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你说故事(为你讲个故事乡情)(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古至今,关于乡情的诗句数不胜数。而对于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我,乡情是一段悠悠的愁容,如一杯热腾腾的绿茶,虽然苦涩,但依旧清香。

关于家乡,我有一段苦涩而美好的记忆。因为深处大山,很早以前家乡的村民依靠农业过活,村民开垦山林耕种土地,虽说吃饱穿暖不是问题,但算不上“富裕”。买卖东西都是靠肩扛背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挖出了 “宽宽”的土路,但也只能靠力气蹬个自行车,每遇下雨天也是黄泥裹脚,寸步难行。好不容易通上电,全村人还要跑上几里路到唯一有电视的农户家里观看这个新奇的新事物,每到夜里农户家里挤满了村民,一边观看一边谈笑,场面甚是热闹,直到电视停台,村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心里期待着下个夜晚的早些来临。农忙时节,都是互相帮衬着做农活,谁家有个大小的事,乡里乡亲都会当成自家的事忙里忙外。那时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些,但纯朴的乡情带着浓浓的暖意。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条件差,一个村就只有一个学校,我是学校最远的学生,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煮饭吃,天蒙蒙亮就去赶路上学,好在一路上不断有同学加入,上学的队伍在路上不断壮大,大家一路有说有笑,追逐嬉戏,遥远的路途在无知的童趣中变得不是那么漫长。在学校要待八个小时,两个老师要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所以基本上是四个小时用来学习,四个小时用来课间休息。那时我们对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小孩的天性驱使我们疯狂的玩耍,课间休息是那时最美好、欢乐的时光,操场上我们那些三五成群的孩子们玩着各种自认为有趣的游戏,比如跳房、斗鸡、打沙包、踢毽子、踢沙包、跳绳、挤油等等,全然不知自己八九个小时才吃了一顿饭,也没有觉察到这样疯狂的耗尽体力后如何在放学后步行十多公里回家。除了上学、玩耍外我们还在学校后面的自留地里耕种农作物,收获后充作学校经费。虽然没有城里孩子那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但最起码在那个不用思考的童年时代,我们的是快乐的,即使艰苦的条件和环境让我们的快乐夹杂着些许苦涩。

后来我一直上学,毕业后回到县城的检察院工作,面对的人和事多了,心境也变得少许复杂,在忙碌与无畏的叹息中,日子从耳鬓间悄悄滑过,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高楼林立,灯光闪烁,人群如蚁,擦身而过的是陌生的面孔,而那种生命的亲和与依赖,自然的浸润与相融,却渐行渐远。久而久之,让我更加愿意常常踏上那片养育我长大的土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静谧,感受乡民的热情、纯真、善良和质朴,天随人愿,刚好我被安排成本村的“法制联络员”,工作、回村两不误。每次回村都是那么惬意,可以暂时忘记桌上那厚厚的案卷,不用纠结案件证据够不够、捕不捕的烦心问题。踏上这片土地,心里总是无比的踏实,走在田间小道,听着那些看着我长大的乡亲们唤我的乳名,和他们聊天说笑,我的心情总是无比的轻松愉悦。现在,乡亲们的收入已不再是耕种土地,主要是发展茶叶、旅游、吊瓜、木耳、香菇等产业,路变成宽宽的水泥路,有些盖起了小洋楼,有的人家开上了小轿车,过起了富裕的生活。但我知道他们没有变,这里的人依旧善良淳朴,散发着一缕情意;这里的情醇厚浓烈,延续着一股温情。我热爱这里,是你们给予我广大的情怀,使我永远怀着深情与感恩。

最后,让我用毛阿敏《绿叶对根的情谊》这首歌的歌词来结束:“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来源:西乡县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