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线上互动(上海中小学生乐享劳动教育课堂)(1)

■劳动报记者 郭娜

扛起锄头,到田间挖红薯;穿上围裙,在厨房做饭……这样的劳动教育课是不是很赞?今年9月1日起,劳动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课?上海各个学校因地制宜,拿出了“看家本领”,让中小学生爱上劳动,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在田间、厨房

真正感受劳动的快乐

“老师,红薯在哪儿呢?我怎么只看到了一片绿地?”顾村中心校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来,孩子们,扒开红薯叶,用铲子铲开土试试!”在顾村镇羌介村,同学们穿上围裙、戴上手套和草帽,在老师和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挖起红薯来。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同学们则来到玉米地掰起了玉米,在农场学起了种菜。还有更多孩子可以走进田间地头,直观学习劳动技能。

据了解,9月至10月,上海9个涉农区都将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学生们走进农庄、果园、稻田等,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实践。目前,宝山区的五个涉农镇都已建立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并与五所中心校结对,将开展“5镇 5校”的丰收节系列活动。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将组织部分初中学生走进烹饪教室制作美食,组织部分小学生走入田间课堂,走近丰收现场。

“孩子们做饭会不会一片狼藉?不会把厨房给‘烧’了吧?”……外界这些担忧早就落伍了,如今做家常菜已经难不倒上海的小学生们。

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学校建立了一个数字化教室“云厨房”。这个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的教室里,培养出不少“烹饪小达人”。

校长吴蓉瑾说,通过这种切实而有效的学习,润物无声,孩子们丰富了学习经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很多孩子通过课程爱上了劳动,在家能够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忧。”

沉浸式职业体验

让“工作”不再遥远

职场是什么样的?各行各业的工作到底是如何开展的?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关于职场的观念可能来自影视剧。但华师大四附中却将“职业体验”作为一门劳动教育课程,整合社会资源,发展60余家职业体验基地,开发了100余个劳动体验岗位。每年暑假,学校带领全体七年级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真实而复杂的劳动岗位现场,开展沉浸式职业体验。6年来,总计1100余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动人的故事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生,成长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悄然呈现。比如,成功进入律师助理岗位体验的小张,忽然间发现律师不是想象中唇枪舌战高光时刻,而是埋首卷宗看不到尽头的文案工作。不得已进入失业组的小刘,尤为珍惜在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助理工作。他在体验日志中感慨道,“总算找到活干了,不论干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强。”

沉浸式职业体验让同学们与各行各业劳动者同劳动,也明白了: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创造幸福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上海已建立

2100多家劳动基地

上好劳动教育课,离不开多方支持。目前上海已建立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的服务性劳动基地2100多家,学生劳动实践岗位87万多个。日前,上海市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光明花博邨)启用,这是上海进一步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协同开拓劳动育人“大思政课”新视野的重要举措。

除了挖掘资源让劳动教育内容更丰富外,上海还在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完善专任教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及荣誉教师岗位,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并制定与劳动教育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突出劳动实践指导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建设劳动教育示范教学团队,培养劳动育人名师。

图为宝山区顾村中心校师生赴羌介村劳动基地开展“丰收节”实践活动。

■受访对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