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别》
《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而让子弹飞的故事背景是中华民国八年,就是1919年,县长、县长夫人在车厢里唱《送别》,第一是表明故事确实是发生在民国初期,第二则是表明《送别》的传播范围确实广(也有可能是县长有门路)。
2.冤鼓
冤鼓在藤蔓之下,暗示有冤说不出,据说是乾隆年间的冤鼓,到现在一百多年都没有人敲过,则表明鹅城的冤已经被各类势力(地主、官僚、军阀等)压制了一百多年。
而师爷劝诫六子不要把冤鼓弄出来,说“你要把它砍了,把鼓露出来,不定出多大冤”,果然一语成谶。
砍藤蔓,露冤鼓的六子在店里吃粉被胡万三和其他人言语激怒,自己抛开肚子死于非命。
被冤鼓追的买粉小二,先是被团练教头武举人当成球踢,挨了一顿毒打,然后在“鸿门宴”中莫名被杀,只是为了给赴宴的张牧之和师爷下马威。
可以说与冤鼓相关的两个人,是死的最冤的,最不明不白的。
3.八岁的孩子
八岁孩子这段戏很多人看的特别突兀,也有人说八岁的孩子是在暗示民国空有无边的疆土,却无强大的力量与主心骨;
其实结合上一场民家夫妇被被抢劫强奸的戏,汤师爷那么精明、狡猾、装糊涂的人为什么大发雷霆,没有看出来这是黄四郎的把戏。
看到这一点,其实就明白这两人是黄四郎或者是黄四郎手下,派人来找的汤师爷,不过因为汤师爷异常的举动(故意的),临时编了个借口;这样很好的解释了“八岁孩子”为什么要躲在桌子下面,也表明这“八岁孩子”其实就是个假的。
(演“八岁”那个让,是马珂,据说是制作人,不亦乐乎工作室最大的股东、姜文身后的男人。)
4.让子弹飞一会儿
总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影片开始,张牧之开枪,那时候的马车与火车还在视野之中,所以让子弹飞一会儿,是张牧之对于枪法的信心;同时也是代表耐心,只有拉长时间,才能看清楚每一件事最后带来的影响,当初的辛亥革命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殖民运动带来的结果。
第二次是张牧之开枪射黄四郎收枪的马,这几枪一看就是就是随便放的,而张牧之口中的“子弹”就变成了鹅城民众对于黄四郎压迫的怒气;这里代表的是因果,自从黄四郎家族盘踞鹅城数代作恶开始,这可索命的子弹便开始盘旋,而张牧之的枪声就是带头呐喊的陈胜,因为这种情况下民众需要一个理由,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理由。
这里是磨金石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帮助,喜欢剪辑、影视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相关的干货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