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

过路的人啊,请你们告诉斯巴达人,我们遵守他们的法律[战斗到死],长眠于斯。

——温泉关烈士墓志铭

自古以来,斯巴达勇士血战温泉关的传奇就为人们所传唱,他们的英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油画、漫画和影视作品中。2006年版的《斯巴达300勇士》,可能是最近一部关于这个经典题材的史诗大片,那么,电影中关于斯巴达人和300勇士的形象塑造,究竟有哪些是可信的,有哪些是艺术加工?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吧。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2)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3)

一尊公元前5世纪的斯巴达战士胸像

就史实层面而言,《斯巴达300勇士》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其反映出来的斯巴达的英雄气概,十分值得一看。无论是精彩的战争打斗场面,还是斯巴达人的精彩修辞,都是电影的看点。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4)

温泉关的地理位置位于希腊半岛中部

在深入考证电影的各种细节前,我们先重温一下电影的时间线:波斯大军压境,波斯人提前在希腊其他城邦和著名的宗教圣地德尔菲神谕所安插了奸细和眼线,意图扰乱视听,以武力和内奸迫降不愿意屈服的希腊人。

为了生存和自由,以斯巴达为首的科林斯地峡联盟组织愿意抵抗的城邦,北上位于希腊中部的要冲——温泉关抗敌。当时正值宗教节日,所以斯巴达人带着各城邦派出的兵力扼守要冲温泉关,等到宗教节日结束后,各邦主力北上还击。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5)

波斯不死军的彩绘浮雕

以斯巴达人为核心的希腊军英勇抵抗三日,期间甚至击败了波斯大王的卫队——不死军,但他们被叛徒出卖。为了斯巴达人的尊严,也为了为希腊抵抗保存实力,斯巴达王族卫队的300名勇士自愿留下来狙击敌军,列奥尼达等人最后壮烈战死。

看过电影的基本内容后,我们再来对比文献记载,就会发现电影的主线情节大体符合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的叙述。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6)

箭雨下的斯巴达人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7)

斯巴达人被波斯人杀害

抛开电影中的美化和丑化,实事求是地看,在战术层面上,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在温泉关仅抵抗三天就战败,没有起到为希腊联军延迟波斯人南下的作用。而波斯人正反夹击的斩首行动相当漂亮。

只是类似于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希罗多德强调了战败大局中斯巴达人的勇气,记载了他们可歌可泣、书之竹帛的言行,类似罗贯中用赵子龙单骑救阿斗,来淡化刘备集团整体战败的笔法。

那么,除了电影中拳拳到肉的打斗场面,以及斯巴达勇士们呈现的肌肉盛宴,电影中的各种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呢?仔细考证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各种或真或假的细节虚虚实实地累加在一起,在荧幕上构建出了新时代的斯巴达神话。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8)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9)

虽然电影的主要史实和希罗多德的记载没有过大的偏离,但是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首先,海报和影片中300勇士的经典造型:身穿类似于古罗马轻装角斗士的简单护具赤膊上阵,就和史实有严重出入

历史上的斯巴达武士绝对会穿戴全套重步兵装备:戴着科林斯式或者卡尔西顿式头盔,手持大圆盾牌,身着钟罩式金属胸甲或者亚麻质地的胸甲,以及金属质地的护胫甲。

他们的武器一般是长枪,也可能使用比较短的希腊短剑盛装出战,否则他们很难扛过重步兵方阵间的高强度对抗,更不提波斯人的漫天箭雨了。

而这300人是王族卫队,他们的装备只会更加精良。也许美国人在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古希腊英雄时,有意无意地参考了其他肌肉健硕的超级英雄形象,才让300勇士以健美先生的形象纵横沙场吧。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0)

一尊有明显长发的斯巴达武士俑

对300勇士形象复原的另一大错误是斯巴达人的发型。电影里的斯巴达人蓄短发,但无论是希罗多德和色诺芬的记载,还是文物实物都显示,斯巴达人蓄长发。

希罗多德在记载温泉关之战时,也曾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波斯探子发现斯巴达人在军营里细心地打理自己的长发,后来波斯大王询问己方阵营中的希腊叛徒,得知这暗示着斯巴达人准备慨然赴死,以最华美的容貌迎接死亡

后世在伯罗奔尼撒发现的斯巴达青铜武士像上,斯巴达人也是蓄长发。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长发意味着男人的勇猛无畏,可以使英俊者更帅气,使丑陋者更可怖,作战时他们也会把长发从头盔下垂出。

此外,电影在一开头,就强化了一个流传已久的历史谬误:斯巴达人用烈酒对新生儿进行体检,然后抛弃畸形新生儿,而这实际上是后人虚构的“斯巴达神话”的一部分。

所谓的斯巴达人用烈酒浸泡婴儿、将畸形儿抛入山谷的做法,距离列奥尼达年代较近的希罗多德、严谨的修昔底德和在斯巴达生活过的色诺芬都没有记录过,反倒是古罗马时代的作者普鲁塔克记载了这一习俗。

这一时间顺序本身就很奇怪,按照这个传统,生活在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天生有腿部残疾的斯巴达王子阿格西劳斯根本就没有机会活下来,更不会成为一代传奇雄主。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1)

弃婴可能是后人“发明”的斯巴达传统

考古发掘显示,斯巴达人确实使用过抛尸坑,但不是用来填埋畸形儿的:在一次考古发现中,雅典医药学会的人类学家在忒革亚山区发现了一处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斯巴达投尸坑,这里有许多18至35岁的青壮年男子遗骨,但没有婴儿遗骨

据考证,他们很可能是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中,被斯巴达人处死的美塞尼亚俘虏和己方阵营里的懦夫、叛国者。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2)

电影中堆满弃婴的抛尸坑

最后,斯巴达人和其他希腊人极少浪费和饮用纯葡萄酒,所有酒都需要兑水后使用,用于祭祀或者宴饮场合。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使用纯酒意味着浪费、无节制和粗鄙,很难想象,斯巴达人会如此“浪费”宝贵的饮料。

所以“烈酒验畸形”的传统,在列奥尼达的年代并不存在,这段记录本质上体现的是的斯巴达人极端重视优生优育。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3)

大部分影视作品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迎合大众的刻板印象,反过来又在传播过程中加深了各种刻板印象。

除了被美国化的希腊英雄,同样属于印欧人种的古代波斯人被丑化为黑人,身穿华美外袍和鱼鳞甲的波斯大王薛西斯,被刻画成了全身金链子的印度五金店主和黑人。

所以,电影中塑造的穿裤衩的斯巴达勇士借助大众传媒,成为很多人提到斯巴达时的第一印象,这种形象还衍生出很多恶搞的二次创作。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除了300勇士是美式的战争史诗片外,对斯巴达人的各种解读,也是自古以来层叠累加的“斯巴达神话”的一部分。

这个尚武的族群认为,识字能够满足基本的日常交流和信息传达就足够了,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的演讲,更不喜欢连篇累牍的著述,所以没有留下大段关于自己的文字记载。关于他们的记载,基本来自他们的主要对手雅典人,以及后代的古希腊罗马作家。

因此,后来的古罗马人、希腊独立战争中的革命志士,乃至迷信种族优劣论的纳粹德国,都会从自己的立场解读这个神秘的族群。所以在各执一词的解读过程中,真正的斯巴达人反而沉默了2000多年。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4)

虽然电影在战士造型上的还原非常失真,而且加固了一些刻板印象,但是电影对斯巴达人文化符号和精神气质的还原还是值得一看的。

在一些美国漫画或雕塑中,斯巴达战士的盾牌上会画有G或者S的字母,但电影对斯巴达人盾徽的还原才是对的,倒V的符号是希腊字母兰博达——斯巴达城邦的别称。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5)

不过,这种装饰着兰博达字母的盾面,公元前420年才开始被斯巴达人采用。在此之前,按照公民兵自备武器的传统,盾面的图案五花八门,比如赫拉克勒斯的橄榄木棒和天马佩加索斯,蛇发女妖美杜莎也十分流行。

当然,图案也可以是每个城邦守护神的象征物。让公元前480年的斯巴达军队手持绘有兰博达字母的盾牌,实在是时空穿越。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6)

斯巴达青铜盾面

此外,斯巴达人的红色大氅也是有文献依据的还原:因为斯巴达人认为红色战袍可以掩盖负伤流出的鲜血,鲜血也可以让战袍更加鲜艳,颇有“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的豪迈之气。

除了血战温泉关,驱逐波斯人入侵的赫赫武功,大块头有大智慧,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也留下了令人称道的修辞艺术。

电影也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几处经典的斯巴达式修辞:今天英文中的形容词“laconic”,形容话语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就来自斯巴达人征服并生活过的拉科尼亚平原。

电影中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几处有文献记载的斯巴达式修辞:“要么举着盾牌凯旋,要么战死被人扛在盾牌上带回”、“珍惜在人间的最后一餐吧,今晚我们就要去冥府用晚宴了”、“让我们在米底人的箭雨的阴影下杀个痛快”。

除了剧中的这三句经典名言外,斯巴达人有很多类似的名言。比如,面对一个喋喋不休的雅典人的发问:“斯巴达人都是什么样的?”斯巴达王一字一顿地回答:“最不像你的人。”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7)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斯巴达女孩的青铜像

不仅斯巴达男子可以机智而有力地回应敌人的挑衅,斯巴达女性也不乏英豪之气。当一个外邦使臣讥讽斯巴达妇女无法无天,妄加议论男人,不符合古希腊人对女性的传统定位时,列奥尼达的王后戈尔贡毫不示弱地表示:“斯巴达女人能号令男人,是因为斯巴达女人是男子汉们的母亲。”这些修辞在无意间使用了置换概念、反语义集合的手法,在不否认事实的前提下,回应了外邦人阴阳怪气的责难。

在大众印象中,以伊奥尼亚人和雅典人为代表的古希腊诗人、智者或者哲学家大都能言善辩,各种精妙的言辞滔滔不绝。同为希腊人的斯巴达人则完全和他们相反。

究其原因,在一个经常处于紧张战争状态的社会,只有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才能用最少的字符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这非常符合军人文化的作风。而且,在电影中,这些修辞极好地体现了斯巴达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总而言之,虽然电影包含着各种艺术发挥或者刻板印象,但斯巴达勇士们坚定而不乏幽默感的修辞,他们为自由事业献身的决心,都很容易让人想起《国殇》中的名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也不禁令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燕赵悲歌。

虽然三闾大夫歌咏的是秦楚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太子丹是为刺秦的荆轲壮行,但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都不缺乏奋起反抗外敌的自由之士,都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不羁傲骨。一东一西的英魂,总有些相通的气质。

动漫版斯巴达300勇士(影视研究所斯巴达300勇士)(18)

反映秦楚战争的油画《国殇》

编辑说明

校对 / 欧皇喵

封面 / 姜博约

排版 /火车便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