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商王都城朝歌郊外牧野,寒风瑟瑟,火把通明,一个年轻威武的男子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站在高台上向下面高举火把的将士们慷慨陈词: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这时旁边一位书生模样的人仰观天空记下看到地景象:"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十二天后那个年轻的男子带着胜利之师,在嵩岳太室山祭天,酝酿在天下之中的伊洛之间营建新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这个年轻人就是周武王姬发,很可惜新都未及建,姬发便去世了,去世前嘱托其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继续建都工作。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1)

西周成周城、东周五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位置图

洛阳,因为洛阳北边的邙山也叫郏山,所以在周之前洛阳称作郏鄏,周公旦在廛河两岸营建都城后,改郏鄏为洛邑,也叫成周,成为西周双都的东方首都。周成王(武王的儿子)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迁到洛阳,同时将商朝旧民(主要是在朝歌中有权势有影响的商王族裔)迁往成周,监视起来,后来又在成周东约二十处建一小型城邑"下都"主要驻扎"成周八师"部队。

约二百年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至成周,也就是洛阳,从此开始东周历史。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2)

东周王城平面图

又二百多年过去,中国大地正处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此时东周王室仅为名义的天下共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公元前510年东周王室内乱,当时的天子周敬王被同室驱逐,在晋国的帮助下合天下诸侯将"下都"进行修、扩建,敬王从"王城"东迁至此,从此这里成为新的"成周",开始开启近千年的"帝都"历程。

敬王东迁二百年后,公元前255年东周灭亡。

又二百年后,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成周"定都,并改命雒阳,从此这里又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公元166年起罗马帝国3次派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延续丝绸之路从东到西的辉煌。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3)

汉魏洛阳城平面图

又过了一百年,历史进入三国时期,我们的主角"铜驼"也开始粉墨登场了——《魏略》记载: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四月,"是岁,徙长安诸钟虡 jù、骆驼、铜人、承露盘....."。公元237年(青龙五年)魏明帝迁西安汉代铜驼至洛阳,安放在皇宫外阊阖门外大街两侧,从此阊阖门外这条南北向的大街就得名铜驼大街,这可是妥妥的"中华第一大街"!大街正对皇宫正门,两侧分布太尉、司徒、司空等府邸,西边稍远处是繁华的洛阳大市,东边稍远处是洛阳小市,全国的商品在这里聚集,通过丝绸之路运往遥远的欧洲。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4)

这里不仅是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也是当时的商贸中心,更是京城纨绔少年趋之若鹜繁华游乐之所:巧舌如璜的苏秦张仪匆匆从这里走向朝堂,沉稳儒雅的张衡慢悠悠从这里踱向灵台;乱世枭雄曹操在这里叱咤风云,忠肝义胆关羽在这里留下最后的英灵;在这里不仅有才高八斗曹植《洛神赋》而现的"凌波微步",也有车载斗量陆机而来的太康诗风;不仅有左思《三都赋》而来的"洛阳纸贵",也有潘安美貌而致的"掷果盈车;不仅有石崇斗富的豪门往事,也有绿珠坠楼痴情烈女......

公元289年,陆机从吴地来到洛阳,来到铜驼大街,看到"驼高九尺,脊出太尉坊",听到"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南北朝徐陵《洛阳道》:"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描写的就是这时的铜驼大街,此时的铜驼大街是当时美景和繁华的象征,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布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此时的铜驼巷陌是庙堂之上的铜驼,看惯的是一场场世事无常的繁华喧嚣。

潮来了,潮又走了,人来了,人又走了,繁华之后是寂寞,公元291年(太康十二年),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持续16年的战乱,都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而索靖的慨叹"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言犹在耳,从此汉语中又多了一个成语"铜驼荆棘"。

时间又过了三百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建都邺城,于是"发十万夫拆洛阳宫殿,运其材入邺(今河北临漳)",洛阳宫城重又成为废墟,汉魏故城千年帝模式也进入历史。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5)

隋唐洛阳城、铜驼巷

汉魏洛阳城成为废墟,但铜驼巷陌并未就此消失,70年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征调民夫二百万人历时十个月营建东都洛阳,新的洛阳城在汉魏洛阳城西大约十五公里处,也就是原来周成周城附近,伴随着隋炀帝定都洛阳,"铜驼"又获得了新生,只是它不再是政治、权力的中心,而变成经济、文化与美景的中心。隋唐时的铜驼巷位置就是现在的铜驼巷,在隋唐洛阳城的东边,廛河东岸,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丝绸之路的繁荣,洛阳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铜驼巷紧临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北市,北市的货运码头就在距铜驼巷不远处的洛河岸边,来自江南的舟船把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至洛阳,再把来自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金银在洛阳装船运向南方;来自西方的驼队把带来的珠宝香料、玻璃、金银在洛阳卸载,再把来自江南的丝绸、茶叶、陶瓷运往西域、西亚和中东、欧洲,此时的铜驼巷,经常有阿拉伯商人的骆驼队穿梭休憩。贸易的发达带来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促进环境的改善,此时的廛河两岸、铜驼巷陌遍植桃、李,春天来临,两桃红柳绿,燕剪碧浪,莺啼柳烟,夜幕降临,炊烟升起,细雨菲菲,桃花飘零,暮雨中的铜驼已成为一个世俗的铜驼,一全明山秀水的铜驼,一个文化记忆中的铜驼......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6)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7)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8)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9)

隋唐至宋,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洛阳,来到铜驼巷,在桃李成行的铜驼巷里徜徉,在垂柳依依的廛河岸上流连,在铜驼暮雨中庆幸人生的美好,体会人生的无常,感叹时代变迁中的物是人非:

唐刘禹锡:"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 李贺:"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宋 秦观:"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宋司马光:"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不春风。"

宋 韦庄:"柳暗魏王堤,此事心转迷。"

宋 陆游:"只愁又踏河关路,荆棘铜驼使我悲。"

铜驼暮雨图(走近诗和远方的洛阳)(10)

后来,金人南侵,北宋南迁,洛阳再一次毁灭在连年烽火之中,铜驼巷也在战乱中逐渐败落、消失,铜驼暮雨也被封存于历史的记忆之中,盛极一时的金谷春晴,繁华无限的铜驼暮雨,都终是繁华事散逐香尘......

如今的铜驼巷做为洛浦公园历史文化园的一部分,经过重修,已初现昔日盛景,当春暖花开时节,细雨菲菲之时,让我们整理一下心情,一起去感触千年之前盛世之中铜驼暮雨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