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小美受了风寒引起咳喘,百惠妈妈正当犹豫不决该不该给1岁多的小美拔罐时,又出了“老中医”拔罐背锅这档子事儿,百惠妈妈更不敢让李医生给小美拔罐了。
好在李医生引经据典、谈古论今、针砭时弊,再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发扬拔罐国粹之心不已,甚至还拿出手机,翻出珍藏已久的美国游泳冠军菲尔普斯拔罐的限量版半裸照,方使百惠妈妈一脸娇羞,愿意让小美一试。
可是,小美毕竟还小,百惠妈妈还是心存疑虑的。
李医生看出了百惠妈妈的担忧,打算好好和她说道说道!
李医生学中医10年,独立门诊4年,不仅没啥临床经验,还长着一张稚嫩学生脸,所以每每给年纪比自己还大的宝爸宝妈们提起拔罐,常常受到4大无情打击:“拔罐会伤阳气”、“拔罐不能经常拔,拔多了会气虚”、“拔罐只祛湿”、“小孩子不能拔罐”,如果你还停留在拔罐1段水平,那么这些质疑招招致命,答不上来,你就成了坑害祖国花朵的刽子手!
这些误区或错误观点其实非常普遍,好不容易里约奥运掀起拔罐热,又遇名人不幸拔罐殒,可怜的老百姓一头雾水、谈罐色变,还怎么能好好玩耍,因此充满正能量的李医生必须有所担当,应该站出来揭开拔罐的神秘面纱,不能让老百姓陷入误区,更不能让“伪中医们”信口开河、断章取义从而误导患者!
先秦时期《52病方》:“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二斗米顷,而张角”。原来拔罐最早是用来治疗痔疮的,还是外痔,这就尴尬了!
晋代葛洪的《肘后方》中记载有用角法吸拔脓血的论述,角法是把兽角挖空为工具,吸拔疗病的一种方法,当时用于外科疮疡的治疗。书中强调:“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葛神仙,最早明确了拔罐的禁忌症,徐婷是淋巴瘤,就是拔罐的禁忌症,不看书的老中医你傻啊!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称拔罐为“角疗首蒸法”并有竹筒治疗疾病的记载。
宋代苏轼与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有久嗽火筒法。
明代刘渊然著《济急仙方》有竹筒吸毒法,陈实功《外科正宗》有煮拔筒方。
清代的《医宗金鉴》则有火罐气治疗篇记。
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火罐气”曾有精辟的论述,“罐得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
李医生点评:“人丑就要多读书!”
【拔罐神器有哪些?怎么玩耍?】
角罐:(牛表示不服)
牛角罐是先秦以来传统的治疗工具。以动物角(多用牛角)为原料,截断牛角,挖去中间的角质,形成空桶,罐扣打磨平齐圆滑即可。
优点:北方牧区便于取材,制作方便简易,经济实惠耐用。负压性较好,易于操作和掌握。本身也是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软坚等作用。
缺点:不宜高温消毒和作其他手法,角质不透明,不利于观察罐内体表变化。
陶罐:(五颜六色摆设啊)
陶罐为陶土烧制,汉唐以后较为流行。取材较易,可制作不同规格的质地和罐体,口径不一,罐口光滑圆整,腹大,有“小缸”、“瓷鼓”等称谓。
优点:易于消毒,适于多个部位,吸力强,虽不及玻璃罐好用,但也可用于多种手法。
缺点:不透明,难于观察罐内情况,易碎。罐口小而缘薄易内陷,吸力过大罐口边缘处会感到疼痛。
竹罐:(天然有灵性,煮煮更健康)
竹罐是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青竹,截成6-15CM不同长度的圆筒,口边打磨光滑而成,可以制成不同规格口径的罐具。
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经济适用,轻巧不易摔碎,纤维有吸收药汁的功能,多用于水罐和药罐。
缺点:不透明,易干裂,吸力不足,边缘不够圆滑,走罐困难。
玻璃罐:(透明圆滑,医护最爱)
玻璃罐是近代的拔罐用具,由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制成,其形状为中央圆球型,罐口厚实平滑。分大、中、小3型。
优点:质硬透明,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等情况,吸附力大。可作多种手法,特别是闪罐、走罐和刺络拔罐。
缺点:容易破碎,传热快。
抽气罐:(美国佬的最爱,走出国门就靠它)
由抽气筒和带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组成。
优点:罐体透明,便于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充血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时间,可随意调节吸附力,不易破损,不会烫伤,自动放气起罐不疼痛、便于携带。给拔罐疗法向家庭和个人自我保健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缺点:无温,热刺激,不能闪罐和走罐,易老化变形漏气。
代用罐:(世上不缺罐,只怕有心人)
代用罐是临时代用的器皿、容器或家庭生活用品,如茶杯、酒杯、小碗、罐头瓶、烧杯、盛化妆品或药品的宽口瓶等,采用边缘光滑较厚的,吸附时不易产生疼痛和伤害。这些代用罐取材方便,由于罐口大小、吸拔部位、吸附力和疗效等受到一定限制。
【拔罐有何用?难道只祛湿?】
驱除邪气(风、寒、湿、热、毒、瘀)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温阳固气、祛风除湿、清热泻火等(取决于不同罐具,不同的经络穴位选择、不同罐法、不同的配穴方法)
辨证施罐(选择合适的罐具、罐法、经穴、经穴配伍等治疗方法)
风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闪罐法
寒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留罐法
气血瘀滞、脏腑病证者—多用循经走罐法
【拔罐治病机理为何?】
中医学原理:1、抵抗外邪、保卫机体;2、活血化瘀、疏通经络;3、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现代医学原理:
1.机械刺激
罐内负压,罐缘紧附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皮肤、血管感受器捕获,经过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反射性的调节兴奋和抑制,这种双向调节的功能,使整个神经系统趋于平衡。
轻而缓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则可使神经兴奋;负压吸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
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多项试验表明,吸拔刺激能激发吞噬细胞作用。拔罐前后比较,拔罐后白细胞总数有少量增加,其吞噬细菌指数细胞反应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及血清补体效价都明显的提高。
2、溶血刺激
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少量的组织胺,5-羟色胺以及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温热刺激
负压收缩,产生温热效应,局部的浅层皮肤组织发生波动充血,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消除肿胀和疼痛,局部白细胞数目的轻微增多和吞噬机能的增强可以吞噬细菌和病毒,起到“消炎”作用。
【拔罐原则】
1、就近拔罐
即在病痛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
2、远端拔罐(特定穴)
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行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募穴、俞穴、交会穴、八会穴等。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等。
3、特效穴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
4.拔罐补泻原则(拔罐也能补,再说拔多了虚,分分钟让你没朋友)
实证多选泻法(密排法、吸拔力大、逆经走罐等为泻法)
(想象徐婷拔罐照片,害人老中医就是胡来)
虚证多选补法(疏排法、吸拔力小、顺经走罐等为补法)
【拔罐在现代儿科中的应用】
1、抵抗外邪,护卫人体:通过拔罐疗法把人体之邪气驱于体表而发挥卫气的作用,拔除体内的各种邪气,提高整体抗病能力,用于儿童肺炎、哮喘、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
2、消散瘀阻,疏通经络:利用罐内的吸引力,能吸出肌肉血脉中的风寒,从而起到消肿止痛、除湿驱寒、通利关节的作用,用于儿童面瘫、落枕、抽动、荨麻疹等。
3、平衡阴阳,调整气血:通过拔罐调整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用于腹痛、呕吐、肠系膜淋巴结炎、遗尿症等。
【罐法多多,亮瞎你眼】
1、闪罐法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
2、游走罐可使火罐最大面积的与人体接触,通过经络传导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血脉通达,疾病好转。
3、定罐可以直接作用在特定的穴位上,对穴位及经络经行一定的刺激,从而调畅气血阴阳,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禁忌症】
【禁忌症】
【禁忌症】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高热抽搐,急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者
2.有局部皮肤破溃、皮疹、高度过敏、皮肤传染病者
3.形体消瘦,皮肤失去弹性而松驰者
4.病情严重,重度水肿,心衰、呼衰、肾衰者
5.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6.在体表大血管的部位、心尖部等不宜拔罐
【小美风寒咳喘怎么拔?】
初发感冒、咳属外感风寒者,取定喘、风门、肺俞
肺热者加大椎,可用较大火罐覆盖定喘
哮喘急性发作期背部走罐及取罗音明显处拔罐可直接刺激背部肌肉,能缓解因气促呼吸而引起的斜方肌、肋间肌紧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呼吸通畅,达到降气平喘的目的
肺炎局部固定中细湿罗音消退不佳者,在湿罗音密集处拔罐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及啰音的消失
反复咳喘累及脾肾者加膈俞和肾俞以补肾纳气
【小心驶得万年船】
起罐后对局部瘀血现象(即紫红色)一般不必作特殊处理。出现烫伤,小水泡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
如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百多邦,并以纱布包敷,保护创口。
【拔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意义】
1、罐斑如有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2、罐斑或水泡呈血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3、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4、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5、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6、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7、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百惠妈妈听得如痴如醉,感慨道:“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拔罐科普,没有之一!”
李医生露出一个招牌式的微笑:“那你还不去拔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