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星显示首次将无偏光片技术应用在折叠屏手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前几日,业界又传出苹果公司着手开发无偏光片OLED面板并有望应用在折叠屏手机上的消息。TCL华星最近发布了全球首款8英寸无偏光片极小半径360°折叠屏幕。无偏光片OLED技术再一次成为显示领域热门风向。业内预判,该技术会率先应用在对成本相对不敏感的折叠屏上。
偏光片成折叠屏发展阻碍
偏光片在显示领域最早用于LCD面板,形成偏振光实现色彩和明暗对比。而偏光片附着在OLED面板上,起到调节从外部进入光线的过滤器作用,令我们能在阳光下清晰地看到屏幕画面。但和LCD不同的是,配有偏光片的OLED面板厚度大约增加50~100微米,同时会损失一半以上的亮度。
而无偏光片技术(PLP)则是通过彩膜尽可能将屏幕的反射光挡住,从而提升OLED显示屏的对比度,属于通过额外搭载一层结构来过滤反射光的技术。
三星显示最先研究无偏光片技术,采用叠层结构运用彩色滤光片代替传统核心材料偏光片,可以使颜色表现更清晰。将OLED面板的透光率提升33%,功耗降低25%,该技术已于2021年9月首次应用在三星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 3上。三星显示中小尺寸显示事业部部长金成哲表示:“公司计划将探索该技术扩展到其他智能手机以及各种应用。”
近期,苹果开始研发去偏光片的OLED面板技术,有望应用于可折叠手机上,计划在 2025 年将这种去偏光的技术应用到其产品中。据悉目前苹果与主要面板制造商和材料制造商合作的可折叠相关项目仍处于评估物理特性的测试阶段。
TCL华星最新发布的全球首款8英寸无偏光片极小半径360°折叠屏幕,使用Polless模组减薄技术,实现内折R1.5到外折R6切换。据记者了解,此款屏幕可实现低功耗、高色域,且NTSC色域高达118%,白光亮度视角轨迹通过微腔/发光器件改善较好。TCL华星向记者表示,该公司的WQHD LTPO PLP组合技术均已准备就绪,未来t4项目生产线将具备15K LTPO量产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OLED本身的光学性能、显示效果都非常好,加偏光片是因为目前还没办法解决它在电极和镜面反射上的缺陷,作为权衡之计才会有加偏光片这个解决方案。但现在的去偏光片技术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产业对OLED材料的理解以及负显示模式的技术掌控能力都上升到可以去掉这一层了。
CINNO Research研究认为,当下无偏光片技术优先应用于折叠屏的设计中,主要是因为屏幕必须做到尽量薄,才能在弯折过程中减小弯折半径,因此相对厚度较大的偏光片便成为折叠屏进一步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走向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CINNO资深分析师张姗姗向记者指出,无偏光片产品的整体制造成本目前高于有偏光片产品,且存在新设备资本支出,还面临由于工艺步骤数量的增加引起的良率降低、产量降低风险,材料开发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偏光片会被替代吗?
从长期来看,无偏光片技术在成本及良品率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后,有机会从折叠屏延伸到整个OLED市场,这也给偏光片市场带来了些许危机感。
LCD面板一直是偏光片消耗大户,未来LCD依旧是主流显示技术。张姗姗认为,目前LCD的无偏光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光栅技术、纳米压印技术等,但是鲜有应用。在LCD市场,偏光片是最优选、最成熟、最经济的偏光器件,仍将持续存在于市场中。且从对偏光片的需求量来看,LCD偏光片需求量占整体需求量的绝对主力。
Omdia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TFT-LCD面板产能占比超过全球的60%,预计到2025年,中国大陆 TFT-LCD 面板产能占比将超过全球的70%。预计2024年中国大陆地区偏光片市场需求约4.4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1%。
记者了解到,杉金光电跟随LCD电视面板大尺寸化趋势,建设拥有全球唯一一条 2600mm 宽幅生产线,可以有效满足 98 英寸及以上的偏光片市场需求。在高端IT和手机领域,偏光片正向着高透过、薄型化方向发展。三利谱则持续推进超高透过率LCD偏光片、组合厚度150um的LCD偏光片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
OLED方面,目前来看面临无偏光片技术的冲击力度有限。CINNO研究认为,无偏光片技术会率先应用在对成本相对不敏感的折叠屏上,以此来提升理论亮度和降低屏幕弯折半径提升耐用度。
与此同时,我国OLED偏光片研发和产能已取得突破。深纺织近日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指出,子公司盛波光电已经实现48英寸OLED TV用偏光片的量产出货,填补了国内空白。后续将开展大尺寸高透OLED TV用偏光片的开发,导入用户验证。手机用 OLED 偏光片也已经完成了主要客户的测试验证,后续将对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以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此外,公司目前正在开展车载偏光片、手机用 OLED 偏光片、纳米银触控集成偏光片等产品的技术开发。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我国偏光片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但要继续做好现有产能释放工作,努力提高新产线的产品利用率,快速提高产能,拓展市场份额,还要积极开发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应用领域。
作者丨卢梦琪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连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