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了你一辈子,

想了你一辈子,

欠了你一辈子。”

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 饰),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1)

在开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平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一段离散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紧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启。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2)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会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只讲述这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3)

尔冬升在片场

可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透过宏大的背景,对准了这卷史册中的平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

导演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但他也说,无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能令人感动的戏。

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始终执拗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4)

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成为了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5)

哪怕经历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6)

直面遗憾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

但她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

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7)

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面前,见到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蒙古族老年妇女,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8)

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

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

曾经有过恨,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

曾经有过恨,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

海的尽头不再是海了(海的尽头是草原)(9)

陈宝国

曾经有过恨,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作者:孙佳音(新民晚报·新演艺工作室)

来源: 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