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悠悠粽子香浓浓端午情(端午感怀粽子情)(1)

又是一年端午节,商场超市早就打起了粽子大战,到处飘扬着绿绿的粽意和浓浓的香味。往年这时候,母亲总会亲自动手为我们准备一顿粽子大餐。提前一天买好粽叶,是那种干干的竹叶或者荷叶,用凉水泡上一晚,第二天变得柔软润泽,就可以用了。糯米也要提前一天浸泡,若做八宝粽,放豆类的材料,更要延长浸泡和煮的时间。那时看到家里备下这些材料,就知道第二天会有粽子吃了,嘴里吧嗒着口水,晚上睡觉也感觉美美地,梦里都是鲜香软糯的味道。

记得母亲在包粽子时,还会一再地叮咛我,包粽子的稻草一定要绑紧,不然粽子包得不结实,煮好的糯米就容易散烂,也保存不久。我们小孩子不会捆绑,就会帮着往粽叶里添上糯米和几颗红枣,3—5颗随心所欲。根据粽子的大小,重量为二两米或三两米的煮上五到六个小时,中间的过程会起锅翻一次,上下互换粽子位置再煮,最后捞起,晾干,就能大快朵颐了。

悠悠粽子香浓浓端午情(端午感怀粽子情)(2)

在母亲的教导下,所有的用料和步骤我很容易地就学会了,但真正拿起粽叶包粽子的时候,还是觉得颇费一番力气,包出来的粽子不是两边不对称,就是大小不一;再就是稻草绳捆扎得不结实,看着母亲包的粽子有棱有角,结实、饱满而圆润,听到很多人对母亲包的粽子的称赞,心里就想着在这包粽子的手艺上我可是学不会母亲的手巧了。

前年开始我自己尝试着第一次包粽子时,每个都是五花大绑,最后还是有露馅的。每每看到这些奇形怪状的粽子,总惹得儿子哈哈大笑。去年稍微有些长进,包的有些样子了,但仍旧有漏网之鱼。而今年,称不上驾轻就熟,也已经非常熟练,每个粽子都是标准的小蛮腰,煮了两锅,一个不漏。可见,这并不是多么难的技术,“惟手熟尔”。

悠悠粽子香浓浓端午情(端午感怀粽子情)(3)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挂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2009年9月,“端午节”作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我想,这其中粽子的民间传说及其包含的饮食文化功不可没吧。

作为一道跨越千年的美食,关于粽子的传说有很多。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悠悠粽子香浓浓端午情(端午感怀粽子情)(4)

此外,端午时节文人墨客贡献的诗赋还有不少:有宋朝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苏轼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每一首活色生香,令人莞尔。

就饮食文化而言,粽子的花样虽多,但归结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形状与馅料的区别。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圆锥形等,无论哪种形状,旨在不漏馅即可;馅料无非咸甜之分,一切全看自己口味。我小时候买过的粽子,多是甜味,除了红枣便是八宝。而如今自己会做了,才发现,原来肉粽更加美味。这道跨越千年、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食,增加了我们生活情趣的同时,也使得节日更有了仪式感。

悠悠粽子香浓浓端午情(端午感怀粽子情)(5)

“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一缕腰间缠。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一粒粒米,一颗颗枣,一片片叶,包成清香四溢、满口生香的粽子,是对节日浓浓的寄情,是给家人满满的关爱,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一年一度端午节,一节一季粽叶香。包粽子,是节日的寄情,是给家人满满的爱。

悠悠粽子香浓浓端午情(端午感怀粽子情)(6)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