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鉴尧

新浦老街有什么(民主路113号里的故事)(1)

民主路113号为临街的二层楼房,东侧为原长生泰商店,对面是原新新饭店、馨祥酱园店,这里近邻原工人电影院和文化宫,东去不远便是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新浦东街一热闹去处。113号楼下沿街门面三间,院内原有两个天井,后门可通新市街,楼上下有房28间,这里是20世纪上半叶,海属地区最大的由中国人开办的西医院。医院设有内、儿、外、妇四个临床科,医护及职工24人,有病床40张,院长负责内、儿两科,外科医师由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并曾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获医学士的路忠平担任。妇产科负责人为冯自新,毕业于省立镇江助产学校。

新浦老街有什么(民主路113号里的故事)(2)

1934年春天,留德医学博士刘一麟,向中国银行及聚安盐号筹借银元6000块,在原民主路279号开办西医院,经筹备于当年6月1日开业。昔日私人开医院起名多喜用个人名号,因益龄与一龄同音,且益龄有延年益寿之意,故刘一麟给自己的医院取命“益龄医院”。刘一麟自任院长,聘请外科、妇科医师,又招聘护士8名,另有挂号、收款、卫生员多名,请了板浦名厨陈二师夫妇俩负责营养均衡。益龄医院医技科设手术室、化验室、药房,有显微镜一台,能作血、尿、粪便三大常规检查。外科、妇产科器械比较齐全,可施行四肢、腹腔、难产等手术。

新浦老街有什么(民主路113号里的故事)(3)

刘一麟,字揆伯、乳名大麟,按富安刘氏族谱“纪、振、鸿、文、水”排行,属“鸿”字辈。因刘氏家族在东海繁衍约400余年,人丁兴旺,其父为了区别起见,取云麟二字,家中男孩用麟字排行,女儿则取云字。刘一麟为家中长子,故取名一麟。刘一麟祖籍山东白茆,1908年6月12日生于东海县富安。其父刘振殿,字召诚,清末庠生拔第一名,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毕业(现上海中学),1917年撰写的《创建新浦天后记》碑文,成为新浦最早的开埠石刻记载。刘振殿的聪慧好学,做事认真,影响着刘一麟。1920年刘一麟考上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25年就读上海同济大学,1932年8月赴德国留学,在德国汉堡热带病研究院,研究嗜菌体期间,发现布氏杆菌的噬菌体,写出论文《关于寻找布氏杆菌的噬菌体和念珠菌的噬菌体》,获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市第一位医学博士。

新浦老街有什么(民主路113号里的故事)(4)

益龄医院病床分三等,即头等、二等、三等,病人较多通常都是满员,每天门诊有20到50人次,对当时只有3万多常住人口的新浦街来讲,已是不小的数字了。医院收费分四种,有门诊、出诊、住院、接生。门诊挂号分普通、特别号,普通门诊收洋1角,夜间收洋5元。出诊根据路途远近收费,住院头等病床每周收洋7元,二等收洋5元,三等收洋2元。

由于刘一麟的留德博士声望,加之医术精湛,每天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益龄医院医疗收费价格低廉,所有患者都是先看病后交钱,并规定两种情况可免收医疗费用,一是亲朋故旧,二为赤贫之人,并于1936年在地方报纸《新海报》上刊登广告,对赤贫家庭免费诊治。引得附近县域患者蜂拥前来看病,对赤贫者免费,有困难者减少收费,深得困难家庭感恩。刘一麟的医术医德影响深远,得到民众的拥戴,以至时驻海州的税警总团团长黄杰,仰慕其名登门拜访,欲请去担任税警总团军医处长,为其婉拒。1937年《申报》报道:“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郝国玺,23日因公赴连云市,下午3时乘自备汽车返署,由新浦行至临洪滩铁道上,适有东开火车向东急驰……至将郝之汽车撞翻…郝头腰等部均被撞伤……当用电话延请到新浦益龄院院长刘一麟诊治。”可见益龄医院在当时社会之影响。

新浦老街有什么(民主路113号里的故事)(5)

益龄医院在老街上正火红时,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日机轰炸新浦,刘一麟关掉益龄医院,“跑反”至灌云杨集德兴庄,继续为民众看病。后到上海在储麟荪医院任医师,在上海期间日伪东海县政府,托其父要刘一麟返乡担任医院院长,遭其拒绝,并劝其父不要与日本人合作。抗战胜利后,刘一麟于1947年返回新浦,益龄医院复业,又购买北面平房17间,使益龄医院可直通新市街。1951年10月新海连市工人医院成立,时卫生科长赵健伍动员刘一麟加入市工人医院,刘一麟遂带着医疗器械及药品加入市医院,益龄医院宣布停业。此处房屋曾为公安局,后为检察院办公用房,现为市房管用房租给市民居住。(原创:马鉴尧,转载请署作者名。)

参阅资料:

《西医的传入与个体开业者发展状况》张彦忠

《缅怀先父刘一麟》刘增

《舅父刘一麟生前之点点滴滴》冯同华

《申报》1937年4月3日,海州。

图片一、二作者自拍,余选自《一代名医刘一麟》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