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文章,今天将最后一部分知识点分享给大家,看完赶紧收藏,带给自己的孩子看看,还没到六年级的小朋友也可以先准备着,等到六年级也可以继续使用!

第二部分:代数初步

(一)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的数量关系。如:一堆煤共有a吨,用一辆汽车运了5次,每次运x吨,还剩下(a-5x)吨。

2、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如:加法交换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 b=b a。

3、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如:圆的周长公式可以表示为C=πd。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

(二)方程

1、简易方程: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是方程,而3 25不是方程,5 36>100也不是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答方程的方法(依据)有六种形式:

A、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B、被减数=差+减数

  C、减数=被减数-差

  D、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E、被除数=商×除数

F、除数=被除数÷商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4)检验,写出答案。(注意:方程的解不加单位)

(三)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对比:

正比例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比值一定 乘积一定

(一定) (一定)

2、判断正比例、反比例的步骤:

(1)找到两个相关联的变量和一个定量。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判断。

(4)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画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3、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是: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

 (2)列出两种量的关系式,判断成什么比例。(商一定的成正比例,积一定的成反比例)

 (3)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

 (4)解答并检验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2)

空间与图形

第一部分 图形的认识

(一)线与角

1、线:

特征

直线 没有端点

射线 有一个端点

线段 有两个端点

垂线 有垂足,两直线相交成直角

平行线 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

2、角

名称 角的范围

锐角 大于0°而小于90°

直角 等于90°

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

平角 等于180°

※周角 等于360°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3)

(二)平面图形

1、三角形

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特征

锐角三角形 : 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钝角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是600

2、四边形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4)

3、圆形

(1)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通常取值3.14。

(三)立体图形

1、立体图形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5)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6)

第二部分 图形与测量

(一)图形的计量单位

1、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7)

(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围成一个图形所有的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8)

(三)立体图形的体积

2、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容积: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9)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0)

第三部分 图形与变换

1、图形的变化主要包括4种。

(1)平移:图形沿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平移时要注意:一要确定平移方向(上、下、左、右);二要确定平移的距离。

(2)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某一条轴运动。旋转时要注意:一找定点,一定要弄清绕哪一点旋转;二看方向,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三旋转了多少度。

(3)作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重合,折痕是对称轴。画的时候注意对称点到中心线的距离处处相等。

(4)图形缩放:图形的每条边乘以放大的倍数或除以缩小的倍数。

第四部分 图形与位置

1、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位置:如A(9,6)B(5,3)C(2,6)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横轴上的数,也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纵轴上的数,也表示第几行。

2、比例尺: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数字比例尺 和 线段比例尺

Ø 比例尺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注意:单位要一致,一般用“厘米”单位计算)

 (a)求比例尺

 (b)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c)求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4、八大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统计与概率

第一部分 统计

(一)正确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

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2)根据调查的主题和数据设计好调查表。

(3)确定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或者网上投票等)

(4)进行调查,确定数据的记录方法。(在进行数据收集时,我们常用画“正”字方法来记录数据)

(5)分类整理数据。

(二)统计表、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用折线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变化的趋势,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1)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下表是六年级7名同学1分钟内跳绳成绩统计表:

参赛人员

刘明 188 赵平 115 小刚 114 小红 121 小丽 115 李军 101 张凤 100

小红1分钟跳了121下,她的成绩在7名同学中处于什么水平呢?

(1) 我们平均数的方法来去衡量:先用他们的总成绩除以7,得到平均成绩为122下,小红的成绩低于平均成绩,不太理想。另外也可以以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成绩,你们看这里用平均成绩来衡量小红的成绩合适吗?虽然平均数是122,但7个人中只有刘明一人的成绩超过平均数,并且由于刘明的成绩太高了,直接影响了平均数。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它容易受到偏大或偏小等极端数据的影响。

(2) 我们又用中位数的方法来衡量: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是115是中位数,小红的成绩高于中位数,所以她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为偶数,那么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中位数不受偏大或偏小等极端数据的影响,对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中等水平很有帮助,在这里用它代表7名同学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3) 在这组数据中的115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众数,也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2)

第二部分 可能性

在自然界和人社会中,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用“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可以用“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也可以用具体的分数或百分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如:冬天过后一定是春天;这个星期天可能下雨;一个箱子里有5个白球,3个黑球和3个红球,任意摸出1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解决问题的策略

1、 画图:画图有助于我们直观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希望小学原来的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有的同学会直观地认为增加面积为10×8=80(平方米),其实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借助画图法得到正确答案。(50 10)×(40 8)-(50×40)=880(平方米)

2、 列表:列表不但可以整理信息,还可以进行数据的统计,表示结果及分析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如数学竞赛共10道题,做对1道得8分,做错1道扣5分。淘气最后的得分是41分,淘气做对了几道题?可以通过列表就很简明了。

做对题数/道 做错题数/道 得分/分

10 0 80

9 1 67

8 2 54

7 3 41

6 4 28

5 5 15

4 6 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淘气做对了7道题。

3、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有助于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简单问题入手,最终总结出规律,使复杂的问题得以解决。如一块大饼切1刀最多切2块,切2刀最多切4块,切3刀最多切7块,切4刀最多切几块?5刀、10刀呢?规律是什么?

所切刀数 最多切的块数

0 1

1 2=1 1

2 4=1 1 2

3 7=1 1 2 3

4 11=1 1 2 3 4

5 16=1 1 2 3 4 5

规律:把一块大饼切若干刀时,切成的最多块数等于从1开始的一些连续自然数之和再加1,其中最大的自然数等于切的刀数。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3)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4)

补充知识

1、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2、一些特殊的正反比例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半径成正比例 ()

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成正比例 ()

圆的面积与半径(或直径、周长)不成比例

(2)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底面积成正比例。()

正方体的棱的总和与棱长成正比例。(棱的总和÷棱长=12)

正方体的体积与底面积不成比例。 ()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

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与周长不成比例

(4)铺地的面积一定,方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每份数×份数=总数(一定))

铺地的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与块数不成比例。

(5)订阅《少先队员》的份数和钱数成正比例。(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6)工作时间一定,做每个零件的时间与所做的零件个数成正比例。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一定))

(7)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成反比例。

7、重点公式

1、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面积=长×宽

2、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3、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7、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或者:底面积×高)

8、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9、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或者:底面积×高)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

11、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或 2×圆周率×半径 ()

12、已知圆的直径(d),求半径。半径=直径÷2()

13、已知圆的周长(c),求半径。半径=周长÷2÷3.14 ()

14、圆柱的表面积:(分三步进行计算)

 ①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  ()

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  ()

 ②底面积: ()

 ③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

15、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圆面积)×高 ()()

16、圆锥的体积=×底面积(圆面积)×高 ()()

17、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大圆)-内圆面积(小圆)

小学3到6年级的基础知识积累(小学六年级总复习)(15)

本文作者:斌子老师

作者介绍:一位喜欢数学的辅导机构老师!如果对您的孩子有所帮助,记得收藏哦!也可以评论,转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