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灵素(1075~1119),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北宋末著名道士。赵佶在位时听信了他的怂恿,命令天下所有的和尚蓄发,不是让他们还俗娶妻,就是让他们集体改行做道士。就连尼姑也得蓄发,去做道姑。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林灵素年少之时,曾遁入空门。本来,林灵素出家并非一心向佛,而是混日子。他的师傅却不作此想,见到林灵素好吃懒作,在他光脑袋上没有少用蒲扇般的大手敲打。几次三番下来,林灵素被欺负的狠了,索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僧衣一脱跑去做了道士。
林灵素道袍一穿,还真做出名堂了——道术修习久了,就学到了许多道家手段。一来二去名声在外,最后混到了徽宗身边。
林灵素一到朝堂,徽宗就问他有什么手段,林灵素当即大言道:“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一句话就把徽宗唬得不轻。
林灵素成了徽宗身旁的红人,得志之后睚眦必报,如此一来连佛祖也跟着吃了扁。
世尊如来更名为“大觉金仙”,其余的释迦牟尼弟子们纷纷更名为仙人、大士。从此在我国佛家与道家天地一家春,佛即是道,道即是佛。
你既让我和尚做不成,我便让全天下的和尚全做不成贼秃。
和尚与尼姑没有了,空余下来的寺院尼庵当然改成了道家宫观。
林灵素虽是方外之人,却比普通人更留心政事。他对郓王的得宠与太子的不利处境洞若观火,也觉察出了赵桓的软弱可欺。于是在一次京师大水之后居然诬蔑“京师大水临城,水至太子而得”,万幸的是,赵佶虽然糊涂,却没有昏了头。
虽说尊崇道家,对林灵素说的每次都是信之不疑。这回却对他的无稽之谈,未予理睬。本来东京开封城挨着黄河,黄河水时不时发点威,耍点小性子也是平常事情。这事和太子是八竿子都打不到,哪儿跟哪儿啊!
见官家虽然没有听从自己的挑拨,却也没有责罚自己。林录素行事越发的肆无忌惮。才过了几天,林灵素与太子于途中不期而遇。要说这事不能全怪林灵素,更不能埋怨太子。要怪只能怪开封城太过逼仄,道路狭窄,也没有分什么顺行、逆行、单行线这一套。
太子作为储君,仅仅位在官家之下,与其他臣民有君臣之别。林灵素虽说有宠于当今天子,再牛也只不过是个牛鼻子道士。可是这个林灵素自视太高,目高于顶,除了赵官家,根本就没有把太子放在眼中。竟然做出了出格的举动,与太子车驾争道,不知道躲避。
太子这次可能委屈受的多了久了,有点忍无可忍的按捺不住怒火了。想想自己不管如何,毕竟是堂堂皇宋的太子爷,夹紧尾巴做人,也够活的窝囊了。上次这个生了阴阳脸的老道阴险的把京师大水的责任硬往自己头上扣(林灵素因为练功走火入魔的原因,生就了一张令人一见难以忘怀的怪脸。一半脸是骷髅,一半脸如常人。这也是他有别于凡人的地方),已经让他怒不可遏,这次竟然骑到头上来撒尿了,不给他点颜色瞧瞧,还真不知道太子爷生几只眼?老虎不发威,还真的让人给当病猫对待了。
于是,赵桓哭哭啼啼地到父皇面前告御状,可能是真的委屈地狠了,这一番哭诉当真有点惊天地泣鬼神的架式了。
赵桓虽然哭的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但效果却是立竿见影。宋徽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恰在此时,林灵素为了与别的道士争宠,下毒害死了那个道士,官家知道后更是心中不爽。没有多久,开封又发大水,徽宗请他前去厌胜退水。赵佶病急乱投医,以为老道就象裁缝一般一剪子下去就是数尺呢。
谁知道林灵素一上城墙,被那些役夫争先恐后的拿了扁担上前痛扁。
林灵素退水的法诀这一下忘的一干二净,惟一在脑袋中残存的就是求生的本能了,扭头拨脚就逃。这小子果然有点神通,役夫虽多,却没有一人能追赶上他。
于是,林灵素被改封为太虚大夫,放归山林。用你时候你是人才,不用的时候你狗屁也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