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外旅游者誉为网红打卡地的北京雍和宫,除了一年一度的打鬼日,每年还有两天是最热闹的日子, 一天是农历腊月初八——舍粥日,另一天就是农历大 年初一——磕头烧香日。人们纷纷用喝粥、烧头香的形式,祈福来年的好运、家人的安康、事业的兴旺、 财运的到来,但真正的佛教文化内涵却大都被人们所忽略。
这座毗邻北京孔庙与国子监的雍和宫,是我国汉族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藏传佛教皇家寺院。 它最早是明代内监的官房,清初时由朝廷的内务府管理和使用,当过库房、养过骆驼,故又称驼馆。康熙 三十三年(1694)此地被营建为皇四子胤禛府邸,时称贝勒府。1709 年随着胤禛被晋封为和硕雍亲王, 遂把贝勒府扩建为雍亲王府。雍正登基皇位后,王府一度遭到闲置。雍正三年(1725),下旨将原王府 升为行宫,更名为雍和宫。1735 年 10 月雍正帝在圆 明园驾崩,因停灵之所的故宫寿皇殿此时正在大修,其梓宫就改在雍和宫永佑殿停放。这个决定一出几乎 是在一夜之间,雍和宫各个殿堂的琉璃瓦顶,就从绿 色换成了黄色。乾隆继位后,出于“兴黄教,即所以 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的政治需要, 根据“凡先皇帝临御兴居之所,多尊为佛地”的惯例, 于乾隆九年(1744)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上院,同时设立京师喇嘛印务处,设置领雍和宫事 务大臣,由亲王中选派,雍和宫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奠定。
雍和宫殿外景
雍和宫在宫改庙过程中,将原雍亲王府中的正殿银安殿,改造成雍和宫殿(即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有高近 2 米的铜镀金 3 尊主尊,它们依次为西边的燃灯佛,又称定光佛,属于过去佛;正中的为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最东边的是弥勒佛,也叫慈氏菩萨, 为未来佛。此 3 尊像因是以时间顺序排列,故又被称为三世佛。殿内两侧山墙处还供奉有 18 尊罗汉像,为东晋时流传下来的干漆夹苎脱胎工艺制作。其工艺繁缛,造型洒脱,为北京地区仅存的乾隆时期干漆夹苎造像,实属难得。故此殿成为雍和宫中被信众最推崇礼拜的殿堂。
罕为人知的是,殿内所供奉的三世佛像,是用康熙时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板熔铸而成。 书如何就变成佛了呢?有什么内情?
要说清楚这化字为佛的事,就要先搞清楚《古今图书集成》和铜活字的来历。明代中期,铜活字在今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其制法是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再注入铜液成字。清代铜活字印刷受到明代影响很大,它继承使用铜活字排版刊印,康熙朝时宫廷中铸造了一大批铜活字,约有 25.35 万枚之多。康熙晚年用其刊印了天文 书《星历考原》,音乐书《律吕正义》,数学书《数理精蕴》,但最为著名的当属《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该书由康熙朝福州人陈梦雷等编撰,耗时 20 余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完成了《图书汇编》的初稿。 又用了近 5 年的时间,雇人抄写,至1706 年缮写完成, 进呈康熙审阅,康熙帝赐名《古今图书集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的铜活字实物样品
此书于雍正三年十二月正式定稿,它是一部篇幅巨大的百科全书,共有一万卷,分为六篇 三十二典。该书用大小两号字体排印,大字为正文, 小字是注解,铜字镌刻工整,字体端正秀丽,装潢精美,版式齐整,刷印清晰。所附各图均为木刻版画,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古今图书集成》共印了 64 部,是中国印刷史上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工程,在我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保存至今仅存有 10 余部。清朝廷用这批铜活字印刷完《古今图书集成》《律吕正义》《数理精蕴》等书籍后,庄亲王允禄奏议:“今若仍用铜字,所费工价较之刊刻木版所差无多,究不能垂诸永久。”建议将 《御制律历渊源》等用木版刷印。这以后的铜活字本内府书籍就日益减少,而这批铜活字也就被收贮起来, 由武英殿的“铜字馆”移交给了“铜字库”管理。
三世佛之燃灯佛(过去佛)
三世佛之释迦牟尼(现在佛)
三世佛之弥勒佛(未来佛)
清高宗乾隆在《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二“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有诗句云:“毁铜惜悔彼,刊木此惭予。”在“毁铜”一词下注:“康熙年间编纂 《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 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 根据军机处的档案,乾隆九年,雍和宫宫改庙后,需要大量制作佛像,经和亲王弘昼奏请,乾隆帝准允将贮存在铜字库用于刷印《古今图书集成》等内府书籍的铜活字版交铸炉处销毁,同年裁撤铜字作。乾隆十年 (1745),铸炉处将铜活字板全部销毁用于铸造雍和宫的三世佛。乾隆十二年三世佛铸造完成交付给雍和宫大殿。至此,“由书变佛”一事才真正尘埃落定。(摘编)
收藏家杂志202106期封面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106期《由书变佛的轶事
——雍和宫中三世佛溯源》
作者:范林林
责任编辑:秦佳
(文中所用照片大部分由北京雍和宫管理处提供 摄影王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