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文学书籍(脱贫攻坚报告文学①)(1)

山石相连远作峰,谁言汝辈笑不恭。

武陵长夏望星空,沃野悲秋慕旧容。

君为何由来此处,我回故里去听蜂。

家徒四壁丹心在,愿握长缨只缚龙。

——巴人《致王贞六》

也许,这个序章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什么重头戏,但这却是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追求的蜜一样甜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他注定是时代大幕的开启者。

1

月光从天上洒下来,它并没有预先准备要打开谁的窗户,也没有刻意想去照亮一些人忐忑不安的心情。

可是,今夜王贞六的的确确是失眠了,几十年少有的失眠。“嘎叽”一声,木门开了,他来到水泥坝子里,远处的山峦像魔鬼般若隐若现,近旁,数十箱蜂桶宛若火柴盒曲曲折折摆放着。那些白天嗡嗡飞舞精灵似的蜜蜂已经安静下来了,果园里的果子依偎在枝头,等待明天醒来有个好秋光。

这是山村九月的夜色,冷风还没有完全降临。王贞六想到明天自己就要去北京!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大山里守望了大半辈子,穷了大半辈子,苦了大半辈子,累了大半辈子,突然,北京请他去!中央电视台请他去!人民大会堂请他去!他能不激动?!

王贞六不是激动。他今年70岁了,岁月不饶人,岁月也不允许他还像年少时那么冲动、懵懂。他还能激动什么呢?他只是觉得自己的风雨人生不容易啊,过去受苦受穷受累,今天终于熬出头了!自己将以戴着“致富带头人”的桂冠走上高高的领奖台。

王贞六并不是在为自己的荣誉高兴。他难以入睡的是,他内心正在反省自己的家乡。这里是海拔上千米的大山深处,蜿蜒千里的武陵山区腹地有一个地方叫黔江区,黔江区有一个地方叫黑溪镇,黑溪镇有个小地方名叫担子坪,王贞六就生活在这里。过去一个“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的穷恶之地,老百姓没粮食就用糠菜来充饥,没衣服就多吃点辣椒来御寒。短短几年时间,在一声号令之下,全部脱贫了,全村成功摘掉了紧紧扣在头上的贫困帽、耻辱帽。

王贞六并不是在为自己的荣誉高兴。他难以入睡的是,他内心正在感恩戴德,所有的贫困中国人就要脱贫了,一个崭新的小康社会快速走来,这是人世间惊天动地的奇迹!

作为一个军人,国家在他心里至高无上,作为一个几十年的退伍军人,国家在他心里至高无上。

丰衣足食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古人早就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命运呼唤!

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魄力?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勇气?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的承诺?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创造过如此叹为观止的奇迹?

王贞六一直关注中国的脱贫攻坚。以4组数据为证:1978年中国有贫困人口7.7亿人,1985年中国有贫困人口6.6亿人,2012年中国有贫困人口9899万人。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较1978年末的7.7亿人,累计减贫7.5亿人。

中国向全世界承诺,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也就是说2020年贫困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失,最后一批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脱贫攻坚战以历史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告终。

承诺是庄严的。无可否认,新时代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中共十八大以来,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这就是中国!骄傲的中国!

这,才是王贞六真正激动的地方!

2

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凭啥能去北京?自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个心地坦荡的脱贫户,凭啥能去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凭啥能去人民大会堂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王贞六把报纸和网上的公告看了又看,上面的确写着这样的内容: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王贞六。会不会是另一个王贞六?但是,文件上明明说的是重庆黔江黑溪的王贞六,这个没错,区里也有干部打电话祝贺过。

电视上经常播放领奖的人都要发表获奖感言,王贞六突然想起自己有什么感言呢?面对全国观众,自己怎样说?月光不会告诉他,它只顾照亮崇山群岭飞扑的鸟翅,它只顾点燃明晨火红的朝阳。

勤劳苦干带来甜蜜生活!对!就以这个作为交流主题!

难道自己不是靠勤劳、靠苦干挣来的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决定要在全国第六个扶贫日把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能说的,会说的,可以说的,统统说出来。毕竟自己是第一次去北京,毕竟自己是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毕竟自己是代表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自己是如何致富的?往事不堪回首,一路走过来,真是酸楚滋味,难以言表。

年轻时,王贞六当兵退伍之后,回家种过地、搞过烤烟、干过爆破营生,日子也只能说过得去,算不上富足。十年前,王贞六已经年过花甲,一延再延的爆破资格证,成了一张废纸。干了十年的爆破营生没了,他一下子断了来钱的活路,日子越过越穷,后来被识别为贫困户。

成为贫困户不是自己懒惰造成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儿子重度残疾,干不了活。自己和老伴照顾儿子,还要喂两头猪。人渐渐老了,未来的路在哪里?将来有一天,种不动地了,怎么办?他甚至不敢寻思未来,一想起来眼睛就开始湿润。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军人的骨气决定了王贞六要去闯一闯。怎么闯?

武陵山区有个传统,几乎家家户户养一两箱蜜蜂。王贞六没本钱,就找人借钱买回8桶蜂,打算从养蜂上寻找一家人的出路。

由于沿用传统的养蜂办法,所养的蜜蜂死的死、飞的飞,最后只剩下两桶,这让他对养蜂产生了怀疑,开始犹豫。是继续养蜂还是另寻他路呢?养蜂怎样养?另寻什么出路?

2015年4月,重庆市扶贫办在黔江区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这真是重庆言子说的“瞌睡来了遇到枕头。”机会难得,王贞六第一时间报了名。

培训回来后,他把剩下的两桶蜂由圆桶改为方桶,信心满满再次借钱买回6桶蜂,精心照料,但因为自己不能识别蜜蜂病症,也未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转场,结果8桶蜂最后只剩1桶。

这一次又失败了!必须要找原因,原因在不懂技术!

屡次失败后,王贞六依然没有绝望,他决定再搏一搏,破釜沉舟。没有了投资资本,王贞六只好卖掉老伴养的大肥猪,凑足5000元再次购蜂。一把老骨头还经得起几次折腾啊?穷,日子就过紧点吧,老伴并不支持他的再次冒险。

在王贞六的努力劝说下,老伴含泪说:“最后一次了,不行就放弃吧!”

2015年秋天,王贞六尝到甜头,花蜜收入近8000元。他算了一笔账,养一头猪利润500多元,养蜂赚的钱,顶他养10多头猪。

养蜂,让王贞六对幸福生活的到来有了足够信心。

回忆起这些,王贞六心里五味杂陈。不过唯一让他欣慰的是,它们都是往事了,明天,迎接他的是金灿灿的奖杯。

3

王贞六来到儿子的房间,一个大脑重度残疾的年轻人,三十多岁,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他并没有怪罪谁,连一点埋怨的话也没有,甚至常常放纵儿子的一些常人不可理喻的行为,造孽啊,他的罪过让我来承担吧。

今夜,他要告诉儿子的是,老爹明天去北京了,你能和你老娘帮我看好200桶蜂子吗?你肯定不能,那你就好好休息吧。

这只是一个兴奋而短暂的告别。可是王贞六从没有过如此纠结。

自己是如何脱贫不忘众乡亲的?带的什么头?给村里的贫困户送了多少中蜂?

“老王,你有信心把养蜂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吗?”一个响亮的声音在他耳畔回荡。

他突然想到欧青平,2016年5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到黔江调研脱贫攻坚,来到村里,作为建卡贫困户脱贫摘帽代表,王贞六以养蜂成功者的口气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用“吃奶”的力把养蜂的好处抛了出去:不需要什么体力、投入不大、不破环生态、不污染环境、是增收的法宝。

领导的话音刚落,王贞六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有信心!”

欧青平随即起身走到王贞六面前,伸出手与他“拉勾”。这也是一个掷地有声的诺言!

三年过去了,王贞六实现了对领导的承诺,自己心里乐滋滋的。

自己带动了25个贫困户养蜂脱贫。现在村里成了“一窝蜂”,他自然是“蜂王”。

向领导立下“军令状”的当年,王贞六的养蜂规模扩大到50多桶,一下子收入8万元,是前一年收入的10倍。2017年,王贞六的蜂群扩大到200多桶,当年收入20多万元。

从2015年的8000元,到2016年的8万元,再到2017年实现收入20万元,王贞六三年“三级跳”,一年比一年跳的步子大。在黔江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贞六成立了担子坪中蜂养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养蜂。2018年,王贞六的合作社蜂群发展到300多桶,收入近30万元。

在苦瓜水里泡了几十年,现在落到了蜂蜜罐里。一定要知恩图报。王贞六深知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技术带给更多的贫困户。

想起给贫困户现身说法的日子,王贞六长长地叹了口气。人是有面子的,你也是贫困户,不过是先脱贫,现在有吃有喝了,尾巴就翘起来了,是不是在我们面前抖威风?王贞六也曾犹豫过,但是他从小生活在这里,祖辈生活在这里。远近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

王贞六对着村里的贫困户名单,挨个打电话。想尝试养蜂的30多户贫困户,他给每户免费送一到两群蜜蜂,还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有问题随时联系。先后为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偿送去了35桶蜂,“这是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大家放心养,技术不会,我来教”。他的好意自然被人家乐意接受。

王贞六东家教完忙西家,前村走完到后村,几乎是随叫随到,成了村里的大忙人。每到分蜂的季节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无怨无悔,他为的是让乡亲们养蜂少走弯路,早日脱贫奔小康。

王贞六给贫困户黄胜友送去两桶蜂,起初她总是说:“这是你送的蜜蜂,你要帮我养哟。”为了领她上路,只要接到她的电话王贞六就马上前去。开始两年的取糖、分蜂都是王贞六不厌其烦地帮她做,教她做。后来,她终于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学会了养蜂技术,并通过养蜂脱了贫。

贫困户黄宽寿碰到王贞六,亲热地说:“贞六哥,你送给我的那桶蜜蜂,已发展到4桶,收入6000多块了,腊月你要来吃刨猪汤。”村民罗登权养蜂10多年,从没超过5桶,在王贞六的帮助下发展到了25桶。

当合作社的蜜蜂达到270多桶时,参加合作社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然都脱了贫,收入在那里摆起的,你不想脱贫都不行!社员们一声声“贞六哥”,王贞六听到比喝蜂蜜还要甜。

王贞六也成了黔江区远近有名的养蜂能手,一些学校还请他去上课,过去的贫困户如今站上了大讲台,这是对王贞六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而能够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更让王贞六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

这几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扪心自问,自己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贞六在水泥坝子里坐了良久,思绪万千。这时,他听到长期生病的老伴在屋里喊自己:明天你还要早点起来哟!

哪一天不是早出晚归?“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王贞六时刻没有忘记可贵的黔江精神。

4

北京为什么请他去?王贞六似乎明白了些许。

他准备到灯光下去写一篇语言通顺的发言稿。但他又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可以信手拈来。

可是这些事情太小,有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众多很小的故事堆积起来,就成了一群人脱贫致富的感动泪水。那些泪水诉说的就是自己走过的弯弯曲曲的路。

如果不写,听说获奖者回来还要到各地巡回作报告。台下一定坐了很多人,自己年龄大,到了现场万一记忆跳了闸,怎么办?北京自然不是请他一个人去。全国脱贫攻坚奖设有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组织创新奖五个奖项。其中,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每个奖项表彰先进个人35名,组织创新奖表彰先进单位59个。

帮助村里贫困户脱贫工作一定不含糊,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上北京领奖也不能含糊啊,黔江人创造了“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脱贫奇迹,在伟大的奇迹中,就谈谈自己所发出的微不足道的光吧!

就讲地球上担子坪一个养蜂人的故事。

烈日当头,漫山遍野的棬花清香四溢。花丛中,蜜蜂“嗡嗡嗡”地忙个不停;林荫下,身材清瘦、脸庞黑红、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巡查蜂箱。这个人就是我——王贞六。

今天带着蜂群去彭水某镇某村,明天带着蜜蜂去黔江某乡某村,一年中为“赶花”,至少要带着蜂群赶4次“场”。这一“赶”,不但自己告别了贫困,还赶着担子坪25户贫困户摘了帽。这个人就是我——王贞六。

2014年3月,镇上干部张孝华走进一个帮扶对象家里,心都凉了:一家三口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这家人能脱贫吗?没想到,2016年这家人靠养蜜蜂从贫困户的名单里退出去了。这个人就是我——王贞六。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小时候猜这条谜语,让他对蜜蜂有了很深的感悟和感情。为践行和欧青平的“拉勾”,2017年4月19日,他为社区的陈福碧、王元海、付耀安、向德军、黄宽寿等25名建卡贫困户,无偿送去35桶蜜蜂。当天,他将村民领蜜蜂的照片发给欧青平后,欧青平赞扬说:“你真了不起,你用实际行动让我服了!”这个人就是我——王贞六。

自己凭什么致富?自己凭什么从贫困户变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贫穷不是宿命。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帮扶,养蜂产业才越做越大,养蜂人的日子才越过越红火。

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回答了“谁能使中国长治久安”。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贡献了减贫脱贫的中国智慧。

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的不倦足迹,深深印刻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山山水水。

的殷殷之情,深深温暖着每一名贫困群众的心窝。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阶段,直指难点、把脉开方;在访贫问苦的每一次考察,拿出民生簿、细算脱贫账;在万家团圆的每一个春节,走进贫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送上祝福……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的质朴话语,映照的是人民领袖的赤子之心,展现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现在家里不愁吃、不愁穿,读书、医疗、住房都有保障,老伴看病、儿子残疾也能享受到好政策。奋斗的路宽了、前途光明了,获得感、幸福感更强了,我王贞六发自内心地感恩党,真心实意地感谢!

在大国脱贫攻坚的功劳簿里,请不要忘记:

7年多来,280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

77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用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大学教授、县委书记、县长,也有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退伍老兵……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而我王贞六,难道不是在他们的帮扶下才走出困境的吗?我,就是共产党人帮扶的千万个脱贫对象集体的缩影。

王贞六也许不能代表所有脱贫户,也许也可以代表所有脱贫户,他百感交集的心情早已飞向了北京。

曙光升起,大海上的旗杆正在露出它徐徐飘扬的雄姿……

明天,他一定能获得这样的颁奖词:脱贫不忘众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曾获中华文学年度诗人奖等多项奖项,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2019年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

脱贫攻坚的文学书籍(脱贫攻坚报告文学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