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新华网

6月18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城关小学内,羌族多声部民歌兴趣小组的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跳羌族舞蹈《古折拿吧》。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1)

6月1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在编织传统腰带。丘地村在2005年整体搬迁后,实现水电、畜牧、旅游产业齐头并进,2019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4780元。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2)

6月13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内,学员们在绘制唐卡。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内进驻有唐卡、梵乐、藏医药、藏香、雕刻、布贴唐卡、裁缝等传习单位,当地及附近村民在这里可以免费学习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学成后留在这里创作作品,每个月可获得数千元固定收入以及作品销售提成。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3)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村民学加在制作藏香(6月13日摄)。学加曾是贫困户,来到这里学习并制作藏香后,每个月能有3000元收入。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内进驻有唐卡、梵乐、藏医药、藏香、雕刻、布贴唐卡、裁缝等传习单位,当地及附近村民在这里可以免费学习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学成后留在这里创作作品,每个月可获得数千元固定收入以及作品销售提成。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4)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棒托石刻公园,石刻传习所所长班玛罗尔吾(左)在指导一名学员学习石刻技法(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5)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诺尔央牦牛绒编制传习所,当地村民麦州带着5个月大的女儿在这里用传统技法手工制作牦牛绒制品(6月17日摄)。麦州曾是低保户,来到这里工作后每个月能赚3000多元。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6)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当地村民参加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表演(6月22日摄)。中国古羌城景区集羌文化传承保护、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吸纳贫困户、低保户等400余人在景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7)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当地村民参加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表演间隙制作羌绣制品(6月22日摄)。中国古羌城景区集羌文化传承保护、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吸纳贫困户、低保户等400余人在景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8)

6月14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莲宝叶则”演艺公司演职人员在表演传统曲种《折嘎》。折嘎是古老的曲种,如今被搬上舞台,并在演唱中加入了传递吉祥、赞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内容。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9)

6月14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内的少年宫里,孩子们学习用传统乐器曼陀铃进行弹唱。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10)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的乡村少年宫,尕尔玛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藏文书法(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11)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李兴秀(右)指导村民胡春莲制作羌绣作品(6月22日摄)。胡春莲曾因病致贫,来到这里学习羌绣技艺并工作后,每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阿坝州文化遗产展览(高原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