⑪“渔村”误为“鱼村”:1)杨翼 胡学元在《四川文物》杂志(1995年第1期)载文《乐山麻浩鱼村崖墓清理简报》2)李刚在《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7月18日)刊载新闻图片,说明词道:“《顺平县南台鱼村果农正在选装鲜桃,准备外运北京市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用鱼作为偏旁的字是有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用鱼作为偏旁的字是有什么(由渔白说开去)

用鱼作为偏旁的字是有什么

⑪“渔村”误为“鱼村”:1)杨翼 胡学元在《四川文物》杂志(1995年第1期)载文《乐山麻浩鱼村崖墓清理简报》。2)李刚在《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7月18日)刊载新闻图片,说明词道:“《顺平县南台鱼村果农正在选装鲜桃,准备外运北京市场。”

⑫“渔夫”误为“鱼夫”:1)《现代食品》杂志(2016年9期)电子版载文《创新让“奇鱼夫”成为餐饮界黑马》。2)《重庆晚报》(2009年11月)多次刊登“重庆鱼夫鱼头火锅”的广告。

⑬“渔歌”误为“鱼歌”:1)贺羡泉在《上海文学》杂志(1980年第8期)载文《鱼歌》。2)新华社(2015年12月28日)消息:“在荣宝斋(桂林)2015艺术品拍卖会上,李可染于1959年春以漓江为主题创作的《漓江鱼歌图》拍出400万。”

⑭“渔火”误写为“鱼火”:1)赵克勤《错别字例释》《193页》载文《“鱼”与“渔”》,列举误例说:“入夜了,鄱阳湖上鱼火点点,鱼歌阵阵。”(2)王帅 卫涛在《新少年》杂志(2016年第11期)载文《大河背鱼鹰》,写道:“美不美,家乡水——漓江大河背。最精彩的捕鱼方法叫‘鱼火’,当地渔民称之为‘打夜火’。”2)“鱼火”误用:三川在《金华日报》(2016年3月24日第7版)载文《蒸味无穷》,写道:“要在蒸之前先了解鱼的属性,油多的鱼火要猛。”“鱼火”这里作“做鱼的火”,省略不当,况且没有“鱼火”一说。还有,即使是使用“渔火”也不确切,要知道“渔火”并非是“做(烤)鱼的火”。

⑮“渔翁”误为“鱼翁”:1)《齐鲁晚报》(2015年11月22日)数字报载文《当好鱼翁乐陶陶》。2)孔永华在《动物学》杂志(1964年第1期)载文《我国鲳类鱼——新纪录和鹰斑(鱼翁)幼鱼的发现》。

⑯“渔业”误为“鱼业”:1)陈溥在《黑龙江水产》(1998年第3期)载文《林口县人民政府为加快鱼业发展步伐出台优惠政策》。2)《中国渔业报》(2014年1月7日第2 版)刊载《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第8批)名单》,其中有“灯塔市金升鱼业养殖场”。

⑰“渔政”误为“鱼政”:中国水产养殖网(2012年8月15日 )上传刘志勇 朱玉贵在《四川工人日报》刊载的消息《四川泸州一群众捕获一条鲟鱼后上交鱼政获奖励》,文章还说:“经鱼政人员查验,发现是一条国家二级保护鱼类中华鲟。”

⑱“竭泽而渔”的误解误用:1)用作“改弦更张”不留余地:《采·写·编》(2001年第5期)《竭泽而鱼有贬义》,写道:“”宋桂奇《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刊登《武则天时代的举选与近体诗的推广》的长文,其中说,‘武后主持政权后,力图改弦更张,……大有竭泽而渔的气概。’”2)用作“返还”不够:晓宾在《财政》(1981年7期)载文《这叫“竭泽而渔”吗?》称:“《财政》第4期《‘竭泽而渔’与‘姜太公钓鱼’》说,他那个部门30年来给国家上交了很多的税收,而国家拨给它的投资却只是一点点,这是实行了‘竭泽而渔’的办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这个问题不算小。”3)用作应尽“全部精力”:卢军在《咬文嚼字》(2012年第11期)载文《“竭泽而渔”合乎语境》,称:“2011年12月22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一篇题为《得岁百年垂范千秋——悼念朱一玄教授》的文章里,‘但若像一玄师以全部精力黾勉以求,竭泽而渔"里"竭泽而渔’不合语境,应属误用。” 曹波在《咬文嚼字》(2012年第7期)载文《这不叫“竭泽而渔”》,也曾指出此问题。4)误解海洋会“竭泽而渔”:《咬文嚼字》(2000年第5期)载文《海洋岂能“竭泽而渔”》写道:“《好主妇》(1999年第10期),刊有张抗抗《绿色消费》,称‘浩瀚无垠的海域,疯狂的捕捞已竭泽而渔……’”

⑲“授人以渔”误为“授人以鱼”“授人予渔”:1)“授人以鱼”:杨加深《中国人最容易用错的字》(第222页),写道:“是‘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2)张志达在《咬文嚼字》(2005年第1期)载文《“授人予渔”?》,写道:“《解放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5版)载文《向贫困宣战》,文中有小标题“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毋庸置疑,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误。”

⑳“渔樵”误读:央视综合文艺频道“艺术人生”(2010年1月20日),朱军将“白发渔樵的‘樵’(qiǎo),读成了jiǎ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