稻等优良稻种的引入,稻麦复种制技术也在宋朝不断推广,农业生产力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伴随着农业的繁荣,宋朝的手工业也在急速发展,矿冶业、纺织业、造纸业等制造与加工部门不断兴起,不仅规模较于前代有较大发展,技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正是这些丰厚物质基础的存在,北宋才有了得以繁华的前提,才有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5)

三、危机四伏:《清明上河图》背后的繁华忧思

向日葵总是向阳而生,却把它的背面永远留在阴影里。《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繁华也不例外。世人总是称赞《清明上河图》里所描绘的北宋盛世,却往往忽视了这盛世之下隐藏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就如同当时的汴梁城的居民一样,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让他们逐渐忘记了自己所处于一个怎样的朝代,以及北宋处于怎样的内外交困的险境之中。

首先便是北宋的官粮危机。通过对于卷中汴河上的运粮漕船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船只上面并没有官兵守卫,属于私家船。而在北宋流传的画作中,无论是郭忠的《江行图》,还是另一幅有名的的《闸口盘车图》中描的运粮场,无一例外都有宋朝朝廷押运官的身影,体现看宋朝对于漕粮的掌控力。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11条运输粮食的私人漕船却显得形单影只,宋朝末年的官粮危机在画卷汴河里的漕运船上被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6)

其次便是消防松弛与酒患成灾也是画卷中所描绘的社会危机之一。宋朝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消防体系,但是宋徽宗却丝毫不在意消防问题。在画卷中可以并没有任何消防与城防官兵便能体现出这一点,就连画中唯一出现的宋朝望火楼都被人摆上了吃酒作乐的桌凳,上面有着美酒佳肴却无人守望。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梁似乎成为了一个不设防的城市,这与城内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经济发达却军备松弛的现状。此外,《清明上河图》中还画出了官府递铺门外站着的神态慵懒的官兵。而在全画的卷末,又出现了前宫中御医赵太丞家那个专治酒伤的招牌,这种种细节都反映出了北宋末年吏治不修、军备松弛、酒患成灾,这也反映出了徽宗时期北宋王朝内所潜伏的深刻危机。

甚至北宋的党争危机也在画卷中有所体现出来。在《清明上河图》中,在城门外与城郊连续两次出现了一块写满大字并蒙在车上的盖布,这种从未在史料里有过踪迹的事物一度令人费解。但是在考察当时宋朝朝堂上所发生的大事后也不难发现,在宋朝崇宁元年(1102 年),宋徽宗曾经下诏废黜苏轼旧党与元祐学术,到了崇宁二年(1103 年),当时的权臣蔡京又下令焚毁了元祐党人遗留下来的书画文集。因为历史学家们大胆推测,画中那些作为盖布的书法很可能就是那一时期从京城各地拆下来的旧党书画文集,即将被拉往郊外进行处理。张择端用这种极端隐晦的方法,即使不画一官一吏也将宋朝的残酷党争留下了画卷上。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过程(国画清明上河图)(7)

结语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神品级”传世佳作,更是反映出了儒家思想中关注社会与民生的内容,而这也是张择端的创作之本。画家怀揣着深切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用手中的笔、砚中的墨深刻揭示出北宋末徽宗朝的世相百态,值得后人深深敬仰和细细品赏。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北宋繁华的城市生活,对繁华的表面细细解读,却是盛世之下的种种危机,清明盛世不过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北宋王朝已是岌岌可危。《清明上河图》成画十余年后,北宋王朝便倒在了金人的铁蹄之 下。画家张择端以他赤诚的笔画向世人警示繁华背后的种种经济社会危机,向世人宣告这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已经渐渐失控。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