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5日,剧烈的爆炸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进行轰炸,第三次中东战争就此爆发这次战争突然爆发的原因和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值得深思。

英法退场,美苏登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两国的国力被严重削弱,逐渐沦为世界上的二流国家,欧洲传统的霸权体系彻底解体,形成以美苏两极争霸的局面。美苏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漫长的冷战,中东地区也未能幸免。

二战中苏联入侵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是苏联的阴谋)(1)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法势力退出中东舞台,从而形成暂时的权力真空,给美苏向中东渗透提供了机会。双方都不断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在中东地区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两国在中东地区积极扶持自己的代理人,美国重点扶持以色列,苏联则支援阿拉伯国家,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了两个阵营。

矛盾重重

由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恩怨,阿拉伯国家不能容忍「异徒」在阿拉伯领土上建国。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这两大民族从此陷入了长期的流血冲突。以色列自建国之初就面临严峻的地缘环境,一直处于被包围的境地。阿犹之间的冲突和仇恨,不仅仅是两个民族之间领土、水资源和圣地之争,还有复杂的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看来,以色列的国土犹如阿拉伯世界的一块「飞地」,破坏了阿拉伯世界的完整性,损害了阿拉伯国际的切身利益,阿以矛盾一直难以化解。

20世纪60年代,美国逐渐陷入越战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苏联的中东战略呈现出明显的进攻性。苏联向埃及提供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如米格-21、T-55、萨姆-2导弹筒等。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埃及虽然在军事上再次败北,但却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英、法、以三国撤出所占领土,这极大地提高了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赛尔主义影响不断扩大,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加强军事合作,以色列的周边环境不断恶化。

二战中苏联入侵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是苏联的阴谋)(2)

第二次中东战争示意图

图片来源:凤凰网

箭在弦上

在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中,叙利亚打击以色列的态度最为坚决。叙利亚和以色列边界冲突常年不断。叙利亚凭借戈兰高地的地形优势炮轰以色列,以色列遂进行还击。1966年,叙利亚国内发生政变,贾迪德掌握了叙利亚的统治权。贾迪德和时任空军司令的阿萨德的民族主义更加激进。7月,叙利亚公开支持「法特赫」对以色列进行恐怖袭击,甚至为「法特赫」提供资金、武器装备、人员训练等帮助。随着恐怖袭击愈来愈频繁,以色列人员伤亡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以色列扬言要报复支持恐怖袭击的国家。11月,以色列袭击位于约旦萨木村的一个基地,叙利亚知道自身和以色列的实力差距,于是开始向埃及求助,共同抵御以色列。

埃及作为当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不会无视叙利亚的求援。11月4日,埃及和叙利亚缔结《共同防御协定》,条约规定:「如果一方受到以色列的攻击时,被视为是对另一方的侵略,另一方必须采取军事行动帮助对方。此外,成立埃及-叙利亚联合军事司令部。」1967年春,以色列和叙利亚边境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出现坦克和大炮交火,形势十分紧张。4月7日,叙利亚凭借戈兰高地的大炮打击以色列,以色列空军轰炸叙利亚的炮阵,并击落了六架叙利亚米格-21。叙利亚不顾埃及和苏联的施压,继续袭击以色列,叙以关系更加紧张,战争如弦上之箭,蓄势而发。

苏联的阴谋?

这是一场阿以双方都不愿发生的战争,究竟是什么导火索点燃了这次战争?

苏联作为当时阿拉伯国家的靠山,更多是出于自身的考量。苏联人知道,由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得阿拉伯人对共产主义充满怀疑,而且,如果阿拉伯人能够从其他任何地方获得所需要的物资,他们是乐于撇开苏联的。因此,苏联渴望把阿拉伯各国都卷入一次将被击败的战争中去,从而希望美英两国在此过程中公开声明支持以色列,这一切都会使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西方而转向共产主义。苏联这种考量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得到验证,其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5月5日至11日,勃列日涅夫和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秘密制造了「苏联的谎言」,声称苏联有确切情报证明以色列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在5月17日攻打叙利亚。苏联将这份情报递给萨达特,萨达特立即向纳赛尔汇报,纳赛尔在15日作出向西奈半岛出兵的决定。随后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22日,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阿以开始走向战争之路。蒂朗海侠对以色列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以色列高层认为纳赛尔封锁蒂朗海峡是对以色列侵略和挑衅行为。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以色列因为埃及封锁蒂朗海峡而决心开战,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二战中苏联入侵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是苏联的阴谋)(3)

埃及总统纳赛尔

5月27日,纳赛尔演讲中说:「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以色列。……假如以色列敢侵略埃及或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就将成为一场全面战争。」纳赛尔的号召得到很多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苏丹和阿尔及利亚派兵支援,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埃及缔结共同防御条约,以色列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美国试图组织国际海军舰队以打破埃及对蒂朗海峡封锁的计划失败后,对以色列最后决定开战持默许态度。6月3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作战计划,4日,批准了作战决定。

二战中苏联入侵中东(第三次中东战争是苏联的阴谋)(4)

第三次中东战争示意图

图片来源:军事基地

战争的反思

6月5日,以色列突然发动袭击,仅用了6天时间就大获全胜,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这次胜利使以色列改善了周边安全环境,并夺取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片阿拉伯领土。这场战争的爆发,叙利亚、埃及和以色列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为深层的因素是阿以固有的民族矛盾。而美苏对这场战争也负有直接的责任,是美苏在中东争霸激化的体现。苏联通过假情报直接将阿以推向战争的边缘,战争爆发后,苏联为避免与美国针锋相对选择袖手旁观。更为不幸的是,这不是阿以之间最后一次战争,直到今天阿以问题仍没有解决,冲突不断。战争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零落的弹坑、断壁的残垣和流浪的难民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不是真正的和平,而是死亡、别离和悲伤。

参考文献

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今日主笔 / 李明伟

,