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传承(发现汉字之美讲述汉字故事)(1)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弘扬汉字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才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汉字文化体验丛书》即意为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字传承做一些工作。

《汉字文化体验丛书》以文字为核心,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丛书选取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美食、生肖、书法、体育、数字、花草、兵器、餐具、农具、颜色、民族、方位、九州、刑法、干支15组典型汉字,阐释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字体演变;结合生活实际,阐释字义及其变化;结合有关俗语、词语、成语、典故、民俗等,带领读者体验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第一辑(共10册)

第1分册《汉字中的九州》杨 宽 著)已出版

ISBN:978-7-01-018275-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出版

定价:48.00元

本册内容简介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尚书·禹贡》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本书意在阐释“九州”各汉字的含义,故将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幽、并、营共12个字均纳入其中,由一个个单一汉字入手,由点及面,围绕一个汉字将知识外延、层层铺开,为读者提供了与此汉字有关的丰富的历史、地理、成语、俗语、典故等诸多文化知识盛宴。书中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是一部兼具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汉字文化读本。

本册目录:

前言 / 001

豫 / 001

一、“豫”字的形体演变 / 002

二、“豫”字的含义 / 003

三、古地名中的“豫” / 006

四、姓氏文化中的“豫” / 009

五、语言文化中的“豫” / 011

六、豫州的文化 / 016

青 / 027

一、“青”字的形体演变 / 028

二、“青”字的含义 / 029

三、古地名中的“青” / 032

四、姓氏文化中的“青” / 037

五、语言文化中的“青” / 039

六、青州的文化 / 042

徐 / 053

一、“徐”字的形体演变 / 054

二、“徐”字的含义 / 055

三、古地名中的“徐” / 057

四、姓氏文化中的“徐” / 061

五、语言文化中的“徐” / 066

六、徐州的文化 / 069

荆 / 077

一、“荆”字的形体演变 / 078

二、“荆”字的含义 / 079

三、古地名中的“荆” / 081

四、姓氏文化中的“荆” / 083

五、语言文化中的“荆” / 087

六、荆州文化 / 091

扬 / 105

一、“扬”字的形体演变 / 106

二、“扬”字的含义 / 107

三、古地名中的“扬” / 109

四、姓氏文化中的“扬” / 111

五、语言文化中的“扬” / 114

六、扬州文化 / 118

兖 / 131

一、“兖”字的形体演变 / 132

二、“兖”字的含义 / 133

三、古地名中的“兖” / 134

四、姓氏文化中的“兖” / 140

五、语言文化中的“兖” / 141

六、兖州的文化 / 143

梁 / 151

一、“梁”字的形体演变 / 152

二、“梁”字的含义 / 153

三、古地名中的“梁” / 155

四、姓氏文化中的“梁” / 157

五、语言文化中的“梁” / 164

六、梁州的文化 / 172

幽 / 181

一、“幽”字的形体演变 / 182

二、“幽”字的含义 / 183

三、古地名中的“幽” / 185

四、姓氏文化中的“幽” / 187

五、语言文化中的“幽” / 188

六、幽州的文化 / 196

冀 / 205

一、“冀”字的形体演变 / 206

二、“冀”字的含义 / 207

三、古地名中的“冀” / 208

四、姓氏文化中的“冀” / 211

五、语言文化中的“冀” / 214

六、冀州的文化 / 216

并 / 225

一、“并”字的形体演变 / 226

二、“并”字的含义 / 227

三、古地名中的“并” / 229

四、姓氏文化中的“并” / 231

五、语言文化中的“并” / 233

六、并州的文化 / 238

雍 / 247

一、“雍”字的形体演变 / 248

二、“雍”字的含义 / 249

三、古地名中的“雍” / 251

四、姓氏文化中的“雍” / 253

五、语言文化中的“雍” / 259

六、雍州的文化 / 261

营 / 265

一、“营”字的形体演变 / 266

二、“营”字的含义 / 267

三、古地名中的“营” / 269

四、姓氏文化中的“营” / 271

汉字文化传承(发现汉字之美讲述汉字故事)(2)

“雍”字的含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雍”:“雝也。从隹邕聲。於容切。”

《尚书·无逸》:“言乃雍。”

古地名中的“雍”

雍州是中国的九州之一,陕西省凤翔县的雍山雍水就是雍州名字的来源。《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孔颖达:“计算雍州的范围,向东不超过黄河,而向西却超过了黑水。王肃云‘西据黑水、东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黑水就是张掖河或者党河或者大通河,说法不一,没有办法确定。西河,就是韩城以西的河。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部分地区、青海东北部以及宁夏部分地方。东汉时期设置刺史,东晋南朝时把襄阳作为雍州的中心。

雍城是凤翔以前的名字,在关中西部,北面有千山,南面有渭水,东面是长安,西面有秦岭和陇山。雍城是岐山县的邻居,也可以说雍城也是周朝的发源地,秦朝把凤翔作为都城用了很长时间。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

秦、西汉时期,雍州开始向实体政区转化。《汉书》卷一云:“(汉高祖)二年六月……雍(州)地定,八十余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汉书》卷二十八上又言:“至武帝攘却胡、越……北置朔方之州(师古曰:“胡广记云,汉……分雍州置朔方刺史。”)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郡)部,置刺史。”据分析,最晚在汉武帝时期,雍州已经确定为实质的地域,只是被一些整治区域划分。在随后的时间里,雍州渐渐有了整合文献中记载的雍州的区域的趋势。

三国时期,魏国将河西划为凉州的范围,雍州的位置在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乌鞘岭以东。到了西晋时期,雍州的范围和曹魏时期相比缩小了很多,仅仅相当于现在的陕西中部还有宁夏、甘肃的一小部分。东晋之后虽然还有雍州的名字,但是它的区域很不稳定,时而面积大时而面积小。

隋朝在长安再次设置雍州,但是随即不久就改为京兆郡,管理现在的西安、铜川、咸阳还有渭南部分地区。唐武德元年将京兆府再次改为雍州,开元元年再次将雍州更名为京兆府,管辖面积与隋朝时期一样。到了元明清时期,作为行政区的雍州完全被放弃。

综上,雍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虚到实,又从实到虚,行政区位一直在变化。但是,整体趋势还是呈现递减状态的,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演变中属于很典型的例子。虽然如此,雍州的地理位置基本在西安范围内,居陕西中部,即使有时发生混乱,位置大体不变。

第2分册《汉字中的民族》 (仇利萍 著)

第3分册《汉字中的生肖》 (苗利娟 著)

第4分册《汉字中的干支》 (李慧芬 著)

第5分册《汉字中的方位》 (李银良 著)

第6分册《汉字中的颜色》 (明朝方 著)

第7分册 《汉字中的美食》 (刘朴兵 著)

第8分册《汉字中的餐具》(蔡金英 著)

第9分册 《汉字中的酒具》 (胡洪琼 著)

第10分册《汉字中的农具》(闫兴潘 著)

第二辑(共5分册)

第1分册《汉字中的书法》 封面署名:金玉甫 著

第2分册《汉字中的体育》 封面署名:芦金锋 著

第3分册《汉字中的花草》封面署名:张 卉 著

第4分册《汉字中的兵器》 封面署名:赵俊杰 著

第5分册《汉字中的刑法》封面署名:王志轩 著

丛书主编:刘朴兵

刘朴兵,男,汉族,1972年10月生,河南西华人,历史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院长、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外审特约专家。主要从事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在《史学月刊》《中州学刊》《中国宗教》《文史知识》《历史教学》《农业考古》《中国历史文物》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中游地区卷》(合著第二)、《中国饮食典籍史》(合著第二)、《汉味之洞天——武汉食话》(合著第二)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政策招标项目各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