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休说今人事,功过自有后人评,后人评完后人思,始有后人笑今人。

谦谦君子,仗节之士,逸群之才,芸芸众生成一汇才有,个人福祉,家之存续,国之兴盛。

中国古人常说,家国天下,应该就是如此延续延伸的产物。

家国天下境界有大小之别,情怀有高下之别,但成功兴衰之根,其实和今日盛行的一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1)

(成功铁三角)

今人常言,三商定律,谓之智商、逆商、情商。

洋气点可称呼为IQ、EQ、CQ。如此中英对比,不为显摆文化,而是说明道理,中西方对于人性和人成功的要素,都有同样诠释。

三商之后在论论张良,不由想起北宋文豪苏轼《留侯论》开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如此开篇,短短数言字不过百,却精准定义了一个纵横时代的帝王师,成功真谛。

过人之节状其智,临乱不惊显其勇,无故加之赞其情。

智勇情三层递进,不过就是智商、逆商、情商三商并举,由此才有。

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的最终评价吗?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2)

(《留侯论》)

张良不愧文豪评述,在秦末纷乱复杂的时代,做了出总导演。

勇者无惧如项羽、兵者无敌如韩信、务实通达如刘邦。

如此三人,也不过用华丽丽的演出,妆点了这场时代大戏。最后张良却在功成名就后,淡然隐退,成就时代传奇,也给后人无数思索。

古之言张良,必谓之曰:王者师韵人物。

今日回看张良做派,真就如此,他和刘邦的合作,与其说是上下级关系,不如说是创业合作伙伴的关系。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3)

(亦师亦友的两人)

亡秦,复仇,抒己志,这才是他选择刘邦根源。

而这追寻的目标,在人生旅途步步经历中,也随着张良步步成熟,不断变化,最后达到臻我大我之境。

按《史记》记载,张良家族五代皆为韩相(相国),可谓高门望族官宦之后,如果一切顺利,如果没有秦灭六国。张良一生,应会和祖辈一样,在韩国政坛左右风云,可惜的是,七雄之中韩国最弱,生不逢时的张良,恰恰遭遇亡国之仇。

黑衣黑甲的大秦铁骑,踏平了尖锐的顽石韩国,也让年轻气盛的张良从前途似锦,变敌国余孽。大好前程没了,唯有国仇家恨深深印刻心中。

由此才有《史记》中所言刺秦发生。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以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哪时的张良,年轻热血,欲望冲顶,看之如项羽附体,却又比项羽多了点智慧。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4)

(刺秦的热血青年)

项羽和张良几乎有着一样遭遇。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说项羽,家族世代为楚将领,秦灭楚算国仇,杀祖父项燕这是家恨。

如此国仇家恨,才有张良和项羽,面对暴秦初开始几乎同样的做派。

年轻的他们倡导复仇,但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又让他们走上了不同道路。

项羽在血腥复仇路上越走越远,关中人物皆仇寇,秦人要杀,秦物要毁,由此才有屠士卒、烧阿房,种种事迹出现。项羽大失民望最终失败。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5)

(霸道者项羽)

算是证明了一个道理,一味武力用强,暴力杀戮是成不了大事吗?

不由让我想到《留侯论》中: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项羽之勇不足为勇,难怪被评莽夫复仇,匹夫之勇,虽然本人也深深欣赏项羽。

那么和项羽相似的张良为何行事跟项羽有天壤之别。仅仅黄石公赠书,如何能彻底改变一个人?

其实这从张良开始复仇的谋划就能看出。

韩国亡时,张良很是凄惨,秦始皇收六国之兵铸金人,囚六国贵族聚咸阳。言外之意很是明显,听话就让你们活,不听话,破国后还要灭家。如此战战兢兢活着,目睹一幕幕血腥,逃亡的项羽不会懂,在叔父羽翼下长大的他不会明白寄人篱下之苦。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6)

(做个刺客也是要头脑的)

那时的张良,虽然咬牙切齿,却依然筹谋远虑,步步谋划刺秦。

这份智慧和才情,在出发点上都比项羽要高,算的上大勇,大勇之余还有大智。

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见秦始皇车架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

项羽见秦始皇仪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两人豪言:一个羡慕,一个霸气。

唯有这张良外表看上去柔弱无比,却将血性蕴含与身体之内,收敛如常韬光养晦,却又希翼一击致命。最后也是他,在秦始皇威亚天下的时代,在项羽蛰伏,刘邦混日子时代,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刺秦。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7)

(秦始皇在都很乖)

如此三人与秦始皇在世时候的对比,张良才够得上智勇双全。

虽然他不是最后的胜利者,成就也比不上刘项,可正是他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远见卓识,促成了刘邦的成功。项羽和刘邦都非喜欢读书的人,如果说他们有差别,那最大的差异就出自刘邦身后有张良,而项羽背后无人指点,或者说他也不屑与人指点。

秦始皇死后,大泽乡的怒吼引得历史到了波澜壮阔的秦末楚汉之争时代。

项羽和刘邦在整个剧本中,用两种性格演绎了人生。

秦帝国的特色是什么?钢强暴力。

面对这样一个敌人,项羽选择了正面硬杆,他用武勇对抗秦暴力,一路杀伐决断,从未有过退让避走,致力于血腥火并。破釜沉舟兵锋直进,以暴制暴后,大秦面对更加暴力的项羽,低头了。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8)

(破釜沉舟)

而刘邦是如何选择的?

就在项羽和秦军主力正面为敌,浴血奋战时。张良却带着刘邦,用自己睿智的目光,风骚的走位,逢山开路过河搭桥,一路畅通无阻,就这样绕进了关中。

诚然,对于迷信武勇的人看来,这一切皆有投机取巧甚至避战遁走之嫌,可结果才是最重要的。百战百胜的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但兵临咸阳,让秦三世子婴跪拜相迎的却是刘邦。如果灭秦是一份伟大的功业,那么推进这一切的是项羽,而主导实现这一切的却是张良。

至于刘邦,我们不能奢求一个懵懵懂懂走到那一刻,对张良言听计从的人有如何算计,他的聪明都在用人识大体上。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9)

(刘邦的成功少不了张良)

暴秦在那一刻就如被束缚的苍龙一样,以暴制暴可以让他暂时消停,但老秦人如果恢复了血性,项羽的做派,将直接威胁他的成功。

而刘邦则在那一刻,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通过对秦王以礼相待,通过约法三章传递了另一种声音给老秦人。

我们不是残暴的镇压者,而是怀柔的解放者,以柔克刚,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就是张良的智慧,智慧的背后,也有着无数经历的加持。

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绝境,经历过筹谋刺秦的失败,经历过绝望的蛰伏,才有此刻的张良。一个人,如果不缺勇气,不缺智慧,不缺经历挫折的能力,要让其质变,一个契机就够了。

从热血青年到三商奇高的成熟英豪。

张良也有契机,这个契机,在历史上无数次被大书特书,那就是黄石公赠书。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10)

(黄石公赠书)

很多人估计会想,一本书为何会有如此功效,让人脱胎换骨。只能说,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知其表不知其里。

春秋战国士子,在哪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都会有所学专长,所谓采纳百家才有集大成出现。韩国属三晋,百家之说最盛应是法家,要不也不会出现如申不害,韩非这样的法家代表,而张良除了学习法家之外,应该也深知儒家学说。

为何如此说,看看黄石公见张良故事就知。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这故事,大家都听过,就不翻译了,不过有个细节很多人估计都为注意。

那就是张良的修养,面对山野之人的折辱甚至奴仆之役奉之的无礼要求,张良都能因为礼的约束,而忍下来,不仅忍了,还做了。

这除了体现张良能屈能伸,还体现了儒家尊老爱幼的”礼“。

哪个时候懂”礼“的张良,遵从儒家教义,给予了老者尊重,贯彻了儒家思想,也压抑了内心愤怒,可他依然有不忿,有抱怨。直到最后他收获了一本书《太公兵法》。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11)

(道家才是融合器)

这本书不是关键,这本书代表的学派才是关键。

《太公兵法》看上去像兵书,却是不折不扣的道家书籍,在深入学习后,张良迎来了质变。原因也很简单,纯儒学的刚强知礼让张良有智有勇,可还少了点什么,这少的东西就是以柔克刚的韧性。而这恰恰是道家精神必备的。

就此,在不断学习之后,已经深通儒法的张良,学会了道家。

在道家思想武装下,张良血性依旧,却杀气内敛,看上去的温润有礼,不过是内心修炼磨砺后的产物而已。

法、儒、道、在一个人身上完美融合,由此才有优雅、从容而又睿智的张良出现。

二十岁时,人如果没有血性和智慧,必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成就需要勇敢也需要智慧。张良做到了,他用博浪沙精密筹谋的刺秦做到了。

三十岁后,人如果没有深思远虑的头脑,淡定从容的气度,他依然不会有出息,因为成就需要面对逆境挫折时候的豁达坚持。

张良做到了,他用辅佐刘邦成就天下,证明了他的才情。

古人张良修身格言(苏轼评张良80余字论古今)(12)

(这个谋圣可不简单)

​回过头看看,这不就是三商定律吗?这不就是苏轼点评的经意吗?

过人之节状其智,临乱不惊显其勇,无故加之赞其情。

我们在看看苏轼《留侯论》的开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评价张良的同时,也间接说出了人如何才能获得成功的要素。

最后:换个思路看,儒家、法家、道家何尝不是智商、情商、逆商的代名词。

儒家启发人生智慧,法家定义情商框架,道家指导逆境人生。

所以说,国学虽然古老,可却贯穿古今,依然值得思索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