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2021年12月7日下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顺利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后,在北京航天城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汤洪波接受了解放军报记者的专访。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讲述首次飞天之旅——
太空生活90天
■占 康 武勇江 解放军报记者 安普忠 王凌硕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和核心舱向全国人民致敬。
“太空,我终于来了”
在即将返回地球前的一个晚上,航天员汤洪波梦见自己回到北京航天城,与家人团聚。
“我想给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特异功能’——翻个‘筋斗云’,可怎么也不能像在太空那样潇洒自如了,心里顿时有点失落……”返回地面两个月后,回想起太空生活,汤洪波脸上写满了留恋。
时间拨回到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4、3、2、1,点火!”随着0号指挥员一声令下,橘红色尾焰托举着火箭腾空而起。巨龙般的火箭载着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3名航天员冲入云霄。
舒适感还没持续多久,随着火箭加速,座椅带来一种猛烈的推背感,他们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呼吸顿感困难,整个人像被千斤重物压在身上一样。
还好,经过长期离心机超重耐力训练,三人已适应这种过载,汤洪波使劲地绷住腹肌对抗加速度。大约10分钟左右,火箭二级顺利关机,加速度的“魔力”逐渐消失。
船箭分离后,汤洪波感到身体一下子变得像羽毛一样轻,身边的物品也慢慢飘舞起来。
“太空,我终于来了!”为了这一刻,汤洪波拼搏了4000多天,等待了整整11年。
记得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汤洪波作为预备队员全程参与了准备。在问天阁,他目送同为第二批航天员的陈冬出征。在为陈冬祝福的同时,他同样怀揣着飞天梦想。
等待的日子里,汤洪波的脑海里像放电影般回忆着过往经历——进入航天员大队,面对五星红旗宣誓,重回课堂学基本理论,到训练现场苦练技能……一次次挑战,一轮轮考核,最终他成功闯关,拿到了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船票”。
在飞船中,汤洪波迫切地将头转向舷窗。此刻,令他魂牵梦绕的太空美景尽收眼底。只见幽静广袤的太空中,星星耀眼地亮着,像一颗颗镶嵌在黑色幕布上的宝石。远处,通透晶莹的地球散发出淡蓝色光,蓝色和白色纹路交错相间,如此宁静柔和、神秘壮美。
汤洪波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目不转睛望向地球:那里有守望他的家人、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想到这儿,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好大一个‘家’”
约6.5个小时后,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聂海胜打开通往核心舱的舱门,他们依次“飘”进空间站。这个“新家”迎来第一批家人。
“好大一个‘家’啊!”第一次进入“家门”,3名航天员异口同声地感叹。他们不顾旅途劳顿,马不停蹄地展开工作:从货船取出物资、拆包,将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布置“太空家园”……
初来乍到的汤洪波不像两位兄长那样,迅速适应熟悉的太空环境,太空失重的新鲜体验逐渐被一种晕眩感代替,他胃里一阵恶心,不得不停止手中的工作,赶紧钻到给他预设的卧室躺下。很快,他沉沉地睡去。
汤洪波一早起床,感觉身体已恢复正常状态。见到两位兄长已整理完内务,他也赶紧忙活起来。他用一次性牙刷头沾点牙膏刷牙,再用湿巾擦了擦脸,就这样洗漱完毕。
在空间站生活,水资源尤为珍贵,主要供饮用、如厕和电解制氧,且要循环利用。如舱内空气里收集的冷凝水和尿液,经过处理后产生达标的水,将再次派上用场。
早餐时间到了,三人打开食品包装。科研人员为他们精心研制了120多种食品,分为主食、副食、即食、饮品、功能食品和调味品6类,食谱周期为一周轮换一次。
太空食品比不上新鲜食物的口感,但科研人员采用新的食品工艺和技术,尽力做到品种丰富且口感美味。食谱设计既注重营养健康和任务需求,也兼顾航天员个人饮食偏好。
汤洪波喜欢在白米饭上涂上一层辣椒酱,聂海胜爱吃红烩猪排和米糕,刘伯明爱吃红糖糍粑……粽子则是三人的共同爱好。他们出发前,科研人员精细地将食物按每人每天三餐分类打包,以便于食用。
就餐是他们的开心时刻。三人盘腿悬空打坐,边聊边吃。不时有小块食物从包装袋里飞出来,他们便顺势表演空中接物。
唯一现做的食品是酸奶——把预制酸奶兑上水后,放入食品热装置中,等待数小时后就可喝到新鲜可口的美味酸奶了。
对于汤洪波来说,舱内飞来飞去的小物件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有时正专注工作,突然身边蹿出来一个小物件,梦幻般拥有了“生命力”。有时,小物件还跟他们“玩捉迷藏”,给封闭的太空舱增添了不少乐趣。
有一次,汤洪波边跟儿子视频通话边展示苹果。可一转身,苹果就飘走不见了。聂海胜、刘伯明赶紧过来帮忙寻找,后来在一个机柜背后的旮旯里发现了它。汤洪波忍不住调侃道:“真是一只会‘躲猫猫’的小家伙!”
在3个月的太空生活中,乘组工作量相当繁重。前期,他们花了10多天时间,将核心舱各项设备安装到位,布置生活和工作环境,经常加班到半夜。后期,他们完成两次出舱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出舱活动此生难忘”
提及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汤洪波格外兴奋。他回忆道,未出舱前,他担心自己面对深不可测的太空,会不会打怵。但真正出舱后,他全然忘记紧张,专注于各项操作。当他有空打量周围时,才感到仿佛置身于科幻之中。
汤洪波扶着舱壁,同空间站一起绕着地球快速飞行。漆黑的太空里,一颗颗星星亮得耀眼……那种美轮美奂,让他一度看走了神儿。
伴随着汤洪波、刘伯明首次共同遨游太空的新一代 “飞天”舱外服,经过航天服研制团队进行优化改造,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活动性和舒适性更佳。加上经过数百学时的出舱训练,他们已能很娴熟地进行舱外各项操作了。
不到20米的距离,汤洪波小心翼翼地爬行前进。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他还要兼顾安全性——必须控制好身体姿态,注意避开舱壁上的各种设备。10多分钟后,汤洪波顺利地从舱壁爬回舱内,比地面模拟训练用时还短。
太空失重环境下,虽然行动比较灵活、省力,但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刘伯明安装舱外操作台时,一手扶着环形扶手固定自己,一手拿着操作台准备将其安装到舱外工具箱上。1米多长的操作台晃动幅度特别大,刘伯明的身子也在晃动,一时很难将操作台的一端对到接口上。汤洪波试图帮刘伯明固定身体却未成功。最后,刘伯明请示地面指挥后,将操作台拆分开来再逐段安装,才得以成功。
汤洪波自己也遇到一件“糗事”。舱外工作结束后,他往舱内搬运设备,一不小心,悬浮在了舱中间,上下左右都不“着边”。10多分钟后,他才慢慢飘到舱体附近……
“空间站出舱活动此生难忘……”汤洪波精彩地叙述着出舱活动,仿佛又回到了那美丽的太空,脸上写满激动、兴奋和骄傲。
太空生活过半时,也是航天员乘组最难熬的时光。长期生活在封闭有限的空间里,难免会枯燥乏味。好在闲暇时间,三人可以给家人、同事打打电话,看新闻、影视片等。他们也经常拍摄照片和视频留作纪念。他们拍的一组“太空大片”传回地面后,网友们给予热烈回应。汤洪波将网友的评论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
置身空间站,汤洪波特别想念地球生活,想念脚踏实地的感觉。只要一有空,他就会趴在舷窗旁,凝望地球。白天,蓝色的海洋、金色的沙漠、白色的雪山、绿色的草原、褐色的山脉……地球像一颗透亮的水晶球;夜晚,点点灯光连成一片,地球则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回家的感觉真好”
日子似乎有时在减速、有时在加速。当从太空返程进入倒计时,时间变得愈发珍贵。到了最后一周,他们要将所有垃圾进行分类包装,抽成真空塑封好,放回飞船,并将舱内物品整理归位。
返回的日子如期而至,乘组进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当地面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时,飞船开始在轨道上“刹车”。轨返分离时,飞船平稳下降。他们三人有说有笑,氛围甚是轻松。
推返分离时,飞船逐渐进入大气层,加速度越来越大。由于大气阻力原因,飞船开始晃动,并急剧减速。汤洪波的失重感逐渐消失,他特意对着镜头,将飞行手册上的笔拿起来,一松手,笔就落下去了。当重力逐渐恢复后,汤洪波觉得整个人在往座椅上坠,他赶紧将安全带又紧了紧。
进入黑障区,惊心动魄的时刻开始到来。快速飞行的飞船和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有一两千摄氏度,将舷窗外烧得一片通红。飞船外表面的防烧蚀层在不断剥落,四处飞溅的火焰如无数流星一样划过,整个人就像坐在火球中一样。刘伯明开玩笑说:“真金不怕火炼!”
飞出黑障区,飞船速度逐渐减小。接下来,一个关键动作——“开伞”即将开始。飞船距离地面10公里时,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砰”的一声,降落伞舱盖开启后弹出去,同时把引导伞带出来。开伞过程虽然只有20多秒钟时间,但非常折磨人。这时,飞船晃动得特别厉害,像是一口被网兜住的大锅,任由几股力量在空中拉扯。
当伞彻底打开后,飞船停止不规则摇晃,像荡秋千一样平稳下落。此时,耳机里传来了地面的掌声——这表明飞船安全了,可以平稳落地了,三人相视而笑。
随着一声巨响,飞船终于着陆,刘伯明果断切伞。汤洪波解开安全带,打算起身时,发现身体像灌了铅一样,举手投足都非常吃力。
过了不久,汤洪波听到外面有人说话。他们终于平安地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汤洪波激动地说:“回家的感觉真好!”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