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上老君,指道家的鼻祖老子先生,是道家人对老子的尊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391字,又称《常清静经》,或《清静经》,是道家弟子依据老子的思想言论所编写,在唐朝时期开始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距今约1300年。旨在讲清静、无欲、阴阳等观念。具体作者不详。

1300年,对人类文明史而言还算长远,但在人类进化史中就仅仅是一瞬间,在宇宙长河里就更短暂了。品读《常清静经》,是希望可以一窥道家先贤们的哲学和智慧。

本文系远光个人对常清静经的理解和注译,欢迎大家转发讨论。


读太上老君清静经感应(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了些什么)(1)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老君说:大道没有具体的形态,但孕育出天地;大道没有情感,但运行着日月轮转星辰更替;大道没有名字,却生养着万物;我不知道这个智慧叫什么名字,就勉强叫做“道”吧。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这个东西,有清浊之分,有动静之别;天是清的,地是浊的;天是动的,地是静的;男是清的,女是浊的,男是动的,女是静的。万物同源,从本源出发不断衍化,一生二,二生三,不断衍化而有了万物。清是浊的本源,动是静的初态。如果人能保持清和静,那天地就融为一体,回归了本源。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人都希望精神清明,但心里的想法总是扰乱了它。人的内心都想要静,但总被欲望牵引。如果我们能放下欲望,那内心自然也就清静了;丢掉乱七八糟的想法,那精神自然也就清明了。如此一来,六欲(见文末注解)就不会产生,贪嗔痴也就消灭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我们之所以还做不到,是因为没有澄心遣欲。做到了澄心遣欲的人,内在感受不到自己的内心,外在看不到自己的外形,对外也看不到那些复杂的事与物了。这些都能体悟到的话,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虚空。当你连虚空本身都感受不到了,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既然什么都没有了,那整个世界便都归于寂静、人也就无比安宁了。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静安宁到连寂静安宁本身都体会不到了,欲望又怎么能生出来呢;欲望没有了,就是真的清静了。以真我面对万事万物,真我也就找回了本心本性;始终以这种状态生活,也就能永远清静了。像这般有清净之心,就渐入真道了;入了真道,也叫得道;虽然我们叫得道,但其实是什么也没有得。是为了方便众人传播这个理念,所以起个名叫“得道”;能领悟这些道理的人,可以为众人传播这个道理。

老君曰:上士不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老君说:有上层智慧的人,是不与人争的,缺少智慧的人,才争强好胜;有上等道德的人,心中没有道德的概念,下等道德的人,是按道德的标准和要求来做事。执着于各种标准、信念的人,是不明白真正的道和德是什么的。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世上众人之所以不能得道,是因为虚妄之心。因为虚妄之心会惊扰了我们心神;惊扰了心神,所以就执着于外在的事物;执着于外在的事物,便会生出想要的贪念;有了贪念,也就有了烦恼;这些烦恼和妄想,让我们身心俱疲、苦不堪言。一个被污染的身心,只能陷入生死的困顿轮回中无法自拔;在苦海中沉沦,永远不明白真正的“道”是什么。这个真道,能体悟的人才可以得到;得道的人,才能常清静啊。


注解:

六欲:眼(见欲,贪美色奇物)、耳(听欲,贪美音赞言)、鼻(香欲,贪香味)、舌(味欲,贪美食口快)、身(触欲,贪舒适享受)、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https://baike.baidu.com/item/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3963958?fr=aladdin
  2. 知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白话翻译https://zhuanlan.zhihu.com/p/38257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