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1)

当前流量最盛的cp:博君一肖

随着2019年夏天《陈情令》的热播,博君一肖(王一博X肖战)两位演员人气飙升,携手收割了cp圈的大半流量。截止目前,博君一肖微博超话拥有182.2万粉丝,313.6万帖子,稳居cp榜榜首,且与第二名的云次方(阿云嘎X郑云龙)的29万粉丝,43万帖子拉开了断崖式的差距。在电视剧结束后,同名国风音乐会的直播在线人数达到326.7万,依据50元/人(VIP30元/人)的线上门票定价计算,该项盈利已然破亿。而相似的盛景在18年夏天在居白cp(朱一龙X白宇)的身上也出现过。

RPS,即Real Person Slash的简写,指粉丝对存在于现实中的两个真实人物(多为偶像、演员、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存有亲密关系的幻想,并认为他们之间有超过正常友谊的关系(couple)。该概念从欧美圈进口到国内,因为cp常用“xxx/xxx”表示配对,故用slash表斜线的意思。

消费rps的粉丝称为cp粉,这个社群数量如此庞大,消费过的cp如此之多,从一个墙头爬到另一个墙头。从18年夏日限定的居白,到19年屠榜cp博君一肖、云次方,cp是新cp,而cp粉大都还是同一群人,可谓流水的cp铁打的cp粉。加上博君一肖刚刚出圈的227事件(唯粉举报cp粉同人创作所引发的腥风血雨,不值一提的粉圈斗争,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展开港港这个群体以及rps的消费模式。

19年我粉了人生中第一对真人cp并开始真正接触饭圈,动笔写这篇也算是给我rps/追星初恋一个交代。为了这个题我翻了中英几十篇讲rps、耽美、泛粉圈文化的论文/书,不过除了詹金斯和东浩纪,大多数论文只是从各个方面比较表面地呈现了这种现象,对具体的理论基础、成因、操作模式就写得比较简略以及不系统,甚至有些非常粗暴的二元论、污名化的解释我也不认可,所以干脆自己写了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如有异见欢迎探讨。

一、消费cp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行为

要论证这个标题,首先要搞明白后现代是什么,以及我国现存的网络语境和这种后现代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西方语境下的后现代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能够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它的内涵和概念更多地要从它和现代主义的对比和区分中提炼出来。非常简单粗暴地讲,现代性建立在人类引以为傲的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的理性精神和以牛顿三定律为代表的优雅简洁又能涵盖万物运动规律的近代科学之上,它们破除了神学和宗教的权威,也成了统治世间万物的法则和权威。这套规整、严密、讲求实证的系统被作为这个世界运转的根基,人类的多种政权模式也基于这种考量:相信理性的力量从而追求一个更加有运作效率、更加稳定的组织形式。这些我们信奉得以让人类社会维持运转的制度、凝练了人类终极信仰的法则和在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的存续统称为大叙事(或者元叙事)

现代性是被大叙事统筹和支配的,而到了后现代,一二战的爆发、冷战、苏联解体等事件消解了基于理性构建起来的巨型社会运作系统、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掷骰子的上帝”颠覆了严谨解释力强大的经典物理体系、文学哲学领域弥漫着“上帝已死(绝对价值的崩塌)”、否定真理和理性、不相信统一叙事的论调和倾向,大叙事无法继续整合社会运转中出现的漏洞,也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有信服力的权威,于是便出现了“大叙事的凋零”。

大叙事的崩解是最容易区分现代和后现代的特征之一(出自Lyotard)。在大叙事崩塌后,无数小叙事出现。这些小叙事规模不一,可以只限于在特定范围内成立,呈现出不连续性的特点。美国文学理论家Brian McHale提出过现代小说是认识论的(epistemological),后现代小说是本体论的(ontological),前者关于知识和如何获取知识,后者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本质(见图1.1)。但也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作者已经完全抛弃了对世界本质的追问,甚至不再关心已经存在的事实。意大利艺术评论家Achille Bonito Oliva用“按顺序发展的历史范式已然终结”来归纳后现代的特点,即事件发生的顺序已经不再重要,人们没有必要回望历史,一切都已经变得混乱而无意义。以上是三种最常被引述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分,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个对后现代的感性印象:它是由混沌、无逻辑、暧昧不清、互相冲突的叙事组成的一个矛盾聚合体。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2)

图1.1 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区别

互联网媒介的出现更是把后现代性发挥到了极致,而消费明星/搞cp如此强烈地需要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包装形象和双方互动,于是这种消费行为无法脱离网络环境单独成立。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互联网同样也呈现出了符号化、碎片化、商品化、拥有高度娱乐性、失去了权威性、话语权下移等后现代特点。在一个遍地404、不可说、无法评论转发又充斥着各种匪夷所思的新闻的世界里,显然已经不存在一套自圆其说的权威和逻辑去解释这些事件的存在。人们的注意力被热搜里带有高度娱乐性质的话题所瓜分侵占,视频和影像作为视觉化的符号驯化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在用注意力消费这些娱乐商品的同时,注意力也在被当成商品贩卖。

这里稍稍歪个楼,既然写到了cp粉,那就不能不提一嘴唯粉(唯粉即只粉一位正主的粉丝)。虽然我没唯过没什么发言权,但唯粉的消费模式显然不是后现代的范畴。唯粉有相当明晰的一套逻辑和目的,规范的组织以帮助正主最大程度地获取资源,共同完成对正主个人形象的统一建构。而后现代中明显的去中心、去结构、去本质、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性等特征显然无法达成唯粉的种种目标和情感寄托。我认为唯粉和cp粉的其中之一的分化在于不同的粉丝群体在面对一个充满迷惑、冲突、无逻辑的嘈杂网络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策略——cp粉顺应这个大环境寻找一个个无序的碎片化片段加以纵情投射,将一个个“嗑点”织成互相支撑的网络,而唯粉选择构建一套小圈子内稳固的“元叙事”(造神),并把自己关在这套坚固的话语体系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当然,后现代的网络语境可能是cp粉消费cp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只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存在,cp粉消费cp还有更多更复杂可以解释的原因,但这篇观察报告的重点在于把rps放在后现代的框架下看它的操作模式,这里略过不表。

那么为什么说消费cp是一种后现代行为呢?

第一,多元性。搞cp是不需要圈内有一个统一“嗑法”的,甚至也不需要专一地嗑一对cp,我嗑AB不影响我嗑BC。比如我圈就嗑得姿势各异花样百出,从高山流水嗑到禁忌之恋可以分化出八百个流派,cp粉社群内部至今没有达成统一,即不存在一套完整的大叙事支配搞cp的逻辑。

第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cp随粉丝态度呈现出一种高度的不确定态,cp之间真情实感和虚假营业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因人而异且因时间而异:我今天还在嗑糖,明天看到某洗脑包,我可以马上觉得我cp是假的,后天看到某太太发言,又觉得我cp真得不行;今天我决定出坑,明天我看到有新铜矿,我又躺回了坑里——这种行为被形象地称之为“反复横跳”或者“仰卧起坐”。

第三,去中心和去本质。cp粉消费的是一个个片段式的“嗑点”或者精巧的小叙事,不是一对cp自上而下地分解出了这些嗑点,而是自下而上地由这些被社群发掘出来的嗑点组成了一对cp。这种消费模式消解了中心和本质,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地被重写。

第四,关系网络的特性。cp的本质与内核存在于人和人的关系中,cp粉在消费一个个“嗑点”的同时也在建立起这些嗑点的联系,在这些嗑点的传播和扩散中重述、阐释、构建cp的形象,对cp的凝视在这张编织出来的网络中才产生意义。如上一点所述,这个网络构成的cp文本是不稳定且开放的,在社群成员转述和共享嗑点的过程中解释了自身。

二、数据库消费模式

这里借用的“数据库消费模式”完全出自于东浩纪在研究日本御宅文化时所著的《动物化的后现代》,因为我认为它在原理上非常贴合cp粉消费cp时的行为,于是暂且借来一用。

他认为自九十年代开始,以《新世纪福音战士》为代表,日本御宅族的消费模式从故事消费转向数据库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对应着后现代两个明显的特征:拟像的增殖和大叙事的凋零。大叙事的凋零在上一个部分已经解释过,具体到日本语境里还包括泡沫经济的崩解、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真理教等一系列不禁让人怀疑世界、割裂了原有世界观的事件。

“拟像”是鲍德里亚提出的概念,意为从原本衍生出来但又失去了原初的一种复制品,是一种构造出来的“超真实”符号。该时期的御宅文化被二次创作所充斥,“这种二次创作将原作于动画、漫画、游戏的作品进行色情化的解读和复制,生产出可贩售的同人志、同人游戏或同人手办模型”。而这种二次创作模糊了原作和复制品的界限,以一种“拟像”的形态存在——A作品可能沿用或继承了部分B作品的世界观和设定,于是A作品是B作品分化出来的拟像。B作品的粉丝创造出B作品的同人,官方看见这个同人成为了大势的萌点,于是沿用这种同人的设定加入到后续的续作中,此时B作品的同人是B作品的拟像,B作品续作是B作品同人的拟像。在这一长串互相复制的链条中,拟像不断地增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原创和复制间的区别变得微乎其微

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一种数据库的消费模式。这个数据库是个双层结构的模型,数据库的深层是御宅族根据自己喜好分解出来的若干“萌要素”和各种“设定”的符号集合,表层是利用这些元素和设定拼贴起来的故事(拟像)。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3)

图2.1 东浩纪的数据库消费模式

这种消费模式有几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不需要任何世界观等支撑故事根本逻辑的大叙事,二是观看者同时阅读表层的小叙事(拟像)和深层的设定,而不是透过表层的故事被深层的大叙事所决定观看的方式。表层的小叙事(拟像)不完全由背后深层的萌要素和设定决定,还随读取顺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消费者“可以单独就与原著故事无关的片段、图画或设定进行消费,随自己喜好强化对那些片段的情感投射”。

看到这里,是否觉得cp粉消费cp的行为和这种数据库消费模式有非常大的相像之处?换句话说,是cp粉决定了观看cp的方式和看到了什么样的cp,而不是cp身上的特性规定了cp粉以何种方式消费他们。cp粉可以通过实际上与cp无关,感情上从cp身上提取出的拟像片段、图画和设定进行消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解读投射在这些拟像身上。

三、挖掘和采集:rps内部数据的多层结构

东浩纪在原文中没有对这个数据库内部的构造进一步展开论证,转而讨论了人作为“故事型动物”的终结,认为对数据库中“萌要素”的需求使得人们抛却了主体性,沦为“数据库的动物”。在御宅族的数据库中,“萌要素”是双马尾、女仆装、猫耳、大胸萝莉、高冷御姐等一系列视觉化和性格特质,而rps中的“萌要素”就是年下、追光者、hurt/comfort、亦师亦友亦恋人等关系特征和叙事类型,统称种种“嗑点”。rps是一个存放了多种产生嗑点的原料和嗑点的、每一对cp的cp粉共享的数据库。

这些可供消费的嗑点不是无序存放、零散地遍布在数据库内部的。它们之间有层级,而处在不同层级的嗑点所耗费cp粉的心力也是不一样的(对嗑cp就是劳心又劳力)。我觉得比较容易想象的场景是每一个cp都是一个矿井,cp粉在矿井上劳作,在地表上的不同地点不断地挖掘和采集自己心仪的矿石(见图3.1),采集完成后源源不断地合成关于这对cp的拟像。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4)

图3.1 rps数据库内嵌的层级结构(原创)

数据库中的表层(矿井之上)依然是由cp粉提取合成出来的各种拟像,但在深层(矿井之下)存在着大致三层结构存放着rps的原料,cp粉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任何一个层级进行采集。最靠近地表的是cp双人的铜矿、线上互动、单人访谈和各类非正式场合的花絮甚至cp一方自行发出的照片或视频,这类原料产生于cp之间的真实互动或cp中任何一方出现的场景,以真人的表现和反应作为基础,是最容易也能够最直接地提取出“嗑点”的一个层级。

接下来的一层是各种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视频剪辑、现背、AU或者私设的同人文、cp/个人向条漫。这些二次创作需要在第一层存放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将原始互动中提取出来的信息编码后放置进这些片段和故事里。

第三层最抽象、信息密度最高、是cp粉高度凝练出来的cp内核,我暂时还没找到一个很准确的概括,姑且称之为意见输出和反馈。这里的意见输出常见形式是微博小作文及转发和评论里的探讨,也就是圈里所谓的“跟着X太嗑cp”。意见输出在这里指的是有建设性的对cp的某种非主流的或新的解读,而不是立场输出或者(信息含量低的)情绪输出。立场输出和信息含量低的情绪输出常见于cp超话,比如和拆家和对家的撕逼,以及以一串“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上头了”为代表的无信息量的情绪输出,这些输出的特点是无关cp本身的内核也不切中任何关系的本质。有能力提出新解读的cp粉一般不会在超话、豆瓣等无门槛准入的讨论社群发言,而会在一个相对私人的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常由论点、论据和以高度共情浓缩之后的情绪收尾。(怕被打我不放例子了)

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在这个细化了之后的数据库结构中,第二层中的某些元素和第一层、第三层的界限不是非常清晰(见图3.2)。在二次创作中,充斥着量产的沙雕、移梗和无脑甜饼,这些同人创作的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塑造了一个两位正主在一起的叙事空间。但是这类同人创作里的某些作品的通病是缺乏人物弧光的延展空间和对cp本质的探讨空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里二人铜矿的一种同义反复,旨在为cp粉提供一种无营养(但也无害)的甜味剂。但二次创作也包括一些试图更有深度地去触及这对cp的内涵的尝试,创作者会把自己从这对cp身上所提取出来元素进行编码并把它们置入到文本中,甚至会带有感情浓度非常高的个人情感投射。这种意义上的二次创作实际上更接近第三层,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见输出,只不过这些意见被包裹在情节里面,需要被进一步地解读。处于第三层的信息是更为赤裸地袒露的、提炼之后再提炼去芜存菁的cp内核,强度有时堪比致幻剂。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5)

图3.2 rps数据库内部图示(原创)

有了这个模型,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论述。有道是搞cp的乐趣有一半来自于同担,作为一个如此团结和谐的社群必然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换。在这个数据库中,cp粉不仅仅是在不同的层级中提取元素并合成cp的拟像,还可以将自己合成的拟像重新放入到这个数据库中以供其它cp粉进行采集。于是除了数据库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的各种信息实际上已经是被不同cp粉加工过的拟像,后来的cp粉则是在提取这些拟像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解读合成出新的cp拟像。在这个大量复制、复制走形、把走形的拟像重新置入的过程中,cp的拟像迅速增殖。

这里又存在两个结论:一是随着深入到数据库内部,合成cp拟像的难度递增。二是cp实际上是一种易耗品,假设一个cp粉已经消费完了这和个数据库中存在的所有元素且没有得到新的补充,很常见的结果就是淡坑。

第一点非常好理解,类比挖矿的过程,越往下挖掘所需要耗费的力量就越大,cp粉在更深层的数据库提取元素并合成拟像也需要耗费更多的心智和心力。比如cp粉消费双人访谈,可以非常直接地在两个人的相处模式、看对方的眼神、肢体动作等细节上解读出明显的对对方的好感,从而合成出一个“天生一对”“默契满分”的cp拟像,俗称“嗑糖”。但人是很复杂的动物,解读深层的信息需要建立在能抓住一个人的多面性上。而这种多面性有时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够理解,否则会出现“get不到”的现象,即无法自行合成出这个拟像。这个时候太太的重要性就显现了:他们的工作实际上是把自己合成好的拟像重新置入这个共享数据库里,使得不能自行解读的cp粉略过解题过程而直接知晓答案,从而能把这对cp的内核进一步在社群里扩散开来。

第二点是我个人的一个假设,是否成立有待论证。我认为这些处在不同结构的rps原料是易耗品,不太经得住反复读取。又因为这些拟像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在和cp正主的联系之上,那么同一对cp能够抽象出来的关系类型是有限的,意味着数据库内部的嗑点类型总量是有限的。如果说易耗和总量有限这两个条件同时成立,那么可以推出粉丝脱坑是必然的结局。

所以如何能让粉丝更加持久地嗑下去?第一个常见手段是官方运营的介入,用双人代言、双人活动、新同框、新合作等方法创造cp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和空间,即在数据库的第一层添加了新的、让粉丝易于提取的同质性原料(官方喂糖)。第二个手段就要依靠粉丝耗费心力到数据库的深层自行寻找、消费和生产基于相同原本衍生出来的解读和拟像。一旦这个数据库不能补充新的可供解读的rps原料(没铜矿没互动没粮没人发意见输出小作文),那cp就凉了;或者出现了大量的负面意见输出(带节奏be撕逼互相辱骂等等)又比如从双方最新动态里读取的拟像和原来的拟像相斥,观众就自行选择离开消费者的位置了。

抽象的说,每一个cp粉进入数据库的入口都是私人定制的,且cp粉拥有在数据库的任何层级、以任何顺序、凭任何方式、于任何时间、用任何感情提取“嗑点”并自由合成cp拟像并把拟像放回数据库中的权力。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虽然cp粉观看的是同一对cp,但由于每个人提取出来的元素、组合顺序和方式、投射感情的强度等等都不一样,A粉丝消费的是cp’,B粉丝消费的是cp’’,C粉丝消费的是cp’’’;A粉丝在时间点M上消费的是cp’,在时间点N上消费的是cp’’’’;A粉丝消费了D粉丝的创作合成了cp1的拟像,E粉丝看到了A粉丝的发言合成了cp2的拟像。A粉丝消费了D粉丝的创作(cp1的拟像)和E粉丝的发言(cp2的拟像)合成了cp3的拟像,cp3带有cp1和cp2的基因,却又是一个全新的拟像。这些拟像千差万别、非常机动且可能随时流变,是一个个图像、符号、要素组成的静态或动态的片段和故事,并且在社群的传播与转手中不断地分裂与杂交,呈指数级增长,变成新的拟像。

那么这些cp拟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cp粉到底在消费什么?拟像是从cp双方衍生出来,投射在cp身上,借由cp双方的身体展演出来,带有某种情感价值的符号,是一种抽象的叙事原型。我觉得不管以何种方式在这个数据库内提取嗑点,本质的共同点都是对人和人关系和人和人如何建立连接的一种探索和解读。而如果再接近这些关系的本质,只有一个终极答案,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爱。

这里的爱作为一个偏美学的概念,有别于爱情、友情、亲情、师生之情、同门之谊;爱慕、欣赏、崇敬、怜惜、支持、疗愈、抚慰、控制、欲望、毁灭等等各种具体的语境和范畴,它是一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覆盖一切的、有张力有戏剧冲突的、复杂情感的集成。它未必白璧无瑕非常理想化,可能有不光鲜的、残忍的、有违普世道德的灰色地带,但它是一种抛却一切向另一个人靠近的冲动,一种将对方熔铸在身体内的欲望,一种高纯度的过滤了现实因素的浪漫。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6)

图3.3 关于搞cp到底在搞什么 cr@背德典范书

这部分最后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是不是采集出拟像就能合成cp?我觉得未必。采集嗑点和合成拟像是两个分开的步骤,采集是前置条件,只有采集到了原料才能合成对应的拟像。但作为观看者(此时不作为cp粉的身份)完成采集之后,我可以放弃合成这个动作。用我自己打个比方,我不是博肖的cp粉,没看过他们合作的《陈情令》,我的首页刷不出任何关于这两个人的物料,我也对这两个人除了外貌没有任何的了解。但我LOFTER互关的一位同圈写手进行了博肖的创作,我因为喜欢她的文风所以也看了由她创造出来的同人小说。尽管我对这对cp没有任何的原料储备,但在阅读完成的那一刻,我仍然有一种被不可名状的又强烈的爱击中且包裹的感觉。我可以从小说中两个人物的互动中解读出一种少年的酸涩和甜蜜,一种冲撞出一片朦胧和白雾的骁勇,很坚执很热烈——在那个当下,我在她的创作中采集出了这些元素,但我未必要把这些感情投射回博肖这对cp身上。对我而言,我获得了一种“爱”,而这种爱对我来说就已经具有了安抚的作用。

四、cp粉的解读及消费策略

前面提到,cp粉挖掘和采集的过程就是源源不断提取出“嗑点”并合成cp拟像的过程,即cp粉解读和消费cp的过程。那么在这个消费过程中,cp粉有一套基于主观需求而衍生出来的非常完善的解读策略,从而在不同的拟像之中反复实验人与人建立连接的各种可能。

合成cp拟像的过程是带有选择性的。比如粉丝A只嗑糖,完全可以不深入探究更深层的关系,而是选择在存放着糖分高的铜矿、访谈、花絮等的数据库第一层以及存放着无脑甜饼、高甜剪辑等的数据库第二层采集想要的元素。再比如粉丝B嗑be,嗑“爱而不得”“琐碎把恋人消磨时间将光晕祛魅”,也完全可以略过那些互动糖分高的片段和创作。cp粉常见的解读模式见下,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1. 提取关系:

cp是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网上存在的,里面包含了三个重要的组件:A、A的相方B以及A和B之间的关系,cp粉可以在两个人的互动之间直接抽象出一些关系的类型。

2. 凝视双方

cp粉可以选择在关系上提取出若干种嗑点,也能够在单独的一方身上提取出这段关系的映射。比如在双方结束了营业期而同框减少时,粉丝将会从一方行事方式产生的变化推导出“这个行事逻辑带着被相方影响的烙痕”的结论。

3. 借助场外文本

这个大类下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本质上是将在cp身上提取出的嗑点映射在其他与该cp不相干但拥有相同内核的文本上,从而增长了可供消费的cp拟像数量的行为。此外,在这种解读策略下,cp粉获得的情感是以叠加的方式出现的。打个比方,动画《冰上的尤里》中的主cp维勇的背后包含一种“互相成就,互相救赎”的叙事原型,这种元素在AB这对cp上也是能够提取出来的,在cp粉把它套头至AB的头上时,所获得的感情是消费维勇 AB两对cp获得的感情之和。这个手段是嗑rps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归根到底现实中能被看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这种和其它文本建立联系的方式才能合成更多的拟像,获得更高的情感浓度。

借助场外文本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套头文学经典(正主演的和不是正主演的)影剧原耽动画歌词、猫狗萌宠代餐、星座运势塔罗玄学、在自然中寻找感情投射的喻体。

4. 选择性解读

正所谓一对cp一千种嗑法,一千个AB粉有两千个A和B,粉丝A嗑的是AB’,粉丝B嗑的是AB’’,究其原因是不同的粉丝因为自己的主观立场、人生经历的差异而在数据库中提取了不同的元素。

而在粉丝察觉到有可能提取出与让这对cp成立相悖的元素时,ta可以选择中断这种解读,即不把它合成拟像而污染现有的对cp的印象。

5. 反复修改对cp的印象

cp的关系是在时间轴上流动的,粉丝在不同时期向他们投以凝视提取出来的嗑点也是流动的。cp粉会在脑海里反复地完善这段关系,并将这个时间轴上的各个时间点联系起来,使得这段关系成为一段更加完整、有起伏、有逻辑的叙事。

6. 二次创作

1-5是cp粉的消费行为,二次创作按道理来说是生产行为,为cp粉公共的数据库增加一些可供提取的原料。但我觉得在生产额外的文本放到数据库中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作者消费cp的过程。进一步说,正是因为创作者对自己的“嗑点”消费欲望强烈到了一个程度,即拥有了表达欲,才会选择把这个“嗑点”内置于自己创作的文本中,在这个过程中再次确证了这个“嗑点”对自己的吸引力和自己对这个“嗑点”的消费。

7. 数据共享

cp粉产出的二次创作、各种意见输出和反馈在B站、LOFTER、微博等公共平台上流通,在这样一个共享的、开放的空间,势必有“嗑点”的交换和重置。这个过程即前文提到的把自己已经合成的拟像放回到数据库内部中,使得其他cp粉能够继续阐释已经合成的拟像。而就是在这些观点的交换和杂交中,将社群的创造潜力激发出来,繁殖出更多有细微差别的cp文本。也正是在这种无私的共享中,cp粉拥有了一种真实感,这也是最后一个部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

五、我cp“真”在哪里——cp和社群的共生关系

每一对cp都拥有《真相是真》和《真相是假》的同人剪辑,“是真的”和“是假的”也成为了一种cp粉的自我说服、拷问或者自嘲。但我觉得这不触及到rps的根本问题——cp是薛定谔的cp,无人可以得知或求证三次元中那个唯一的真相,真相是真的“真”和真相是假的“假”本身就是从rps数据库里合成出来的拟像。对于有的粉丝来说,“be了”就足以合成“假的cp”这个拟像;而对于另外的粉丝来说,“be了”反而是说明自己cp更“真”的铁证。去求证一个脱离了原初的拟像的真实与否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7)

图5.1 同一词作用同一首曲填的两版歌词 左为《真相是假》右为《真相是真》

这两版歌词也很好地证明了cp粉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消费的cp文本是一种构建出来的东西。我觉得值得讨论的是,不管我觉得我cp是真心实意擦出过感情的火花,还是觉得ta们不过是由官方迎合粉丝口味运营出来的形象完美的糖霜,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是,这份“真实感”到底从何而来?甚至我可以觉得我cp就是假的,但是它依然可以拥有真实感。以下是对这个问题基于我主观经验的几个解释。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8)

同一词作用同一首曲填的两版歌词 左为《真相是假》右为《真相是真》

1. 同担是真的,和同担之间的互动更是真的

CP是一个粉丝社群共同创造和构建出来的形象,cp也和粉丝社群之间有一种强共生关系。可以说如果粉丝社群不存在,这对cp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虽然同一对cp的cp粉消费的未必是同一对cp,但在这种集体创作的意见交换中,粉丝和同担发生了真实的互动。粉圈中常见的视频合剪、节日联文、拉群嗑cp、线下面基等活动正是为粉丝提供了一个聚合、共享、做同一件事、甚至了解对方的场合。

某种意义上说,cp对cp粉有反向筛选功能。入了同一个坑的cp粉已经经过了一种“萌点”的兴趣筛选,粉丝被一种共同的叙事所吸引,为同一种关系而感到震颤。在经过了这种筛选后,萌点一致的人成为了同担。而这种萌点的重合率越高,以及越认可同担的发言逻辑和所呈现出来的性格特质,则意味着在其他领域合拍的可能性会更高。现代社会中缺少的真诚地发掘一个人的机会反而神奇地在这种粉圈活动中得到了补偿,这也是嗑cp获得的很大真实感的来源。

2. 接近它的过程是真的

我在首页看到过一个很恰切的比方,说搞cp就像是自己一个人望着荆棘丛后的血红玫瑰,觉得它好美好美,指着它和路人说你看这朵玫瑰多好看!经过的路人一脸迷惑,这里哪里有什么玫瑰?(cr@薄荷糖线上贩售)

诚然,从真实世界的角度来说,玫瑰可能是一种幻象,但在接近幻象的过程中,你需要越过一大片荆棘丛,可能被荆棘丛扎得鲜血淋漓,可能在伸手去够那朵玫瑰的时候被荆棘刺伤了手指,可能你和另外一个人决定一起去摘那朵玫瑰,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越过这些荆棘。玫瑰是永远够不到的虚幻的玫瑰,但是被荆棘划破的手指、流出来的血液、互相搀扶的行动,这些真实已经在接近玫瑰的过程中产生了。

搞cp不仅仅只是凝视cp和他们之间的关系,cp粉会把这种凝视从cp身上折返到自身的生活里,转移到以这段关系为蓝本而衍生出来的在生活中的真实映射。Cp的关系网络上不仅仅只有cp,cp粉也会把一个个关系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找到一个个现实生活和平行世界遥遥相应的契合点。

3. 重塑自我的过程是真的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说感谢过去搞rps的经验,让她对爱的理解丰富了很多。搞cp不再仅仅只为了满足和快乐,得到的快感已经退居其次,而更在于自己的想法和审美在这一套套的叙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流变。我说是,我cp很完整地重塑了我的感情观。

搞cp是一场关于你相信什么的试验。现实世界充满了琐碎和平庸,只有感官还没有彻底闭合,才能在夹缝中拾取这些微小的碎片,给自己宇宙漆黑的天穹里画出一片狭窄却又闪烁的人工星河。在爱灵光闪过的瞬间,被从天而降的爱击中,辨认出爱的形状,也相信自己是拥有爱的能力的人。

懒得写结语了。回到标题,“真”只是一种拟像,一些关于cp的碎片和符号。它脱胎于真实,却又不必忠实于真实。虽然所搞即真已经是个被玩烂的梗,但不得不承认这四个字就是rps的精髓,足以概括前面写的一万多字论述(废话)了。

祝大家爱得尽兴,爱得热烈,有停泊靠岸的归宿,也有抽身远去的轻舟。

祝大家爱得其所。

主要参考文献: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 Theory and literary practice, edited by Hans Bertens, and Douwe W. Fokkem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Azuma, Hiroki. Otaku : Japan's Database Animal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9. (这本有繁体中译本)

*本文解释权归我所有,不开放任何形式的授权

为什么博君一肖cp粉遭人厌烦(粉丝如何消费博君一肖云次方等大热cp)(9)

公众号同名:今天小周读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