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意思是,人到了73岁,就是生命一个坎,不容易过去,很容易在73岁到阴曹地府报道。

然后,活到84岁又是生命一个坎。如果能迈过去,就有很大几率能活到90岁以上了。

其实,这句俗语没有半点科学根据,但却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来历。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时年73岁。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去世于公元前289年,时年84岁。

70岁老人怎样判断还能长寿(为什么把73岁84岁称作老年人)(1)

也就是说,中国两位圣人分别去世于73和84两个年龄。

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

连圣人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就更是奢望了。于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也自去”,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在今天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8岁左右,只要生活中注意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现代人想要活到九十几、一百岁比古人不知道简单多少。

人到老年,养生千万记得柔

进入老年后,人生态度应逐步从激进转向从容,从豪放转向静和,从阳刚转向阴柔。若从养生角度来看,人到老年“柔”则“寿”是个行之有效的一字秘诀。

性情要柔顺

孔子曰:“仁者寿。”老人应仁慈随和,凡事不强求,不过分,随便一点,想开一点。切莫大喜,大悲,大怒,过于激动与冲动,要柔顺,温和,随遇而安,豁达开朗,知足常乐。

70岁老人怎样判断还能长寿(为什么把73岁84岁称作老年人)(2)

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老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可以减少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病的发生。反之,脾气暴烈,性子急躁或孤寡忧愁,消沉郁闷的老人,往往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也就难以健康长寿了。唐代药王、大养生家孙思邈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劳为五难。”

行动要柔缓

人老体弱,神经、肌肉、骨骼的功能都大打折扣,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今非昔比。要是用力过急、过猛、过累,就容易受伤,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宁做“慢郎中”,切莫“急惊风”。任何行动都应“慢三步”“小开门”“软着陆”,如早晨起床或夜间上厕所,不要一跃而起,应先坐一会,定一定神,再慢慢起床,以防眩晕摔倒;拿东西时,要量力而行,尤其拿较重的东西,注意先调整好姿势,用力要柔缓,以免扭伤、挫伤、闪腰;遇大喜、大悲之刺激性大的事,要冷处理,避免情绪过于激动,突发病变。即使参加体育锻炼,也应选择太极拳、木兰拳、散步等动作柔和、运动量适当的项目。若不注意这些细节,容易使自己受到伤害,甚至是致命的。

老年人生活中要注意这些才能长寿

1、俗话说:要想长寿命,饭后百步走。由此可见步行对人体一些比较关键的功效,一来能够协助推动食物的消化,防止便秘,二来有利于锻炼机体的体力和释放压力,三来能够吸一下外边的空气清新,改进心理状态。

70岁老人怎样判断还能长寿(为什么把73岁84岁称作老年人)(3)

2、近几年来,广场舞遭受了很多老年人的热烈欢迎,跟随欢快背景音乐节奏感,跳着游刃有余的民族舞蹈,既能充足和同年龄人开展触碰,有益于心理状态的身心健康,可以具有提高记忆力和人体灵活性的功效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老眼睛先老。人体五脏六腑的许多经脉都经过面部和眼睛,每次按摩10分钟,每天数次,持之以恒,不仅眼有保健作用,对整个人的健康也大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