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英语启蒙的妈妈们,经常感慨的,可能就是这么两件事:第一,孩子的英语怎么进步这么快!第二,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怎么连孩子都赶不上!
我们这一代人,十几年如一日的背单词、啃语法,读得费劲,说得磕巴,以考试为目标在学,一旦不用考试,学过的东西就忘了。
不过,当我说“我们这一代人”时,得把自己排除在外。说句也许会招人讨厌的实话,我从来没有觉得学英语有多费劲,或者枯燥。高分考入北外,成为国际广播电台的首席英语主播,再到顶级国际会议的同传;英语好,是我一路“打怪升级”的利器。
申办冬奥,为副总理带队的代表团做同传
按一般思维,这些履历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的努力和痛苦。但事实是,努力肯定有,痛苦则不存在,至少,从学语言的角度来讲,我从没觉得痛苦,没觉得难。
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强的语言天赋。年少轻狂时真以为是这样,阅历多了之后早就乖乖承认自己是普通人。而且,我的记性还挺差。要比背单词,绝对比不过好多人。那为什么我学英语时没有这么难?回头细想,我才发现:原来,我也是用习得的方式学的英语呀!
电台直播机房的回忆 电台直播机房的回忆
群里总是有很多家长感叹英语难学,没搭上语言习得的高速列车,被耽误了。今天我就来开启回忆的闸门,回顾一下自己学英语的过程。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大多数人觉得英语难学,是因为不得法。习得,并不只是小孩子的专利。
一颗兴趣的种子
我们这拨70、80后,基本都是上了初一才开始学英语。比起大家,我接触英语的时间确实更早。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生时代学俄语的母亲,开始自学英语。为了练朗读,她会在睡前读英文童话给我听,边读边翻译成中文。
具体读了哪些故事,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平时严厉的母亲,在读故事时,会流露出少见的温柔。所以,我也对英语一直有种亲近感。
这种短期输入,从习得角度讲,不会有多少实际用处,也积累不下什么单词,但是,听说读写的顺序,是走对了,我确实是从“听”开始接触英语的。而且,这也让我对英语形成了正面印象,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
所以现在,我在做讲座和答疑时,也都告诉家长,别把英语启蒙当成教孩子学英语,当成功课。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兴趣,比检查他们学到了多少内容,更为重要。
逮到什么,就听什么
我们现在知道,走语言习得的路,第一步是要大量听。不过在我学英语的年代,并没有大量听的条件,没有英剧美剧,电视上放的,也都是译制片。我也从来没有主动找过什么听力材料。所幸80年代,中国的学英语热,萌芽了,电视里、广播里,都有语言教学节目。我妈几乎不让我看电视,但教学节目除外,她自己要看,也让我看。
最早是一档叫《跟我学》的节目,英文是Follow Me。英国人拍的,我到现在还记得片头里,一个外国人冲着镜头一笑,然后跑上楼梯的场景。能记得这节目的,都和我一样,是老阿姨中的战斗机了
不过,《跟我学》热播的年代,我还在上小学,什么都不懂,纯粹是瞎看。换到现在,应该可以对标“磨耳朵”,作用有限。
等我上了中学,正式开始学英语,刚好赶上《走遍美国》被引入中国。更加轻松的场景,连贯的剧情,让没怎么看过电视剧的我,觉得这节目简直像电视剧一样好看耶!
还有一档让我在听力上受益匪浅的广播节目,叫《星期日广播英语》。印象中,节目里不光教语言,还涉及英美文化,听着也很有趣味。不过,所有这些节目,我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和听,没买过教材,更不会记单词,没有任何刻意练习的成分。
现在想来,其实这就是泛听。不读、不练、不记,听懂就行。
大量阅读积累
现在学英语的孩子,有各种绘本、分级读物、动画片、英剧美剧可供选择。比起来,我当时在听这部分,量是不够的。不过,真正称得上大量的,是课外阅读。我本来就比较喜欢阅读,中文英文都喜欢,尤其喜欢看故事和小说。把家中为数不多的中文小说看完后,我就盯上了我妈的英文书,有教材,有科普类的书,也有简写本的小说。我从中挑相对有趣的、看得懂的来读。《新概念英语》的第一、二册,就是被我这么当消遣读物看完的,还看得津津有味。
也许你会感叹:这是多么好学的精神啊!其实,对我来说,这并非好学,而更像是一个馋猫,在冰箱里搜罗好吃的的过程。因为,我完完全全是从兴趣出发,找喜欢的内容看,找能凑合看懂的书来看。注意,是凑合看懂。以我的水平,当时好多书都看得一知半解。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懂的、好看的,就看下来,太难了,就换一本书。
我们家,每年会逛两次书市,书市上有很多打折书,其中也有不少经典英文小说。自从发现了英文小说这个宝藏,我的阅读癖就一发不可收拾。刚开始只能读懂简写本,后来觉得看得不过瘾,就开始看原版。也没有人告诉我该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就这么一本一本读下去。到了高二时,已经可以看《简爱》、《荆棘鸟》这样的原版书了。工作之后我发现,国际台图书馆里的英文小说,我几乎都读过,不免生出些沾沾自喜。
当然,这都是纯野生阅读,看不懂的就大段跳过去,遇到生词就根据上下文猜意思,实在猜不出来,或者同样的生词,出现次数太多了,再去查字典。这样虽然偷懒,但是我查过的词,就能记住,而且知道怎么用,所以,也算是懒人有懒招了。
严谨的英文老师可能会皱眉头,觉得我这样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浪费了经典,但其实,有精有泛才是合理的阅读,而且克拉申、吉姆·崔利斯这样的专家,反而认为泛读比课上精读更重要。
以读代说,自说自话
现在,如果有家长问我如何提高孩子的口语,我都会回答说,在中国做不到类母语的口语环境,除了一对一外教之外,最好的办法是以读代说。其实,我在学英语时,也是这么做的。在国内没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那就尽量读英语。我平时读到的东西,只要生词不是太多,并且内容自己喜欢,都会尽量朗读出来。当时,没有人让我这么去读,我就是觉得读出来似乎很好听,而且会去模仿电视里外国人说英语,觉得好玩。
另一个,我觉得有用的练口语方法,是“自说自话”。如果说在阅读上,我是无意中走对了大量泛读的路,那口语就是在有意识锻炼自己。反正自己说给自己听,也没人来纠错,没有压力。最开始,只能说些初级的话题,喜欢吃什么,喜欢看什么样的书,慢慢地就可以表达一些简单见解。上大学进入英语专业后,老师让同学们结成语伴(language partners)练口语,我才知道,原来我早已经跟自己结成语伴很多年了(突然有种精分的既视感)。
Emma老觉得自己玩着玩着就学会了英语,其实老母亲我也是这样学英语的,只不过,起步比她晚了很多年,并且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罢了。
英语学习并没有多神秘,大量输入可理解的内容、激发孩子的兴趣,不断积累就可以。 如果你感觉,在带娃启蒙的过程中,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提高了。那恭喜你,也体验到了用习得方式学英语的妙处!
最后,大家不妨来波回忆杀,想想你是怎么学英文的?现在,孩子又是怎么学的,到底应该怎么来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