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 [东汉]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自古以来乱世总是被视为礼乐崩坏的年代,但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混乱的时期,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或促进着文学的进步,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的交锋,到了建安时期又有战火淬炼的风骨,而在诸多建安文学作品中,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是世人公认的代表,前者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历经沧桑的燕地老将,而后者便勾勒出意气风发、武艺精湛的英勇少年郎。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1)

曹植虽以文采闻名天下,却也有着建功立业、战场杀伐的男儿心性。他自幼跟随父亲四处征战,见多了沙场铁血,又被身先士卒,九死不悔的战士精神感召,铸成了一颗忠君爱国之心。《白马篇》既表达了曹植对当时英雄人物的赞颂,也是他对自己的期望。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2)

前四句先给出了这位少年的轮廓:他骑着佩戴金饰的白马径直向西北方奔驰而去,看到的人询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哪?回答道是燕赵之地的游侠骑士。白马本就是骁勇善战的象征,代表着坚贞和忠诚,再配上金黄的笼统,更烘托出主人的英武不凡。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少年出自此地,更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接着对他的经历做了简单介绍:少年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去到边塞展示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才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少年不仅气度非凡,而且赤胆忠心,年少有为,小小年纪便能抵御强敌,而且勤勉上进,不断精进自己的武功。这几句话平铺直叙,仅用白描手法,便概括了一位英雄少年的来历、气质和品性。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3)

九到十四句诗人详细描述了少年技艺的高超,他开工如满月,箭箭中靶心,不曾有毫厘之差,抬手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能击碎箭靶,灵巧敏捷如猿猴,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展现了少年高超的骑射技术和灵巧的身形,上文提到他刀剑不离身,不难想象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才得来的一身本领。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4)

少年不仅是武艺高强,更有一颗赤子之心。“边城多警急”句之后,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得知战事后的反映和抉择,高度赞扬了崇高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少年未曾有片刻犹疑,便提剑上马,奔赴战事吃紧的北地,随着大军荡平匈奴直捣敌营,又回师横扫鲜卑光复中原。面对战场上的刀山剑林,他从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首位,也顾不得照顾父母妻儿,因为姓名列上战士名册的一刻,他已经忘却了个人私利,于国家危难之际奋勇争先,即便是死亡也如回家一样淡然。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5)

诗人将近一半的笔墨都用来描述这场战事,从听到国家边境告急开始,少年就将自己视为真正的战士,“登”、“蹈”、“凌”几个动词连用,将少年的行动串连起来,犹如一气呵成,又补充道他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私念,放弃自己的小家安危,言语间都是对这种奉献精神的高度崇敬和赞扬。诗句的激情澎湃之意层层叠加,少年的果敢无畏也令人肃然起敬,最后千言万语化为了对国家庄严的宣誓,字字真切,震撼心灵。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6)

曹植的诗作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赡丽”“尚工”“致饰”,所以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慷慨激昂,尤其这首《白马篇》多处使用动作描写,更让人有紧张急促的感觉。诗句中刻画的少年,勇敢坚毅,武艺绝伦,心怀天下,是完美的少年英雄的形象。这便是曹子建当时的人生理想,他生于战乱,长于军中,父亲是名满天下的一代豪杰,身边聚集的也都是战功赫赫的英雄将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征战杀伐,报效祖国便成了少年曹植的信仰。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7)

而《白马篇》之所以流芳百世而令后人时常赞叹,一是因为其卓越的文学价值,文风刚健质朴,语言凝练潇洒,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二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警示意义,激励了少年儿郎奔赴战场,守卫国家和百姓;三便是其中蕴含的超越时空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曹子建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抱负都融进了这篇诗篇,对赤胆忠心、无惧无畏的英雄人物给予了最高礼赞,不仅是烽烟四起的乱世,和平年代的我们读来也会觉得满腔激情,而这种一脉相传的民族精神,正是令《白马篇》千年流传的不竭活水。

曹子建的名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