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557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单名和双名哪个更流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单名和双名哪个更流行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557天。
对中国人来说,起名字就是一件头等大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早期历史上,都是流行单名,比如孔子,名丘,比如刘邦、项羽、韩信,萧何,都是单名;甚至有一段时间,一个人要是取了双名,还会被认为不合礼法。直到后来,双名才慢慢变多了。
那么,单名是什么时候流行的,双名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单名到双名,背后又反映了中国人哪些文化观念上的变化呢?
还有,王羲之的儿子叫王徽之、王献之。这个“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古人不是讲究避家讳吗,为什么儿子可以和爸爸一样,名字里也有个“之”字?
下面我们来分享刘勃老师的讲解。
先说为什么汉朝流行单名。
严格说来,不是汉代才流行单名,单名在中国先秦历史上是主流,是悠久的传统。
这个,读《论语》就可以感受到。
孔子名丘,单名。
孔子最有名的几个学生:颜回,单名一个回;子路,子路是字,他姓仲名由,单名一个由字;子贡,子贡也是字,他复姓端木,单名一个赐。
双名的也有,但不多。
古人往往认为,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书,是《春秋》。对《春秋》的解释,西汉官方又认为《公羊传》最权威。
《公羊传》里,有所谓“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就是说,名如果有两个字,是不合于礼的,应该被批判。
这个说法其实证据不足,单名只是比二名更流行,不见得二名有什么不对。但西汉时代既然《公羊传》是权威,《公羊传》又这么说了,于是,名用两个字是不讲礼法,一个字才是有文化,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接着又有一个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王莽。
王莽这人,固然是野心家,可也确实是有点书呆子气的。他觉得,儒家经典既然这么说了,我们就要严格执行。他当皇帝后,就下诏书,禁止起两个字的名字。
有个特别生动甚至今天的人看来有点可笑的例子:王莽的长孙,叫王宗,也想当皇帝,被王莽发现了,于是自杀。王莽为了惩罚他,就说,我这个孙子,本来叫王会宗,后来才改成王宗这样合乎礼法的单名。现在他品行恶劣,不许他还叫这么有品位的、一个字的名字,罚他还叫王会宗。
王莽当皇帝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这个提倡单名的政策,倒是一直延续下去了。所以,以王莽为界,王莽之前的西汉,只是单名比双名流行;王莽之后的东汉,有点身份的人,就基本都是单名了。
接下来,三国西晋,也是如此。有学者统计,《汉书》里的人名,单名占78%,《后汉书》是98%,《三国志》是99%。
但东晋开始,情况有了点变化。很多人的名是两个字了。比如,琅琊王氏很多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个“之”字。
简单来说,名字里有这个“之”字,和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
《世说新语》关联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宗教史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为什么关键?因为佛教和道教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大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传统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实际应该更早,汉武帝打通西域,交流应该就开始了。只不过这个现象并不被儒家知识分子关注,所以被记录下来,要晚了很多。几百年的慢慢渗透,佛教影响越来越大,等它真的被文献记录的时候,已经是房间里的大象了。《世说新语》关联的时代,正是佛教如火如荼的时代。
道教也差不多,东汉时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开始蓬勃发展。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问题,中国影响最大的本土宗教,为什么产生那么晚?一般说道教思想的三大来源:古老的民间信仰;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古老的道家也就是老庄思想。都很古老,为什么晚到东汉,才整合成一个道教?合理的解释,佛教的刺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怎么能由得你一个外来宗教发展得这么好呢?身土不二,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也得整活儿啊。于是在外来佛教的刺激下,本土的道教也产生了。
所以佛教影响特别大的地方,和道教影响特别大的地方,重合度是很高的。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正是今天所谓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说,佛教有从西部传入的,也有从沿海地区北上的,相应地,道教覆盖的地区也是类似的。
而且当时很多人其实也不太区分二者的区别。因为“道”本身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终极真理”“普遍原则”之类。每个思想流派或者宗教,都有自己的“终极真理”“普遍原则”,也就都有自己的“道”。事实上,当时很多人把佛教称为“道教”,把佛教徒称为“道人”,佛教徒也自称“贫道”。我们今天说的道教反而有别的名字,比如五斗米道,太平道之类,代表不同的道教支派。
其中,五斗米道在琅琊郡影响特别大,陈寅恪先生就罗列了很多著名的五斗米道教徒,他们本人或者祖上,都和琅琊郡有关。
琅琊王氏,名字里加一个“之”,就是表示这是尊崇五斗米道的。前面说过,魏晋时期最看重家讳,当着人家的面提人家父亲、祖上的名字,是极大的冒犯,但这个“之”字,是表示信仰的,可以不忌讳。另外,“之”字有时候也可以省略不提,你要是穿越回东晋,当面管王羲之叫王羲,他也知道你是在叫他。
琅琊王氏从王羲之这一辈开始,带“之”的就太多了。比如王允之,王彪之,他们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王羲之的儿子、侄子,好多也是名字里带“之”。而其中信五斗米道信得最深的是王凝之,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著名才女谢道韫的丈夫。
东晋末期有一场大灾难,孙恩之乱。孙恩也是琅琊人,他这个叛乱,也是借传播五斗米道的方法,组织发展起来的。孙恩兵临会稽城下,当时王凝之是会稽内史,他也不组织军队抵抗,而是大白天躲在修道的房间里祷告。下面的工作人员请示怎么迎敌,他说我已经祈祷神明,请了几万鬼兵,守住了各个要塞。所以王凝之当然就兵败被杀了,儿子也全部遇害。谢道韫特别看不起丈夫,这次劫难之中,她证明自己确实够资格不把丈夫放在眼里。听说丈夫遇害,谢道韫让婢女用肩舆抬着自己出门,亲手杀了几个贼兵,这才被擒获。才女的气场还把孙恩震慑住了,没杀她,也放过了她的外孙。
值得注意的是,谢道韫名字里这个“道”字,也是表示信仰的,但不一定是信今天说的道教。因为前面说了,当时佛教也叫道教。陈郡谢氏和高僧的关系比较密切,谢安就很喜欢佛学,认为高僧支道林的水平超过了嵇康。谢道韫是谢安最得意的宝贝侄女,她的思想活跃,应该是五斗米道和佛教都很精通。不过反正当时人也没打算把这个区别搞得太清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好处,不会为了信的教不同就杀得你死我活的,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夫子不妨在一起排排坐吃果果。
总结一下:
奉五斗米道,名字里加一个“之”,魏晋时期,除了琅琊王氏特别突出外,格外有名的,还有历史学家裴松之、大画家顾恺之、名将刘牢之,等等等;
信佛或者信道,名字里都可能加个“道”。除了谢道韫之外,如逼得谢安加速退出政坛的会稽王,叫司马道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叫萧道成。
确定是信佛呢?那名字里就可能带个“佛”,也可能带个“僧”。比如说没有儿子的谢尚,两个女儿分别叫谢僧要、谢僧韶,非常直白;王导的后人,有叫王僧达、王僧虔、王僧绰的,可见琅琊王氏,后来对佛教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另外,还有名字里有“法”的,佛法无边的法;名字里有“昙”字的,昙花一现的昙,昙是昙摩的省略叫法,昙摩是佛法的音译。
实际上,完全用佛教概念起名的,也有很多。比如叫菩萨、叫罗汉、叫文殊、叫普贤……都很常见。一直到唐代,仍然是这样。武则天的时候,岭南的官员进贡了两个小孩到皇宫里当宦官,一个叫高金刚,一个叫高力士。金刚、力士都是佛教护法。再如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维摩诘是一个菩萨的名字。
这种起名的现象普遍之后,就渐渐打破了单字名的传统。还有,单字名本来就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同名同姓的太多,为了降低重名率,起两个字的名字,也比单名合适。
于是唐宋以后,中国人起名,又流行复名了。学者统计,大概是,唐宋时复名占到一半,明清时代就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了。
最后多说一点,起名时怎么显摆学问?也是很内卷的。比如,古人的名和字,含义应该有某种关联。前面提到的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由就是大路的意思;端木赐字子贡,赐和贡是反义词……这些关系,还都是一目了然的。后世有些人的名和字,没点学问就看不出关系了。比如说柳宗元字子厚,宗元和子厚是什么关系?要看《易经》。“大哉乾元”,宗元含着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子厚含着坤卦,所以这个名字,暗藏着乾坤。李商隐,字义山:商朝末年最著名的隐士,是伯夷、叔齐,这是“商隐”的意涵;这二位义士,是在首阳山采薇饿死的,这是“义山”的意涵。这还算难度低的,清朝人学问做得好,有些人的名字关系,能冷死你。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参考资源:得到·得到精选《古代中国人是怎么起名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