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1)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农历九月二十二

创作系列谈

当我刚活跃在新闻战线时,就用非常敬仰的目光聚焦着他,他那时在报刊杂志的发稿气势,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显然是一员老将,我是新兵。他是专业的,我是业余的。他是老师,我是学生。当然,我还完全不了解他,因为他的文章是写别人,我还没拜读到他写自己的东西。

这是八十年代。我与他的神交已许久了。

他叫王成宗,当时就是《人民铁道》报的名记者。他在《人民铁道》报做记者、首席记者近20年。中国铁路作协和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先后出版《情系三湘》等书10集,约530万字。

王老师勤奋笔耕,成果硕硕,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为此,我们特推出他的创作系列谈以飨读者。

文章标题幽默美

幽默,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素养,一种语言风度。是人们风趣丶自信丶智慧的一种表现。很多作者和编辑,在拟制文章标题时,运用比喻丶联想丶夸张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诙谐风趣地机智描述,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笔调和语言情境,以此来揭示社会矛盾,生活真谛:肯定真理,否定谬误。使人在微笑中启迪思想和获得艺术享受。

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2)

《为壮胆她打扮成男人》(《铁道护路联防》杂志2018年第5期 简称《护路》)。记述的是黑龙江伊春市友好区护路联防员邢艳霞巡逻事迹。该标题“她”与“男人”相对应,风趣顿生,有些俏皮而又不失严肃真切。

黑龙江伊春市乌伊岭区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车站售票员二芳,人长得漂亮心很善良。恋人是外地人在这里进修的,曾海誓山盟,几年的学费都是二芳资助的。可是恋人进修完回去后同别人结婚了,二芳彻底崩溃成了疯人。有天她喃喃自语,在铁路上游荡。区综治办小张闻信后急忙赶到现场,劝阻不了她,听笛声一列火车即将开过来。了解二芳实情的小张急中生智,以谈“对象”的哄语将她劝下铁道,确保了安全畅通。第二天,二芳真的上门找小张来了。文章标题为《铁道卫士的“桃花运”》(《护路》杂志2018年第2期)。这样的标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口语化且别致幽默,读者均会发出开心的微笑。

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3)

幽默制题的技法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比喻幽默法。口语打比方,即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某些抽象丶生疏的事理,以便表达和说明更加形象丶生动丶鲜明,产生幽默效果。

如<"领头羊"深情传帮带>丶<愿做雪峰山下铺路石>(二题均为<广州铁道>报):《他像道钉在默默地奉献---记沈阳桥梁厂厂长于龙仁》(《辽宁日报》):<当好"守门员">(<新闻与成才>杂志)。<搬"文山" 填"会海">(<三湘风纪>杂志):这些标题是明喻式,形象简明。《勤俭是半个“财神爷”》(《青海日报》),这标题是暗喻式,生动幽默。《钥匙对号锁自开---指导员郑仕银做思想工作一例》(《解放军报》),这标题是借喻式,具体鲜明。《乡镇企业不是“唐僧肉”》(《人民日报》),这标题否定式比喻,通俗风趣。用多种比喻式拟标题,字少意丰,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艰深为浅显,可引起读者联想,扩大信息含量,增强标题幽默感。

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4)

夸张幽默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为了更突出丶更鲜明地表达或强调某一事物,特意对那事物特征丶形象丶作用丶数量丶程度等方面,言过其实地扩大或缩小,表面上看不真实,甚至不合逻辑,但细心琢磨,又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修辞手法。

<千万次地吻你---马克思致燕妮>(<资料卡片>杂志),再亲爱也不可能吻千万次呀,这种夸张读者相信不反感。《军民齐奋战 汗水润良田》(《大众日报》),“汗水”润“良田”显然是夸张,但又形象地描述了军民奋力抗旱的动人情景。《黄河九曲一壶收》(《北京日报》),什么“壶”可收“黄河九曲”的水?夸张充满气势,说的是陕西壶口我国第二大瀑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搬掉孩子们头上的大山》(《河南日报》),介绍了安阳市一小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标题中的“大山”是夸张,能使读者为之一惊,又可引发人们想象的活力。《后仓“老鼠”大如牛 前店豆浆淡如水》(《解放日报》),题中前半句指愉盗黄豆的人,后半句为缩小性夸张。<挥汗如雨这六年>(<广州铁道>报),挥汗"如雨"夸张的形象。运用夸张手法拟制标题,形象生动,产生幽默效果。

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韵味人生125王成宗创作系列谈)(5)

夸张性幽默,是在事物的基本特征上故意扩大丶缩小或强化描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要以客观真实性为依据。

诙谐幽默法。群众语言中流行一种歇后语,即由两部分组成一句话。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为谜底。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光头打伞---无发(法)无天。”歇后语有浓厚的社会基础和生活气息,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竹篮打水一场空---剖析两起海鱼交易>(<辽宁日报>)。形象丶深刻,既便理解,又收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查一查有没有"聋子的耳朵">(<新华日报>),"聋子的耳朵---摆设",标题省去了歇后语后部分,意在批评有些单位灭火器空空的,形同虚设,诙谐尖锐。<"铁公鸡---一毛不拔"好>(<人民日报>评论),言简意明,表意深刻,风趣横生的语言产生幽默效果。

歇后语含蓄诙谐,意味深长。但借此制题时,要认真选用。有些歇后语是一语多解,如"老虎头上捉虱子",就有两种意思,一是"好心不得好报。"另是"找死"。运用时考虑周全,避免出岐义。

比喻丶夸张丶诙谐技法,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交叉包孕地有机结合运用,往往是以某种为主,又渗透其他幽默方法,能产生更丰富隽永的审美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