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林文琪“电影里的这些场面有50%、60%都像是我的,我在想,你们是不是偷了我的故事!”10月11日下午,在看完电影《故园飘梦》后,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深感共鸣并说出了这样的评价,引得满场爆笑。
《故园飘梦》海报。
10月11日,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举办了《故园飘梦》观影交流会。在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肖小青的主持下,《故园飘梦》电影出品人区晓霞、黄东平,导演李伟年,副导演陈灵,制片林灿坤,服装赵嘉玲等人分享背后的创作故事;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涂成林,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艺术顾问、著名导演郑华,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广东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周文萍,青年导演、青委会执行委员陈志海在观影后进行了点评;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郝勇出席活动并讲话;广东省美术教育协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谭国灿,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谭苑芳作为嘉宾出席;广东省侨界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广州新侨联谊会副会长、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叶志海也谈了他的观后感。
1 “侨乡”史诗电影太真实,
有人说“这简直是我的故事”
广东江门享有“侨乡”之称。自近代以来,不少人为了生存漂洋过海求生。早期的华侨经历了创业的苦难,带着衣锦还乡的愿望,千辛万苦地回到祖国投身革命、建设家园,成就了辉煌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外华侨华人已有许多代的更迭,如今一些隔代的华裔对故乡的概念已经模糊,有些甚至已丢失了故乡的概念,《故园飘梦》主创透露,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影片展现了大量的侨乡民俗文化。
“广东音乐”等地方特色都在电影中呈现。
与这样的背景相关,为了唤起大家的侨乡记忆,片中还展现了大量的侨乡民俗文化。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浮石飘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台山作为排球之乡的排球历史、侨乡的洋楼碉楼建筑与地方特色美食都一一在电影中呈现。
最引起共鸣的是电影中关于那一辈侨乡人的共同回忆。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黄卓才表示,自己在看电影途中几度泪下,因为片中的那些场景都太过熟悉,完全就是他青少年经历的复刻。
“那时候我的‘飘’比电影里的‘飘’更飘,侨乡其实苦多于甜,母子相依为命、父亲生死未卜,孤儿寡母常受到欺负,遇到电影中那些场景时,小时候的我也无力抗争,只能安慰妈妈我一定会争气和认真读书。特别是电影中朝阳一家在落难时差点没饭吃,朝阳爸爸对妻子说‘今天别吃饭喝粥吧’那一段,简直就像是‘偷’了我的故事。抗战那几年,我们就是这样熬过来的,我们常常吃土茯苓、‘黄狗头’这样的野地里的东西,根本吃不上饭。”此外黄卓才还提出,《故园飘梦》是第一部以电影形式书写的台山史诗。
2 顶住酷暑、抢拍稻田、全素人表演,
克服困难剧组“没在怕的”
摄影师在稻田中抢拍。
据主创团队透露,电影从“想法初现”到最后“跃然银幕”,历经了诸多困难。首先便是“抢拍黄金稻田”。电影中,故园乡村那一片片金黄色稻田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事实上,为拍好这片影片中的金黄色,剧组下了不少工夫。据了解,由于天气问题,当年的禾苗比往年早熟,原本计划好拍摄的金黄稻田场景竟需提前收割。为拍到大片金黄色稻田,摄制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寻遍台山地区,甚至想过买下近百亩还未收割的稻田来拍摄。最后摄制组神速调度演员拍摄,与季节和天气赛跑,终于拍到想要的镜头。
飘色小演员们身穿厚重的戏服被固定在色架上,在户外酷热环境下表演。
其次是克服广东的酷暑高温。“我们是在7月份开拍的,那时候老房子里没有风扇,室内温度40多度,打完灯光是60多度。”副导演陈灵这样回忆起拍摄时的情景。持续高温的环境曾给剧组化妆及表演带来巨大障碍,穿着戏服的演员每演完一场戏,都全身湿透,工作人员也接二连三出现了中暑状况。据透露,那时摄制组只好申请120救护车全程守候,以免出现意外。
这是一部完全由侨乡本地人担纲演出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完全由侨乡本地人担纲演出的电影,从主演到群众演员,几乎没人真正接触过电影表演。据了解,为了选出合适的演员,导演组在侨乡本地广选角色,面试过几百名有意向的参与者,同时也发动海内外侨胞朋友推荐,终于选出了适合的人选。谈到包括选角在内的拍摄过程,《故园飘梦》出品人区晓霞笑着说导演一开始“恐吓”自己,说“跟剧组会瘦个十几斤”。“但我说没关系,那就瘦吧”,那时区晓霞这样回应。
电影《故园飘梦》由香港台山同乡总会等社团资助、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团队创作拍摄,电影团队努力挖掘侨乡历史,尊重史实,片中还原了大量的侨乡民俗文化,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岭南侨乡风情电影。不日,《故园飘梦》将与观众朋友在大银幕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