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六婆和三教九流原本意思差不多,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三姑六婆”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一位叫陶宗仪的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写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三姑六婆”在当时的意思,此意也一直延续下来。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女性而言,她们拥有着一些独特的特性: 一、经济上的重利性,二、活动空间以及社会阶层方面的流动性,三、家庭生活 中的主导性。由于她们的这些特质即使她们区别于当时的普通女性,也使她们饱 受非议,成为文人攻讦的目标。但是这一群体所提供的服务,是当时其他男性相 关从业者所无法代替的。虽然明清时期的儒家知识分子阶层对三姑六婆诸多批评与掣肘,但并不能完全限制三姑六婆的活动。

什么叫三姑六婆(什么是三姑六婆)(1)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意思就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牙婆(买卖人口)、媒婆、稳婆(接生孩子,也帮助衙门查验女尸)、药婆、虔婆(妓院的老钨)、师婆(帮人画符施咒的巫婆)

随着时代的推移,“三姑六婆”的这种负面形象并没有减弱,反而成为了其固定的形象,出现于文 人笔记,戏曲小说中。明清时期,“三姑六婆”在文人笔下更加不堪,甚至呈现 出模式化、脸谱化的走向,“三姑六婆”只要一出现,定然是贪财善辩,廉耻 尽绝的形象,罕有例外。这种脸谱化的认知,直接导致了 “三姑六婆”这一词语 被后世引申为搬弄是非,巧言善变的市井妇女的代名词。

什么叫三姑六婆(什么是三姑六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