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化自信(在文明发展比较中打造可持续的文化力)(1)

关于这三本新书形成的过程,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我在做文明比较研究,十几年来,我几乎投入了所有的寒假和暑假,进行田野考察,前后去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访了22个人类文明的模块与组团,行程60万多公里,今天向大家汇报一下,就是我即将出版的三本著作,我自诩为“文明三部曲”。

考察期间,遇到很多困难与艰难,比如土耳其政变、埃及骚乱、泰国红黄衫军对垒和台湾的大风暴.......,还好都有惊无险。

第一本是《全球文明体验日志》,这是我在文明现场,特别是一些废墟现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有旅途的一些故事,把它记录下来,大家看里边有很多的图片,都是我当时拍下来的,形成了这本著作,大概有十四、五万字。

第二本是《四海洗心》,这是我在差旅途中,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当然也有一些是在文明现场考察的过程中,只要有任何的忽发奇想也好,灵感也好,顿悟也好,或者一些困惑、疑问也好,我当时就把它记下来。没想到这十几年,竟然汇集了以后,就形成了一本随笔,有四十余万字。

第三本,《世界文明发展比较概论》是我多年来在几所大学开的通选课的讲义汇编,这是我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文明,用的是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一本纯学术性的著作。

田野考察的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沉淀的过程。我在研究中发现,《管理学》是一门相对来说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人都认为“管理的工具和模型是客观的,到哪都可以用”,西方的管理工具和模型在西方可能有效,但是到了中国,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工具和模型都是建立在心智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在心理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在文化甄别的基础之上。西方人的心智模式、认知心理和文化认知和我们中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他们的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管理模型,看起来是客观的,实际上是主观的,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要想把中国的管理学研究明白,必须要在中国文化、中国的心智模式基础上进行研究,才会有效果。所以,这就迫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文化比较研究领域。在文化比较研究中,我发现仅仅是文化还不够,必须要在更大的范围、范畴之内去研究。所以我又纵深到了文明学,文明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文化的问题,它是文化的集结,文化的萃取。

所以,研究文明,就需要在横向的、纵向的维度进行研究,才能够理清文明的内在差异和彼此的优势,能够找到它内在的规律。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会从一个管理学的学者进入到一个新兴的领域,成为一个《世界文明比较研究》的学者。这就是我学术发展内在的自然的延展。

当然,我一路求学的历程非常艰涩,非常艰难,也都知道每一个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总是有磕磕绊绊,所以,我就想把文明考察、教学科研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这三本书的出版就像是一个心路历程的记录与阶段性总结,让知识通俗化,走进普罗大众,让大家能共同的来分享我的研究心得,看到不一样的文化风景。

文明发展比较研究,博大精深,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工具的交叉分析、多纬度的论证,一方面,要到文明的现场去,从残砖断垣这些被历史尘埃所湮灭的痕迹中寻找文化的原点。同时,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的综合研究,进行纵横开阖的比较研究,形成这门学科。随着研究深入,我更加坚信,文化自信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内在基础,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历史根基,是我们现实的需求。

选择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深的历程,因此,我计划在50岁出版《阎雨文集》6卷本,60岁出版《阎雨文集》8卷本,80岁出版《阎雨文集》10卷本,完成今生使命。届时就可以天天和大家喝茶聊天和和一帮老太太跳跳广场舞啥的!希望大家关注我的新书,多提宝贵的批评意见,多批评,多进步,少批评,少进步,不批评就不进步。

感恩诸君的关注、批评、砥砺与呵护!

2020年9月28日在阎雨先生文明三部曲新书预告会上的致辞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化自信(在文明发展比较中打造可持续的文化力)(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