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个有趣的事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怎么一句话怼爱抬杠的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一句话怼爱抬杠的人(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怎么一句话怼爱抬杠的人

●●●

聊一个有趣的事儿。

之前有过一篇文章,作者提到“我一年读500本书,你呢?”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这是在批判「集邮式阅读」、没事就炫耀自己读了多少本书的行为。起这么个标题,是一种引用,同时也是反讽。

结果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

一年读500本书?平均每天1本多?莫非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在读书?吹吧!

别笑,这样的留言大概有十来条。

作者回复说:你好,或许你可以先读读文章,再留言?

结果有人又这样回复:没空,我要考试呢。

文章转到知乎,标题原样不改,结果留言更惨烈了:一百条多留言里面,大概有3-4成是这种画风。

突然就有点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同行,都不再写东西了。

以知乎为例。现在刷知乎,看到好的文章,都要克制自己不打开评论区,否则一定会看到这样的言论:

「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说这么多?」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你说的不对吗?」

「你太年轻了,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事实吗?」

特别心疼这些作者。

而且,这种行为,还不能定义成「喷」,也没法举报,因为人家没乱说话。

更贴切的描述,还是「抬杠」。

听起来不舒服,但也没法生气。要是吵起来,在别人眼中,你就是没涵养的那一方。

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这几天又有一个词火了,叫做「杠精」,就是指特别爱抬杠的人。

毕竟生活中,这种软刀子捅人、你还没办法跟他怄气的行为,几乎到处都是。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抬杠」呢?

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四条特征:

1)习惯性反驳

喜欢抬杠的人,无论你说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不」,然后才是表达观点。

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说出来的东西,跟你讲的并无二致,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话重新讲一遍。

在他们眼中,沟通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是分出胜负。我不管你说什么,一定要反对你。只要这样,我就能感到「我赢了」,从而获得优越感。

2)鸡蛋里挑骨头

常见情形:

把一个很小的点无限放大,否定你的所有内容;

强调极少数的例外情况、特殊情况,来反驳你的普遍情形;

把你的话极端化,造成谬误,从而对你进行攻击。

3)阴阳怪气

常见情形:

使用「您」明褒暗贬,表示讽刺;

使用「呵呵」「幼稚」等语言,贬损对方;

能用反问一定不用陈述句;

……

这些方法合起来用效果拔群。举个例子:

「非得分出一二三四?呵呵,您还是好好想想再发言吧。」

类似这样的句子,能够噎死许多人。

4)非建设性

像前面这些,都还只是形式,如果内容非常有价值、很有建设性,那也还罢了。

但很多时候,他们是不会给出建设性发言的,通常留下一句阴阳怪气、鸡蛋里挑骨头的反驳之后,就脚底抹油。你要是一定要问清楚,他们通常只会甩下一句「你自己想想」「懒得跟你说」。

要不就是不说话:「我说不出哪里不对,反正就是不对!」

这也就是抬杠跟「吐槽」「质疑」最大的区别:后者有用,能够击中弱点,你就算不舒服也无话可说;但抬杠呢,通常避重就轻、以偏概全、难以回应,除了让对方不爽,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为什么会有「抬杠」这种行为存在呢?

除了大家常说的「刷存在感」之外,其实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自我意识过剩,二是缺乏共情能力。

自我意识过剩:有些人社会化不完整,他可能就会一直保持原有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对他来说,他是主体,是经验者、观察者、思考者,其他人都是客体,是被经验、观察、思考的对象,他需要维持这种主导性。

这样的人会有什么特征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每一段关系,都会追求「主导」和「统治」。

其实缺乏共情能力,也来自这个原因。因为,只有你把他人视为对等的存在,看作跟你一样的主体,你才会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情绪、反应、心态。

当然,这些人,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的。毋宁说,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意识。

这些内在原因,映射到行为模式上,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抬杠,分出输赢,优越感,操纵和影响他人,都只是表现之一。

讲了这么多,那么,下次遇到抬杠,可以如何优雅地反击呢?

不妨甩给他一句:你违反了 Grice 四准则。

什么是 Grice 四准则呢?它是语用学的基本框架。语用学家 Grice 认为,对话的基础是「合作」。良好的信息沟通,必须在双方充分释放善意、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对话就是无效的。

在这个基础上,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则」,用来对日常对话沟通进行规范,具体来说,包括下面四条准则:

1)质的准则:对话必须真实、有充分依据;

2)量的准则:对话必须包含必要的信息量;

3)关联准则:对话必须切合主题;

4)方式准则:对话必须清晰明确,避免歧义。

Grice 把「对话」理解为一次合作的发起和应答。发起对话的一方,就是抛出了一个「合作」的信号,对方想维持这种合作,就必须遵循这几条原则。若违反这些原则,就视为拒绝了这次合作,对话就是无效的。

当然,这四条准则是不是100%适用的呢?也不是。它们是对话沟通的底层基础,但很多时候,出于某些原因,我们可能会违反它们。

为了解释这种情况,语用学家 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用来完善「合作原则」,覆盖人们绝大多数场合下的对话。

礼貌原则同样有四条准则:

1)得体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获益最大;

2)慷慨准则:使自己获益最小、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最大化对别人的赞誉,最小化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最小化对自己的赞誉,最大化对自己的贬损。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抬杠」,把 Grice 四准则套进去:

1)质:抬杠往往言之无物,不会给出任何有价值、有建设性的发言。

2)量:抬杠往往非常简短,不具备任何信息量。

3)关联:抬杠往往避重就轻、自说自话、鸡蛋里挑骨头,回避重点和主要内容。

4)方式:抬杠往往含糊其辞、阴阳怪气,缺乏正常沟通的诚意。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我们对沟通的期望是「稳态」,亦即双方能够基于良好的共识下进行合作,但抬杠恰恰是一种「不合作」,是一种对稳态的打破 —— 因此,不妨直接让他知道:对不起,你不具备跟我直接对话的资格。

最后,总结一下。

其实按照我一向写作的套路,你一定看出来了:这篇文章,是写抬杠,又不仅仅是在写抬杠。

更主要的,还是想重申这几点:

1)沟通永远不是为了分出谁输谁赢,这压根就不重要。沟通的本质,是在双方互相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交换,将碎片拼凑起来,最终更加接近真相全貌 —— 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2)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请不要忘记: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合理的理解和情绪。请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你要怎么说,才能更好地让对方接受,将对话进行下去。

3)对事物的理解,永远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因此,时刻都要反省「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不断地接受和吸收反向观点,追求正-反-合的螺旋上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拔高自己的视角和层次。

愿每个人都能好好说话。

也愿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杠精」。

编  辑|唐 月(团浙江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