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南宋都城临安繁华吗(南宋时临平什么样)(1)

金秋时节,9月桂花飘香,一场临平 宋韵的研讨会,在杭州临平举行。

临平是“南宋名镇”,是宋韵的组成部分。

“临平”之名最见于东汉史籍,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临平建镇,并成为重要的政治文化场所,为国都临安的副城。宋代临平是北出杭州最大的运河码头,不仅经济发达,也是重要的文化基地。临平不仅有众多古迹,还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宋高宗7次泊宿临平、文天祥在明因寺与元军首领伯颜抗论。但原临平镇目前总体上已经现代化改造,历史遗迹留存很少。原运河主航道上塘河也经驳坎改造,旧有生态面貌已消失。对仅存的文化资源应进行系统调查和保护。

据了解,“临平宋韵“目前可资利用的资源或需新建的项目主要包括如下3部分:一是经环境整治或改造提升可直接利用的存量文化资源。如龙兴寺(寺里寺)、安隐寺、菩昙寺、石笕(河里河)、桂芳桥(桥里桥)、九曲营(宋韵文化街区)、瓶山(口袋公园)、临平山和临平塔、临平湖、临平古海塘、临平上塘河、艺尚小镇部分存量资源等。二是需新设或已损毁需重建的标志性项目。如中国宋画艺术馆(临平美术馆、王蒙艺术馆)、中国宋韵简约生活艺术馆、班荆馆、明因寺等。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临平滚灯以及各种历史传说、名人传说、诗文作品等。

临平,有着不简单的宋韵。临平宋韵在哪里?

研讨会上,专家们一一拾起掌故:苏东坡与临平、班荆道故临平镇……尽是宋时临平旧事。

文化学者郁震宏表示,作为南宋时期国都临安的副城,临平不仅经济繁荣,也文化昌盛,孕育了褚无量、俞樾、何思敬等一大批名人名家,留下了苏东坡、王蒙、吴昌硕等众多雅士名流的足迹。

浙江省考古所副所长郑嘉励说认为,“临平山和上塘河,这是临平最重要的两个文化地标。” 临平山是南宋时的游览胜境,上塘河也是当时外事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乔司街道的牛角村古海塘遗址,则是历年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整体结构保存最完整、发现塘型结构最齐全的古海塘遗址。

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省委提出要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的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打造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杭州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周膺认为,原临平镇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副城,是宋代北出杭州的重要门户,也是宋代浙江地位最高的镇市,有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发掘,应当打造“古都副城,宋韵临平”品牌,积极建设宋韵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基地。

临平区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是以“中国大运河南源首镇塘栖”为代表的运河文化资源和宋代江南重镇临平为代表的宋韵文化资源。宋韵文化是临平区十分重要的地域文化品牌,是临平区的重要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也是当代临平文化的重要精神来源。要打造“古都副城,宋韵临平”品牌需要进行系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并进行科学谋划和精心设计。

据了解,2022年,“藕花无数”(隆兴桥—桂芳桥—安平泉—临平山龙洞—海云洞摩崖题记)已被列为杭州宋韵精品研学线路。

专家学者们建议,明因寺不仅是宋代临平最大的寺院,也是文天祥抗论的宋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隐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重大历史题材。目前原址已是高密度居住区,可建明因寺遗址主题公园,并异地重建明因寺。

研讨会后,临平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丁少华又跟记者娓娓道来,南宋名镇之韵,很多就在临平。

文化学者、作家,在“懒下楼“公号中一再写文推介临平的郁震宏,说他爱临平甚至超过了爱他的家乡大麻也不为过,研讨会上透露,郁震宏正在写一本关于临平宋韵的书,书名暂名为《宋韵临平》,目前初稿也已经完成。

经郁震宏妙笔生花处的临平,或者会生出奇妙的吸引力,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到它:临平,一座宋韵之上的名镇。

南宋都城临安繁华吗(南宋时临平什么样)(2)

郁震宏。

南宋都城临安繁华吗(南宋时临平什么样)(3)

郑嘉励。

【南宋时临平什么样,听临平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丁少华娓娓道来】

临平宋韵研究者,临平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丁少华曾著文,写了南宋时的临平样貌。

丁少华说,南宋(1127—1279)时,由于位置特殊,经济发达,临平镇上热闹非凡。来往船只如过江之鲫,文人雅士多留下笔墨,达官贵人常穿梭而行,四方商贾也纷至沓来,就连宋高宗赵构也多次驻跸临平。说临平是南宋名镇应该是恰如其分。

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临安。金兵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达成绍兴和议,此时的临平成了南宋东进西出第一镇,担负起京畿重地使命。

临平赤岸建有班荆馆。班荆馆是五代和南宋时设在京郊用以接待外国使臣的宾馆,类似于国宾馆。南宋的班荆馆建在临平赤岸(现星桥街道),主要用来迎送金国使者。金使前来拜年贺节,参加新皇登基等庆典活动,也有来胁迫南宋小朝廷,或借机勒索财物的。金使进城前,一般先入住班荆馆。宋帝会派内侍向金使宣旨赐酒,以美肴招待。金使回程时,通常还会在班荆馆住宿。

宋高宗在临平奉迎韦太后。老临平人几乎都知道小康王在此逃难的故事。宋高宗在临平场面最大的一次应该是来龙兴寺接母后。靖康之变后,徽、钦两帝和宋高宗生母韦太后等被掳往金国。宋高宗坐稳江山后思母心切,韦太后却在金国受尽屈辱。历尽周折后,韦太后获准回国。南下途中,在临平妙华庵小住。高宗率文武百官等2000多人,为母亲隆重迎鸾。临走时,宋高宗赐“龙兴”匾额,妙华庵也就改名“龙兴寺”。

南宋都城临安繁华吗(南宋时临平什么样)(4)

龙兴寺边的龙兴桥旧影。

【丁少华著文所述,临平也见证了南宋名将的忠烈也见证了人文荟萃】

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将伯颜统大军南下,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统帅部就设在临平明因寺。当时宋朝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至明因寺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在明因寺,文天祥义正词严训斥伯颜。伯颜威胁诱降不成,便把文天祥拘禁在明因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迫于无奈,南宋最后在明因寺呈上降表。诗人方回在《过临平(二首)》中写道:“陈桥驿与临平镇,兴废何人了汗青”,感慨世道变迁,世事无常。

南宋时期,临平镇上一个行色匆匆的路人就可能是让后人敬仰的名人。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多次驻足临平并留下诗篇,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也留有笔墨。当然,这一时期的临平读书人也有作为。

杨万里曾接送金使到临平。作为接伴使,杨万里专门负责迎送、陪伴金使。在他沿途创作的352首诗歌中,描写多次到临平的有10首。其中的《入长安闸》:“船入长安恰五更,归人都喜近临平。阴晴天气如何似?篷上惟闻扫雪声。”这首诗写出了游子返家时的心情。到了临平,离家就越来越近了。想知道天气如何,听听船篷上的扫雪声就明白了。他描写的田园风光诗有多首。《过临平(其一)》曰:“临平放目渺无涯,莲荡蘋汀不钉牌。雪后轻船四捞漉,断芦残荻总成柴。”前两句写临平的风光,放目四望,莲荡直接天际。后两句写了农家劳作的情景,小船在打捞断芦残荻。

朱熹安隐寺前存诗作。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到过临平,并写下《题安隐寺》:“征车少憩林间寺,试问南枝开未开?日暮天寒无酒饮,不须空唤莫愁来。”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经过临平,在安隐寺前下车小憩。历代文人写安隐寺的作品有很多,这首诗却独具一格,只写了安隐寺掩映于树林之中,对寺内景物没有涉及。

徐家兄弟刚直不阿留佳话。南宋理宗时,徐宣与二弟徐寅三弟徐垓同为太学生,他们联合同学数十人联名上书,揭露奸相贾似道误国殃民,此举得到世人称颂。后来,三兄弟应试同登进士榜,三弟徐垓高居榜首,乡人称为“一门三秀”。为纪念这件为乡里争光的大喜事,众人集资重修东茅桥,并改东茅桥叫桂芳桥,大概是寓蟾宫折桂的意思。

南宋都城临安繁华吗(南宋时临平什么样)(5)

清代张尔嘉绘《临平图》中的上塘河。

【丁少华说宋韵临平:上塘河成为南北纽带,镇兴人旺】

丁少华著文说,杭州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给临平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凭借杭州城的繁盛,临平也就由一个小盐市成长为杭州城北一个热闹繁荣的市镇、商埠。

南北交通纽带。隋代大运河贯通,在临平穿境而过。唐代,航运船过长安坝后进入上塘河,一路向西经许村、临平入杭州。南宋定都后,杭州人口在数十年间成倍增长,货物贸易业务激增。作为杭州进出运河唯一水上通道,上塘河自然成为南北纽带。上塘河“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产业融合显现。南宋时,临平一带距离江岸越来越远,主要的经济活动已经由盐业转为农业。从宋代文人留下的诗句和史籍资料中可以证实,临平镇周边主要种植水稻、麦子等粮食作物和甘蔗、莲藕、黄姜、芡实等经济作物。值得一提的是,其时临平已出现种养结合、产业融合的雏形。即在种植莲藕等水生作物时兼营水产养殖,并逐渐形成农业生产与集市贸易、农业种植与纺织等手工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生机勃勃市镇。北宋开国后,临平渐渐人烟密集,商贾云集。至端拱元年(988)置临平镇,为“仁和四镇”之一。到了绍兴十三年(1160),在临平设置临安府镇税兼烟火公事。临平设监官,初掌火禁及酒税。《梦粱录》谓“临平、汤村诸镇市,因南渡以来杭为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随着南宋经济中心的南移,临平人口激增,商贸兴旺,市场繁荣,繁华景象非别处可比。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