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头开始再回顾一遍:学而第一:告诉我内修,内明的学习过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里仁第四篇全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里仁第四篇全文(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篇全文

我们从头开始再回顾一遍:

学而第一:告诉我内修,内明的学习过程。

为政第二:告诉你如何去从政,再延伸出来如何去做事情,就是外用。

八佾第三:告诉我们讲礼,讲了礼之根本,这些都是外用的过程。

里仁第四:时时刻刻处在仁上,时时刻刻安在仁上,称为仁,这个时候才是有仁的,再看一下仁这个字,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当一个人和第二个以上的人相接触的时候,相交往的时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仁德。所以一个人字旁加一个二。两个人以上才能体现出来仁德。说一个人内在是有仁的,如何体现呢,在接触更多的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我们的仁爱之心,我们仁德之行才得以体现。

我们在接下来讲仁的范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我们说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仁爱之心,对父母有仁爱之心,夫妻之间的相处有仁爱,与朋友相交有仁爱之心,与同事相交有仁爱之心。在逐渐的延伸到整个家族和我们所相识的人。再继续延伸到泛爱众。这是仁的范围。亲亲为大!从最身边的亲近的人开始,一直要修到泛爱众。我们去爱每一个人!

通常仁和爱组成一个词语叫做仁爱!来看看爱和仁的区别是什么?

爱:是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带着个人的喜好的,比如说我爱自己的孩子这个是个个人的感情色彩,骨肉亲情。比如说爱喝某一种饮品,爱喝咖啡,我爱喝茶这都是带着个人喜好的。比如说我们爱对我好的那个人,爱和我们性格相同的人,我们爱着某一个人,这都是个人的感情色彩,个人偏私有个人喜好的。我们称之为爱!

仁:是没有分别的,我可以爱每一个人,可以爱众生,可以爱世人,可以爱万事万物,这个时候是没有分别才能做到泛爱众。所以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亲近,开始去爱,这个是有个人感情色彩的。

随着我们学习,我们的境界不断的提高,我们内在的不断的去增长,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爱更多的人,我们称之为仁爱,当我们的仁爱之心越大,我们可以爱的人就会越多,这个时候你对任何事情都是没有分别的,我们仁爱一个人不会因为他的长相,外貌,他的富贵与贫穷,而对它有偏私,而有个别的情绪在其中,这个时候都没有了,如此才能泛爱众,整个里仁第四,都是讲什么叫做仁,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什么叫做仁,又弟子问何为仁?孔夫子回答什么叫仁!

那这个时候你可能要问了那仁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仁,我们接下来里仁第四也都是仁,这个仁到底是什么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仁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万事万物呢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认识

第一个叫做体:

第二个叫做像:

第三个叫做用:

我们举例子比如说眼前有一个杯子,那这个杯子是什么,是玻璃陶瓷这个是杯子的体,那么杯子的相是什么呢?呈现出来的相叫

做杯子。另外一个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呈现出来的相可能是碗,可能是盘子,所以这个是他的相。

那它的用是什么呢,用它喝水,可以喝茶,可以喝药品,这是它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万事万物是不是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面前录像的手机,他的相我们都称为手机,华为的手机小米的手机,比如说相,可以录像,可以拍照,打电话,可以刷抖音,可以用微信等等等等,都是他的用,它的体是什么呢?我们说他是金属制品,比如说他是科技,比如说他是,塑料,有没有发现体似乎无论怎么描述都不清楚,说不清楚。比如说这个杯子它的体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它是玻璃,我是说他是陶瓷,可是他的体只有这些吗?好像不是,比如说还有可能有水,还有工人的力量,还有机器的力量,还有很多我们不清楚和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描述一个物品的时候,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在说他的相和他的用,而没有人说他的体。

包括我们常讲的道,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讲它的相,说仁爱是道,善良是道,有德行是道,讲礼节是道,泛爱众是道,都是道的相,都是仁的相,都是道的用,都是仁的用,我们说礼之用和为贵,我们都是在用,礼与人伦之序是在用。仁爱之心去和他人相处这个是用,道的体到底是什么呢?说不清楚,我们能说出来的都是相,能用出来的解释道,比方说水:道家通常拿水去比道,孔子也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流逝的水在感叹,所有逝去的东西都像水一样不舍昼夜,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都是无常的,水有它的相,它的体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他是透明的,它是干净的,它可以滋养万物的。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见过水?你发现你和别人是解释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水!你说水是透明的也对,但不是全部,你说水可以滋养万物也对,但不是全部,你说水可以清洗我们手上的污垢,可以清洗我们的衣物也对,但不是全部,水遇冷可以成冰,这个时候呈的相就叫做冰,遇热可以成为蒸汽,这个时候的气体是相,而他的本体还是那个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个东西,这个就是道了,这个就是仁。

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我们所讲出来的所有的关于仁的解释。都是相,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用的,而那个体我们是说不清楚的,但是我们能说出来的都是仁的某一个部分,都是仁的某一个体现形式,所以接下来里仁第四所讲的都是仁,但是无论论语当中讲了多少,无论我们讲了多少都不是仁的全部,而是仁的相。和仁的外用的部分,我们在讲到杯子,我们在讲到水,我我们在讲到仁,我们用这个杯子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杯子是仁的,因为他没有分别,杯子不会因为我们长得丑,杯子说你不行不能用,不会因为这个水是冷水太热了你不能用,水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富贵高低美丑对人有分别,道也是一样的,中庸讲道不远人,道就是在人群之中的,道对每一个人,甚至对万物是没有任何分别的,我们总是说要效仿天地的德行,天地是没有分别心是不偏执的,他对每一个人甚至对每一个万物都是一样的,大地承载着万物而没有分别,天包容着万物而没有分别,我们说效仿日月,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故日月长,所以天地日月都是仁的,每件物品也是仁的。

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有没有内在的这个仁,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分别之心,当我们有分别之心那个做爱,是有私心的,是有自己的喜好的,有自己的感情色彩的。

圣贤之人是没有偏私的,他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孔夫子才说有教无类啊。我教化别人是没有分别的,无论高低美丑善恶。只要你想要学习就教啊,你得自己有求教之心,你自己又想改变和修正自己的心,所以我对众人是没有区别的,没有区分的,那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也是一样的,我们只要学习圣贤文化,圣贤文化就可以起到到教化的作用,对我们每个人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这个叫仁。

儒家讲到最后就是一个仁字,孔夫子言到无道一以冠之,一就就是仁的体现,这个仁是可以包罗万象的,万事万物皆在这个仁字之中。但是我们所讲的关于仁的部分都对,也都是呈现出来的相,都是呈现出来的用,所以随着我们的不断学习不断修行,我们的分别是变的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们的仁就越来越多,内在自然会变得越来越美。

道家也讲:仁字,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刍狗,就是以前古代祭祀所用,用草扎出来的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是没有任何偏私的,他对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的爱是没有偏私 的,他对所有的百姓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才能称为仁,我们只爱自己的孩子,那叫爱不叫仁,你们说我只爱我的父母,我爱我的伴侣,我我的朋友,那个称不得仁,只能成为爱!

所以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我们和两个人以上接触的时候,我们的仁才得以体现,我们的仁一开始可能很小,不能包容万物,不能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所以呢我们从亲亲为大大开始修起,先从亲近的人开始,随着境界格局不断的提升,我们再到泛爱众,这就是仁的范围和仁的作用,仁是要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证。我们要去行仁,的身体力行的去做,在中庸之中引用过孔夫子的话: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就接近仁了,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处在仁上。安于仁上,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求证,不断去力行,我们内在的仁才可以变得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